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田忠国:从对抗中寻求和平发展空间

火烧 2011-05-3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8
田忠国提出未来中美关系将趋向缓和与合作,强调战略哲学与制化原理的重要性,分析对抗与缓和的辩证关系,倡导通过战略制高点争取和平发展空间。

田忠国:从对抗中寻求和平发展空间
(作者说明:此为辩论赛中的最后部分。因为是命题辩论,需要分析思考。)
返观,并综合我方所论述的观点,我方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未来中美关系会趋于缓和或合作!因为,缓和不同于对抗但源于对抗,或者说,没有对抗缓和或者合作就无从谈起,这是一。其二,人类整个历史证明,虽然战乱或对抗频仍,但和平年代总是长于战争或对抗。这一事实足可以证明我方观点的正确。其三,对抗与缓和或合作,对于国家与国家而言,从来都是个哲学层面的问题,所以,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才能从其辩证关系中寻找到正确路径。大家不会忘记,尼克松访华时,尼克松急切的想知道中国对美战略,也就是想摸清中国底牌,毛主席呢,一再说,我们只谈哲学。其实,主席同尼克松所谈的哲学问题,就是对抗与缓和或者说合作的辩证关系。
因此,我方认为,一个不懂得战略哲学和使用逻辑语言的战略研究者,其研究成果是可怕的。因为,战略哲学解决的是动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寻找对抗与缓和的契合点,从而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目的。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说,离开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不论对抗或缓和,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方辩友的所有论述,恰恰彰显了对战略哲学的无知,陷入强词夺理的泥淖。当然,辩论赛是个以逻辑拆解逻辑的过程,而一场缺乏逻辑观念、逻辑语言和哲学思想的辩论,是令人不感兴趣的辩论。
我方看到龙凯峰先生这样一段话:
“北约,目前其实已经内乱,德国撤走军队,不参与对利比亚的战争,土耳其反对军事行动。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北约不瓦解,欧盟难自立。阿富汗战争,北约已经名存实亡,相信经过利比亚战争,北约将更加面临瓦解的境地。
“欧盟想挽救欧盟经济,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摆脱美国控制,必须寻求中俄的支持和互动,否则,欧盟险矣!”
龙凯峰先生是我知道的战略学者中最具战略思想和战略哲学运用得非常纯熟的学者。通过龙先生以上对国际形势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对抗与缓和或者说合作的辩证关系。我们在此毫不夸张的说,中国有龙凯峰、戴旭、张召忠等等这样的战略学者,德媒所说2015年美国灭亡中国的图谋就不会实现。
我方认为,中国只要坚持三大制化原理,即,其一,它们是通过数字表现的,也即数字化合。其二,数字的力量强弱,是由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界定的。其三,系统场的动态同步自动互动机制。三大制化原理的优点在于:一、化对抗为缓和,创造合作的机会。二、代价最小、效果最优、回报最大。三、简便易行,容易操作。四、以内制外、以外助内,同步自动互动。五、以点控面。换言之,以点为撬动战略制化的枢机,实现战略制化的目标。坚持五大制化原则,如,一、思想文化制化。二、价值标准、价值目标、价值逻辑制化。三、制度机制制化。四、战略空间制化。五、战略高点制化。什么是战略制高点呢?从道义上说,反强扶弱为制高点。从科技上说,领先世界的是制高点。从数学上说,快速把幻想、科学推理转化为数理逻辑的强大能力为制高点。就一定能争取到更持久的和平时间,更好的生存空间。
上下五千年,遍观环宇内,没见过有没有规律的战争与和平,也没听说过有没有规律的对抗与缓和。有规律,就必然有哲学,因为,哲学是对规律的简化和逻辑化。故尔“易经”云:简则易行、易行则易能。
哲学为什么要逻辑化呢?就是用逻辑解决操作模型的问题。
再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整个宇宙是这样,战争与和平、对抗与缓和也是如此。所以,没有一直打下去的战争,也没有一直对抗下去的对抗,只有动态循环交替的规律,或时间长与短之分。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也是战争与和平、对抗与缓和的基本规律。中美之间、中欧之间、美欧之间,莫不是如此,莫不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所以,偶然超越基本规律的现象可能出现,比如说彗星出轨,摔到地上,但偶然现象无法代替基本规律,也无法证明基本规律就不是基本规律。因之,站在全球的高度看规律,宇宙就如同一张小图,但如果抱着偶然现象为规律,而且呆在井底看天空,那偶然现象就可能成了绝对规律。当然,偶然现象有没有必然规律呢?有,一定有,因为,必然是通过偶然现象呈现的,没有偶然,也就没有必然。所以,彗星脱轨也是必然,所不同的只是,这种必然现象概率很小。概率大者为普遍规律,概率小者为偶然规律。
在此,我方欣喜的告诉各位,如果中国坚持战略哲学的三大制化原理,----比如说胡总说的,中国不侵略任何国家,但有能力阻止战争的发生----提供战争意志的保障,有效控制制衡机制,我们清晰的看到,未来的缓和或者合作,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再进一步说,对抗是因,缓和是果。而对抗之因,则是世界各国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也就是说,国家生存的需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抗之因,这才产生了对抗之果,而对抗之果,恰恰又是缓和或者合作之因,因之,缓和或者合作之因,就成了对抗的必然之果。但前提是,善于对抗才能得到缓和或合作之果,而加剧对抗往往是走向缓和的转折点。从美国主权信用危急可能导致中国外汇巨大损失上看,中美加剧对抗的可能性有,但也是缓和或合作的转折点。推高剧烈点,恰恰是转折点出现的开始。所以,单一的用对抗或缓和思考动态复杂的国际社会,只会导致战略哲学的丧失,或者说,是战略哲学思维贫乏的结果。战略哲学思维贫乏,必然导致执一端而不顾其余,丧失对战略机遇的捕捉。因此,未来的中美关系,必然对抗与缓和共存,又以缓和为主,而控制缓和的战略空间调节点,在于削弱美国对全球资源的控制能力。
最后,说说我方对辩论的基本观点,语言是逻辑的载体,逻辑是因果的呈现。除数字逻辑,比如计算机基础语言,只有数字组合外,暂时,也就是说用文字或语言表达的---逻辑---取消了语言或文字逻辑就消失了。但语言中如果缺少因果关系,就不是逻辑语言了。所以,语言虽然是逻辑的载体,但不等同于逻辑。语言只有具有因果链时,才是逻辑语言。我方希望,在辩论赛或在网络上,看到更多的逻辑语言,逻辑论证,而不是毫无因果关系的语言的狂欢。只有这样,才能自证或证它----逻辑错误或观点错误,逻辑正确或观点正确----在思索的独旅中,放飞智慧之光。
我方观点阐述到此结束。

谢谢各位。

反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