胡锦涛要求美尊重中国利益 美国只有名义上的民主西方优势地位走向终结
胡锦涛要求美尊重中国利益
美国“放弃台湾” 对中美都有利
美国只有名义上的民主
西方优势地位走向终结
胡锦涛要求美尊重中国利益
参考家园
奥巴马对华施压“底气不足”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4日报道】题:胡锦涛要求美方尊重中国在亚太正当利益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地时间12日在夏威夷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表明“希望美方尊重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正当利益”。
胡锦涛表示,中方尊重美方在亚太地区的正当利益,欢迎美方在亚太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也希望美方尊重中国在亚太地区的正当利益,处理好彼此利益关切,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互信、合作。
按照中国官方用排比句来阐述原则的习惯,胡锦涛也对奥巴马提出中美之间“互尊互信”、“互利互惠”、“同舟共济”的三点意见。
如外界事前所料,胡锦涛也捍卫了人民币汇率政策,他强调中国的汇率政策“是负责任的”,美国贸易逆差和失业等结构性问题不是人民币汇率造成的,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也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问题。
谈到“胡奥会”,中国人民大学的时殷弘指出,中国原来希望促进与亚太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以增强中国在本区域的政治影响力。但是过去两三年的经验证明,美国在东亚的贸易影响力虽然在下降,但是美国成功地通过外交战略弥补了不足。
清华大学的孙哲受访时说,从奥巴马本次紧锣密鼓的亚太行程看,美国的“重返亚太”已经从口号变成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的计划,这一系列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他认为,胡锦涛对奥巴马的谈话表示了一种“善意的提醒”。
【香港《南华早报》11月14日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中国在货币改革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按规则行事”。胡锦涛则强调,美国不应把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的人民币。他呼吁华盛顿取消对向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的限制,并取消对投资于美国的中国公司的限制。
胡锦涛说,中国尊重美国在该地区的合法利益,但他也希望美国同样尊重中国的利益。胡锦涛说,中美关系进入了另一个关键时期。他呼吁双方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经济和地区安全问题中的复杂变化和不确定性。
【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11月13日报道】在峰会召开之初,在国内面临创造就业机会压力的奥巴马试图在中国货币和贸易政策问题上对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施压。但没有迹象表明对方接受了他的意思。
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中心的迪安·程说,奥巴马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明显“底气不足”。
构建新自贸区乃“项庄舞剑”
【沙特阿拉伯《生活报》11月14日报道】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启动了一项建立10个国家之间自由贸易区的方案,这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10个太平洋沿岸国家“已达成一项书面协议,协议明文规定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参与这一方案的国家有美国、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和日本。日本是在上周五加入的。这一自由贸易区方案将加拿大、韩国,特别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等一些经济十分强大的国家拒之门外。该方案的参与者强调说,这项计划“向环太平洋地区的每个国家开放”。但北京批评了该方案的一些限制条件,特别是有关社会和环境的标准。
【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1月14日报道】中国政府批评美国企图在排除中国后主导《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但美国却强调“为了经济恢复必须做出以亚洲为中心的外交,这种外交的中心是经济”。特别是随着日本11日正式作出参加TPP协商的决定,将来列强们围绕亚太地区经济霸权的争斗将会更加激烈。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表示,类似TPP这样的地区一体化机制,与双边贸易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但这类机制是补充性的。
中国媒体称,有分析认为,美国企图将TPP变成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贸易机构来牵制中国。官方的新华社报道称:“尽管TPP不是APEC的正式议题,但由于美国的高调,TPP颇有一些‘喧宾夺主’的效果。”“美国希望借此促进出口,挽救美国低迷的就业市场。”
作为一直看着中国地位在亚太地区上升的美国来说,它显然希望能够以TPP为武器压制中国。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11月14日报道】作为2011年APEC的重大成就,奥巴马提出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这是美国和另外9个国家之间协商的一种地区自由贸易协议。白宫官员甚至猜测,这个协议可能成为最终在APEC范围内形成的一个自由贸易区的雏形。
然而,在美国看来是双赢的东西,在中国看来却是一种破坏性行为,这种行为旨在在游戏中期改变规则。北京对华盛顿向其邻国推行的这个协议持谨慎态度。它将这看成是在环太平洋地区针对中国提供的一种制衡力量。
中美间关系展现“斗而不破”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1月14日报道】奥巴马总统开始重塑美国在太平洋的领导地位,不过此举在每个转折点都会撞上中国不断增加的影响力。
奥巴马周末主持了21个亚太成员参与的峰会。但是其中一个国家,即中国,占据了总统及其助手很大的注意力,体现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调整。
奥巴马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正式宣示美国将作为中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外交和军事影响力的平衡力量。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本·罗兹周日说:“这次访问主要是为了发出一个清晰信号,即美国打算全面存在于亚太地区的经济、安全和政治未来中,这是在中国崛起的情况下发生的。”
不过,一名政府高级官员表示,美中都想要和谐的关系,中国知道,其增长的能力取决于良好的国际环境。
【西班牙《国家报》11月13日报道】APEC夏威夷峰会显示,世界权力中心向亚太转移的趋势并不会是一个简单而愉快的过程。美中正在公开争夺亚太的领导权。尽管两国在寻求不相互伤害的合作方式,但争夺已扩展到贸易、政治和安全战略等领域。
奥巴马总统在峰会上说:“美国是太平洋强国,我们来到这里就要留在这里。”
美国的这一战略深受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欢迎,尤其是那些对中国难以遏制的崛起感到不安的国家,其中包括与美国协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国家。
【奥地利《标准报》网站11月13日报道】奥巴马在同中国的贸易争端中发出了更为尖锐的声音。但与此同时,美中领导人也强调了为应对全球经济挑战而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面对欧洲的债务危机,美国和中国在经济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尤为重要。胡锦涛强调中国愿意改革并开放市场。他同时强调,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全球经济大国要求更多地发挥影响力。
【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11月13日报道】尽管奥巴马和财长盖特纳对北京操控货币牢骚满腹,但他们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迫使中国让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
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实际上赋予了中国否决权。奥巴马政府喜欢将此描述为合作关系或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显而易见,是那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掌握着控制权,而不是美国这个正在衰退的超级大国。
美国“放弃台湾” 对中美都有利
参考家园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 11月10日文章】题:为了拯救美国经济,让我们放弃台湾(作者
只需采取一个大胆之举,奥巴马总统就可以让国家重新走上正轨,增大连任的把握,挽救子孙的未来。
旧有的防务思维认为,美国的影响力主要源于军事实力,而不是经济实力、灵活性和竞争力。他需要调整美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的思维定式,改变上述防务思维。他应该明确指出,美国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如今比军事实力更重要。
奥巴马总统可以采取数十项措施来加强美国的经济安全。以下就是其中一项:他应该与中国领导人展开闭门磋商,让中国勾销1.14万亿美元的美国债务,交换条件是,美国不再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和出售武器,在2015年之前结束现有的美台防务合作。
对于太度谨慎的中国领导人来说,这将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珍贵奖品。无论如何,1979年修订的美台关系是冷战残余。
如今,美国在台湾的战略利益寥寥无几。后者则通过在大陆投资和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实现与中国的经济融合。台湾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并入大陆。
但是,现状是危险的。如果台湾的民族主义人士决定宣布独立,或者北京的鹰派厌倦了等待,着手以武力夺取台湾,美国可以会骤然被拖入一场耗费巨资的战争。
“对华鹰派”会把任何关于台湾的协议都斥为美国服软,但他们关于红色中国威胁亚洲的想法是过时的。如果把美国刻画成民义的雅典,受到中国这个独裁的斯巴达的威胁,确实是一种激动人心的想像,但严重不符合现实。
当前的战斗是财力之战,是在董事会的会议室里进行的;它不是为在军事或意识形态上“控制”太平洋地区而开展的地缘政治斗争。
出于几个原因,中国希望围绕台湾问题达成协议。首先,由于象征性和战略性的原因,台湾问题是北京不曾言明但难以掩饰的优先重点;对中国领导人来说,除了获取水和能源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此。
其次,一旦达成协议,就为台湾有条不紊地逐步并入中国扫清了道路。
第三,这将重创强硬的好战派。他们利用台湾问题挑起民族主义情绪,排挤亲西方的技术专家官员,谋求增加军事预算。
最后,这还将帮助中国省去大规模扩充军力所需的巨额资金。
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的东亚问题专家杰弗里.刘易斯估计,中国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国防开支用于台湾附近的军队,每年的花费达到300亿至500亿美元。如果围绕台湾地位问题达成协议,中国到2020年可以节省5000亿美元的国防开支。北京在2030年即可实现收支平衡,同时也能减少美国的债务,符合广泛的经济利益。
如果美国采取如此机智的谈判姿态,中国领导人会大感困惑。除了减少美国债务之外,台湾协议还可以促使北京放弃对伊朗、朝鲜和叙利亚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支持,对局势不稳的巴基斯坦发挥安抚作用。该协议将是扭转局面的关键。
协议将在不必增税或削减开支的情况下将美国的国债减少将近10%;将使美国的外交政策摆脱过时的冷战纠葛,转而注重当前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消除与中国卷入一场耗费巨资的战争的风险。
批评者会说,这个建议不切实际乃至荒唐可笑。他们会说,国会根本不可能予以批准,而且该建议罔顾政治现实。他们也许是对的——就目前而言。
只要解决台湾问题,奥巴马就能消除当前的许多烦恼,让外界知道,他有着大胆的外交政策思维,在财政上负责可靠。这对所有公民都有好处,能得到所有选民的理解。
原文链接:http://www.ckxx.info/yw/en-56085/
美国只有名义上的民主
参考家园
美国只有名义上的民主
【西班牙《世界报》11月12日文章】题:美国:只是名义上的民主(作者墨西哥《每日报》驻纽约记者戴维·布鲁克斯)
美国资深记者比尔·莫耶斯指出:“华盛顿自由广场人山人海的状况没什么新鲜的,记者们还在挠着头皮问‘他们为什么聚集在这里?’但很显然他们占领华尔街是因为华尔街‘占领了’整个国家。”
莫耶斯在有关这一话题的一次演讲中说,很多人不解这些示威者为何不把他们的精力用在参与政党选举投票中,这是因为所谓的“民主”在美国并不在真正运转,两个党派的领袖们只是在维护最富有人群的利益,甚至连总统奥巴马也只是一边在口头上批评华尔街和经济决策机构,另一边却接受着大量的政治献金。
莫耶斯指出:“我们一边在进行着选举,一边却都心知肚明这些选举很难产生惠及多数美国人的政策。我们不断口诛笔伐,但权贵们却对人民最急切的需求装聋作哑。我们高声疾呼,但这个世界,我们共同的地球,本应好好传承给后代的土地,却始终在遭受掠夺。”
事实胜于雄辩。1400多万的失业人口和1000万的半失业人口,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处于贫困状态,超过600万人因为次贷危机流离失所,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的最富裕人群收入还在不断翻番,日益控制着更多的国家财富,这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
根据《华盛顿邮报》上周末的报道,美国银行业巨头们如今比奥巴马上台时更为茁壮,正在逐渐恢复2008年经济衰退前的利润水平,与此同时,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在奥巴马执政的两年半内已经收获了比在小布什执政8年期间更为丰厚的利润。
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在巨额公共基金救援和政府政策扶持下浴火重生,恢复了其在经济领域的至高地位。但这些金融企业非但没有利用这些公共救助资源推动经济增长,还重回导致大衰退以来最严重危机的博弈游戏中。对于千百万正在为危机埋单的劳动者,政府却没有这么慷慨。
看到以上种种,似乎无需再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持续多加赘述。
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的名角们都一次又一次试图消减或去除此次运动的影响力。《纽约时报》的保守派评论家戴维·布鲁克斯(并非本文作者)试图利用其观察家的身份,带着知识分子的酸腐,将这次运动贬低成一场毫无头绪、不严肃甚至带有一点“激进”的儿戏。其他一些人将此次运动与印度或世界其他地区的抗议活动相比较,认为他们的出发点虽然积极,但却不知道如何严肃认真地推动变革。更有甚者指出,抗议者们只要一天不明白自己必须在国家的政治选举框架中工作,就永远无法实现更多。也有意见认为,抗议人群缺乏具体的要求,除了表达抗议的声音外不会有更多进展。
得克萨斯大学新闻学教授罗伯特·詹森指出:“要求民众列出具体要求只是一种将抗议人群套进常规政治的手段,降低他们的情绪直至当权者能够接受,以这种策略实现劝阻和收买人心的目的,如果这些都行不通,再实施一贯的镇压手段。”
莫耶斯指出,美国并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运动。在此前的类似抗议中,美著名演说家玛丽·伊丽莎白·利兹曾经说过,“华尔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法律披着骗子的外套,诚信已经支离破碎。各政党和政治演说家们无一例外在哄骗我们。真正当政的是金钱。”
如今,所谓的“民主”只是政客们手中的玩物,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所说的那样,这里正在创造着“美式的寡头政府”。他在《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指出:“我们的社会财富正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种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状况正在使我们的民主变成名义上的民主,因为收入的高度集中与真正的民主无法相容。”
西方优势地位走向终结
参考家园
危机迟早都会发生
【德国《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10月30日文章】题:西方使中国强大副题: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谈西方逐渐衰落和中国辉煌崛起
《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问:弗格森教授,目前几乎每个西方国家都有债务危机。西方的优势地位开始结束了吗?
尼尔·弗格森答:是的,但这不只是因为国家债台高筑。而且这场债务危机也不是金融危机引发的。债务危机迟早会发生,因为这些国家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再也负担不起它们的福利体系。欧盟峰会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问:西方现在能做什么?
答:必须找到解决方案,债不能越欠越多。我们虽然不知道上限究竟在哪儿,这在国与国之间似乎也有区别。但像美国那样每年举债1万亿美元是撑不过这个世纪的。有些事儿必须改变。
问:该怎么做呢?
答:第一种选项是彻底改革社会福利和税收体系,以增加收入。但我对此不抱希望,因为这在政治上难以贯彻。第二种选项是通胀,这是我们常见的。第三种选项是国家破产,这也发生过几次。国家破产没有那么糟,因为破产的成本最终比人们预想的要低。阿根廷已经多次证明了这点。
问:哪些选项会被采用?
答:政局稳定的国家会选第一条路,较弱的国家会选第二条——而最有责任心的国家会选第三条。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问题是:它们是想像英国那样,像意大利和津巴布韦那样,还是想像阿根廷那样?
全球化使中国变强
问:中国是整个世界的债权人。现在欧洲也在向中国人求援。
答:这是种奇妙的变化:由中国人来提供紧急援助。但只有亲眼看到中国人掏钱,我才相信他们会这么干。中国人喜欢谈这些事,但他们不愿把钱摆到桌面上。
问:中国究竟是怎么变得这么强大的?
答:是我们请中国变强的。全球化带来了很多好处,尤其是对德国来说。您想想,如果没有中国这个销售市场,德国今天会怎样。但中国从全球化得到的好处比西方多。数亿中国人脱贫。全球化就是这样运作的。自由帝国的悖论是,它正在推动自身的衰落——出于最美好的愿望,而且并不情愿。
问:您说过,经济竞争和政治竞争是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此说来,中国不仅要变成市场经济,而且也得变成民主国家了?
答:不一定。普选意义上的民主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存在的时间也不是很久。但在大量政治团体相互竞争方面,我们的传统要久得多。中国内部也正形成地区和城市之间的竞争,而且这是北京有意推动的。但中国在个人的自由权利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方组织机构衰落
问:目前地球上生活着70亿人,其中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非西方国家。人口规模在全球竞争中有多重要?
答:这当然是个因素。如果说中国未来仍将扮演重要角色,那么这是因为那里生活着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但这并非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的组织机构的衰落使我们更脆弱。一方面,世界其他地方学会了我们西方的手段。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却日渐忘却这些手段。令我不安的与其说是西方的人口发展趋势,不如说是非洲的人口爆炸。这没有令非洲大陆更强大,反倒使之更动荡、更贫瘠。
问:我们到底忘记了我们的哪些手段呢?
答:您看看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竞争力报告吧。西方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令人惊讶的是,新加坡和香港这样的非西方经济体目前与丹麦和新西兰不相上下。
问:那么西方作为一个整体究竟还存在吗?
答:您可以在香港从为西方人开设的酒吧看出西方是存在的。那里有澳大利亚人、英国人、德国人。欧洲和美国的精英在今天比在60年前更相似了,他们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和看法。其他事情的发展则大相径庭。美国越发变成拉丁美洲社会——在政治运作方式上也是如此。欧洲则因为来自伊斯兰国家的移民活动面临完全不同的难题,那里缺乏的恰恰是融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dxxs.html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