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反“三俗”之我见

火烧 2010-08-10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围绕反三俗现象展开,分析文艺作品中庸俗化、低俗化及媚俗化问题,探讨其背后市场经济与资本影响,呼吁反思社会价值观,强调真实与高尚的表达方式。

 反“三俗”之我见  

上头一声号令,从以前的“八荣八耻”行进到了如今的反对“庸俗、低俗、媚俗”,实在是很好也很有必要。  

但怎么样定位“俗”,似乎有些难度,为此我想起了大约三十年前的一件事。那时传统越剧唱段又响起在广播里,一位在某村庄小学任教的男老师,音乐课里教二年级的小学生唱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段:“贤妹妹啊,我想你……”,“梁哥哥啊,我想你……”,其实,《梁祝》及本唱段都很好,是地方戏的精品,我也很喜欢听的。可惜,把它教给才二年级的小学生,却未免有操之过急之感,又有点庸俗化之嫌,这位老师教错了年龄、地点和对象,当时一度成为“美谈”。由此可见,本身非但并不庸俗、反而是雅俗共赏的的好东西,一经处理不当,就成了散播庸俗的工具。这假如换在大学里教唱,就成了好事情,而不会引起争议了。有好多的事情就其本身而言是无所谓对错的,或者说是正常正当的,比如男女之事,一点也不在文艺作品中出现,那作品也未必就是好作品,适度的画龙点睛般的表现一下,只会增加作品的真实感,而不会引起观众、读者的反感。但多年来的影视文学作品在表现“男女之事”方面,往往是过滥了;一碰面就是接吻,全身介地抚摸,再不过瘾就在床上翻滚起来,这样就充分地表现了庸俗低俗,让人感到俗不可耐。难道非这般就不能正确地表达男女之爱吗?黑白影片《野火春风斗古城》里的爱情不是表现得恰如其分么?把明明是美好崇高的东西,偏要将它弄成庸俗不堪的内容,这就是文艺纯商品化、唯票房价值观带来的结果(恶果)。  

有的人诟病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却不以摆事实与说理的方式方法,而是采取故意歪曲的手法,以一己之见强加于他人的头上,一不留神,露出了庸俗历史观的尾巴,再细究他一下,很可能他还有媚俗的一面,因为他在资本家和洋人跟前可能是个灰孙子。毋庸讳言,在当今的文艺界史学界以至政界商界学界财界等等,“三俗”大行其道,本来淳厚朴实优良的民族之风气受到了严重的抑制,一切都在为钱财而奔忙,不论是写剧本,写历史,还是当官,从商,就学,理财,眼睛所盯无不在孔方兄身上,以为这很“与时俱进”,很“市场经济”,很合符“特色”的要求。所以我想,反“三俗”就应从他们的身上反起。  

末了提一个实例,杭州84岁的孙老伯救人之后主动要求被表扬,被救者的女儿写博客质疑孙老伯救人的动机,这个女儿就很庸俗甚至于低俗,因为人的性命与表扬之间孰轻孰重,就这么的看不清楚吗?她是生活在外太空而没有见到如今的现实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