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补课的是与非
有偿补课的是与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入市场机制后,竞争、选拔成为生活、工作的常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优秀于过程中、取胜于大考时,深有体会的家长们——有条件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自掏腰包,让孩子加入了补课大军,形成了强劲的市场需求,这也是一种刚性需求。于是补课的市场供给应运而生,许多或明或暗的补课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些老师或自己担纲或为人打工、或在自己家中或租用专门场所,成为补课供应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打愿挨的、不甚情愿的、被迫的,少数不堪重负的家庭与学生被边缘化甚至誉为牺牲品,于是伴随着一些相关不幸事件发生,整个老师队伍广受责备、被妖魔化。市场经济条件被广泛认可的等价有偿在这里被否定,老师被赋予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定位,一些人的失德、违规行为被普遍化理解,因此有必要具体分辨其中的是与非。
合理性:按照自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而进行补课一般是没有争议的。儿童兴趣班(音乐、书法、美术、舞蹈、武术等,一般价格不菲),面对社会的外语辅导班(如剑桥英语等),社会机构开办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辅导班、高考艺术辅导班等,小学的寄宿管理、小饭桌等,其特点是越是小年龄阶段的参加的人数越多,家长所抱希望越大,认为孩子的可塑性强,一切皆有可能;升入初中,有了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家长的希望更现实性,重点中学的孩子、非重点学校的特别优秀孩子往往被家长寄予更大的希望;高中时家长更是重要根据孩子们所在学校的情况(含近期升学情况)而给孩子一个大致的定位。补课的倾向性与这种认识有关。补课不等于是纯老师的行动,国家鼓励或默许社会力量开办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如网校等,双方自觉自愿,价格协商或网校报价、学生认可即签订合同。我的一个同事在网上上课,效果不错,他也好吹点,我俩交流较多。他说每次上课两小时,价格每小时60-130元不等,其实学生向网校交费在每小时200元以上的。学生主要由网校组织,老师主要负责上课,如果老师能介绍学生的话,也有一定的提成。这是凭本事挣钱的形式,一般说来社会公众是认可的,这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就补课的效果而言,优等生的提高效果较明显,优生差课的补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这种差科的补课,因为需要较长的专门时间进行,由专门老师提供有偿服务似乎也更现实。
盲目性: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一旦有些学生参加了补课,其他一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也必须补课,否则就会落后。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对多数学生来说,根本不需要补课,提高成绩的主战场在课堂。事实在高中阶段,原来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些措施已经不再起作用,加班加点又成了主基调,5+2、白加黑,已经把孩子们搞的相当的紧张或说疲惫,他们哪里还有时间与精力额外补课,一些特长生(音乐、美术、书法)因需要提专项除外,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再花钱补课,结果往往越补越差。我认为补课只适合于三类情况:特优生,找高水平老师特训来促尖,这不会一般老师能胜任的;优质偏科生总体成绩不错,个别科落实影响了总成绩的提高,对他们而言补课有必要但需要艰苦的努力,要经历初期的广种薄收,逐渐入门,有兴趣最终进入提升成绩的快车道,但必须忍受初期总成绩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第三类基础太差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欠账是在初中甚至是在小学造成的,一般地高中课程的学习他们根本就听不懂,多数学生也养成了不学习、不上进的思想,甚至上课连课本都不拿出来。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现在是一个盲区。思想上与学业上的双重管理是必要的,家长的如果能安排他们进行另外的补课也许会有些效果,哪儿差补哪儿。不期望他们成绩的太大突破,重要是培养他们认真干正事的态度及进行基础知识的储备。
争议点或老师被责备点。补课本身不是错,但如果任课老师把补课与日常教学相联系,使补课直接影响着正常上课及强制学生补课(以相当明显的不友好态度对待不参加自己组织的补课活动的学生)就涉及到老师的师德问题严重的就是违纪违规的问题了。客观地说,如果学生一定参加补课,参加由自己的任课老师组织会更多一些,一方面因为教学更有针对性,他们一般也不敢糊弄,会有一整体的安排协调,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有抹不来面子的成分,这是客观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与前面所谈的强制是不同的。当然如果老师所搞的补课不涉及自己所教的学生,则属凭本事挣钱,不会有争议的。高中学生的补课主要是在两个假期,我们学校这个暑假免费举行,包括原高一、高二,再老师们造点补助,现在还没有发下来,不知能不能兑现对老师的承诺。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希望他们真的能够珍惜。不是说花钱才能学会、更不是说花钱就能学好。近几年有偿补课被热炒,原因有三:一是关系广大学生家长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与此相关的事故往往是最贫弱者极易激发民意的反弹;二是造成该类事故的责任人的某些老师本身也属弱者,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三是不良媒体为吸引眼球牟取利益大肆炒作,利用了人民(本身就够弱的,看到有更弱的,通过表现正义显示自己的力量与自信,这种机会很少)可怜的同情心去摧残另外一个弱势群体。对比一下,强拆直接伤命,可是大家的愤怒会小许多,因为面对的是强势,媒体选择的三缄其口,民众发不出声来。
我的一个疑惑:多年来假期中教育主管部门必定下令禁止老师进行有偿家教。这一规定合理吗?老师的人身自由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在工作之余付出额外劳动挣点钱怎么了?只要他没有影响正常教学,没有强迫学生必须参加,有偿家教应该合理合法。谁见过高官、进行过补课?老师的工资待遇好不?再看明星们走穴,专家们高价外出讲演(有许多是满嘴跑火车)这些都允许,都大鸣大放,怎么到了中小学老师这儿就禁止了呢?记得电视剧中写了一个好刑警,因家庭生活困难而在下班后蹬三轮车拉客挣点钱贴补家用,那可是用同情的笔调去描写的。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参加补课,参加补课的老师有过分行为的比重相当低,有问题的按相关规定处理,一般问题一般解决,别把中国最严的标准套在老师们身上,鞭打快驴没意思,老师总体是个不错的群体。
老师们真的也是世俗中的人,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离不了,他们也要养活老人、孩子,没有给他们神仙的待遇,也别提神仙的要求,不违纪不违法,既务实又讲风格做事不失老师人格,足矣。
附:凭什么禁止教师有偿家教?(转载)
近日,河北保定市教育局下发紧急通知:任何学校和教师寒假期间不得搞有偿家教,是否从事有偿家教将直接与教师的考核、评优、晋职挂钩,违反规定且情节严重的教师将被解聘。
笔者以为,教师搞有偿家教怎么了?为何要禁止呢?
首先,教师从事家教没有利用工作时间,更没有耽误教学工作。家教基本上都是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晚上或者周末。这部分时间是属于教师自己任意支配的,国家没有哪部法律规定教师在8小时以外不可以从事家教,我们为什么还要对他们指责呢?
其次,教师在利用自己的劳动赚钱。我们不是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吗?教师就不能利用知识创造财富?教师牺牲了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而得到点报酬,难道错了?教师是“人”,而不是“神”。中国教师一直扮演的是一个复杂而极富戏剧色彩的角色,教师既是一个“被打肿脸庞的胖子”,又是一个披着华丽外衣的“假贵族”。在许多美丽的光环下,教师俨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神,是没有七情六欲的圣人。教师必须整天衣冠楚楚、笑容可掬。教师必须任劳任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能索取。一句话,教师必须是最伟大、最崇高、最完美无缺的人类楷模。就如同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社会对教师的苛求与教师实际政治、经济地位的巨大反差铸就了教师的虚弱地位。教师首先应是“人”,然后才是“教师”。教师所祈求的不是社会的怜悯与特殊的“关爱”,而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再次,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做家教。有的是亲戚朋友、熟人找到,盛情之下,碍于面子只好答应。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而为之。这也反映出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最低标准。有多少地方达到了?如果工资达到公务员的水平,我想不会有那么多的教师会从事家教这一行业的。
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了好多年了,为什么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却得不到实施?保定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为满足一些学生及家长的要求,教育局此次还试着推行免费辅导制度,即在假日期间选定几个学校实行周六免费辅导。这是在给学生减负还是在加压?这不是在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而剥夺教师和学生的休息时间吗?保定市教育局在禁止教师家教的同时,却让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加班”,这不是在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