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还清吃喝白条”的镇政府在打谁的脸?
安徽宿州市曹村镇居民于泉一家在公路边开了家小卖部,对面镇政府工作人员不断到店里拿烟拿酒然后打白条,于泉一家拿到的只是一沓签了字没能报销的十万多元的发票。曹村镇镇政府表示,镇里财力有限,只能是每年年底还一千多元。这样下去,需要100年才能把钱收回来。(2010年8月3日《新安晚报》)
聪明的于泉选在镇政府对面开小卖部,本想图个“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没想到却是近水楼台先得“怨”。镇里赊账赊上瘾,前后攒下白条十多万,还要等百年才收回?这种让人“耳目一新”的还债计划,实在让人大开眼界,难以置信,瞠目结舌;这样一种“理直气壮”的白条消费,实在是打了监管体制的脸。
其实,乡镇政府打白条现象在各地并不鲜见。伴随着理直气壮的开放,一些官员随意开销,不管是上级光临还是外单位来客,都是高规格招待。一些地方主官和监管部门对吃饭也是上升到招商引资、树立形象和造福百姓的高度去看待。吃饭名目可自设,吃饭范围可自定,吃饭发票可报销,吃饭账目不审查,吃饭效果不追究。在他们看来,只要没装进个人腰包,吃多吃少都不是问题。没有现钱,就打白条。
但在公众看来,公款吃喝很成问题。作为“三公消费”之一的公款吃喝,每年都是个天文数字,触目惊心、骇人听闻,备受社会各界诟病。一个大众认可的数据是,政府行政开支在20年中增长了87倍,其中“三公消费”每年已超9000亿元。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在一次讲座中亦提到: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惊人,仅吃饭招待耗资3700亿。“三公”消费加起来肯定超过七千个亿!
就以七千亿为例,可做多少事情?假如一个重症病患所需治疗费为二十万,这七千个亿可以救治三百多万人(可中国每年有多少人因没钱看病而死);假如一个大学生每年需要花费两万元,那这七千个亿可以让三千多万大学生免费上学;这七千个亿分到9亿农民身上,每个农民就接近800元,就能够让农民养老无忧;这七千个亿还足够中国两年的军费开支……凡是有良心的人,面对这么严重的公款消费,怎不义愤填膺?!
这也难怪,政府发了很多文件,却总是管不住官员们的嘴。常常是管用一时,很快反弹。我国《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应将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可是,在一些机关单位,公务接待依然是一笔“糊涂账”、“秘密账”。不要说人民群众,就是本单位的一般人员也不会让你知道,笔者曾长期在基层单位班子中,但对于这些数字也是知之甚少,这是单位的一级机密。
公务接待虽然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但不能没有规范。人们之所以对“三公消费”引起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在于官员们用之不当。“三公消费”之所以成为“腐败重区”,源于领导的一支笔报销,源于“内部机密,不宜公开”,最终才成为个别人中饱私囊的取款机。
对待这类顽症,只有下猛药方能根治。那就是彻底取消接待费制度,来个釜底抽薪。在这方面,应该效仿印度,注销“公款吃喝”概念。有资料介绍,在印度总体上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对于普通的政府部门,所有的工作往来都是“有事说事”,办完后各自去忙各自的工作。由于每年所做的预算当中没有招待费这一项开支,发票不能用工作的理由报销。财政支持被切断了,自然也就没有人张罗着去请别人吃饭了。而我们与其搞“定点接待”和“公务接待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还不如彻底关上公款吃喝的门。再进一步,对于随意“消费”的官员按“贪污”论处,若如此,“三公消费”的顽疾还会不能根治吗?!
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