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田忠国:对抗与合作共存,缓和是人类的追求

火烧 2011-05-31 00:00:00 网友杂谈 1034
文章探讨对抗与合作共存的关系,强调缓和是人类的追求。通过哲学逻辑分析社会矛盾与战争的关系,指出和平是常态,战争是非常态,利益重构后社会进入相对和平状态。

田忠国:对抗与合作共存,缓和是人类的追求
(作者说明:本文是辩论赛的第二部分。因为是命题赛,本文只可做为辩论赛技巧的参考,但对抗与缓和的原理,也有供人们思考的作用,故贴出来。)
各位辩友、各位网友早上好。
首先让我们对昨天的辩论做个简单的回顾,抑或叫总结未免不可。
昨天,对方辩友一直强调这么几件事,一是看不懂我们的文字,无法进入辩论状态,二是对方辩友以不德为道德标准,而且,在此标准下大谈了一阵职业道德,三是说我方论述的道理太过高深,对方辩友不懂。对方辩友抓住这三点,歪打歪緾,以为这样就能占居上风。昨天呢,一是我方辩友暂时不在,我一应二,再加上还写其它东西,确实有点太累。思维呢,也有些迟钝,没有奉陪好对方辩友,在此致歉。
对方辩友对逻辑不感兴趣。但是,人们对逻辑不感兴趣可以吗呢?我方以为不可以,因为,人类在走出丛林之后,有了社会交往呢,需要两种东西催动,一是情感,我们称之为情感人,二是理性,我们称之为逻辑人。二者再加人类的本性,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没有逻辑,人们就没法交流、沟通,逻辑载理之故也。再谈一个问题,就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呢?就是把复杂的道理弄简单,就是哲学。简单的说就是社会现象的抽象化。哲学是干什么的呢?是解决各种矛盾、分析问题的工具,也是人类某个时段的最高智慧。所以,人类离开哲学也是不行的。
哲学的逻辑和逻辑的哲学是不是一个概念呢?
不是。因为,前者解决的是哲学的逻辑组合,也即辩证关系问题,后者解决的则是逻辑的更加简单化问题。好了,我们书归正传。
反方

九十八
哲学逻辑是怎么形成的呢?毛主席有这样一段话:“謂認識客觀真理,即是人在實踐中,反映客觀外界的現象和本質,經過漸變和突變,成爲尚未經過考驗的主觀真理。要認識這一過程中所得到的主觀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觀真理(即規律性),還得回到實踐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存在决定意识。由此可知,哲学逻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社会存在中总结出来的。
我们不妨回望一下人类历史的长河,战争虽然与人类如影随形,时常发生,但比战争与和平时间比率上看,和平年代的比率比战争年代的比率大得多,这一事实证明,和平是常态,战争是非常态,如果用哲学语言解释这一现象就是,战争的必然逻辑是和平,和平年代必然育孕战争。因为,利益占有比积累的差距越大,社会矛盾就会越加重,当人类社会达到矛盾承受的极限时,战争不可避免的就发生了,从而开始了利益结构重构的序幕。而利益重构之后,在一个相对时期内,利益处于相对均衡状态,社会就处于和平状态。
一个社会是这样,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
反方

九十九
从哲学逻辑的角度讲,不论战争与和平,还是对抗与缓和,都有个辩证关系问题。为什么我方一再强调它们的辩证关系呢?原因很简单,即,认识客观逻辑,也即客观规律,比如说对抗与和缓和的客观规律,更好的处理国际关系。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是不是一味的对抗或缓和就好呢?或者说,一味的对抗或缓和有没有持久的可能呢?我们的回答是,执任何一端,都没有长久的可能,所以,执任何一端,从哲学逻辑的角度说,都不是好方法,因为,它违背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的结果只有一个,走向愿望的反面。
反方

一百
大家知道,对抗有程度之分,缓和同样也有程度之分,比如,如果把对抗划分三个层次,一般,也就是最低层次的对抗是威慑,中等层次的是通过对战略空间的控制,实施战略包围,最高层次的对抗是战争。不同的国家,军事威慑也有不同的目的,比如,中国的军事威慑目的很单纯,就是你别来侵略我,如果你侵略我,我有能力战胜你,这是一种军威慑。而另一种军事威慑,比如说美国,威慑的目的很明确,你得听我的,不听我的,轻则我搞乱你,重则我打击你,再重我占领。军事包围呢,一方面是为了威慑或控制,但最重要的是为必要时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战争就不用解释了。一般而言,这是对抗。
但问题是,世界上有没有纯粹的对抗呢?
对方辩友认为,世界上有纯粹的对抗,但我方认为,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对抗,包括战争,比如,打是对抗,谈判是缓和,边打边谈就是边对抗边缓和,但又以缓和为目的,也就是以消除战争为目的,这是中国在抗美援朝一直坚持的原则。再比如,以后三十年为例,大家知道(对方辩友也举了各种例子,我方也给予不同程度的辨析),美国对中国成功的实施了战略包围,戴旭先生称之为C型包围,我和戴先生在认识有点差异,因为,我认为是瓶式包围,美国的空天飞机就是瓶盖子,包括黄海军演,这是对抗,但是,三十多年来,中美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而这种交往就是缓和或者叫合作,虽然这种合作总是以中国配合美国为内外在形式,但是,你不能否定这就是缓和。由以上观之,对抗与缓和有时同时进行,有时交替进行,但以缓和为主,以对抗为手段。
大家知道(对方辩友也知道)中国有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人说成绩巨大,但到底是大是小呢?未来的人们---我们这一代人想努力,但不一定做到---一定会给出正确的判断,因为,后人总比前人聪明。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据相关资料证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竟然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准,或者说,以“华盛顿共识”设定的方案,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范本。所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美国。如果说“十条诫令”是美国肢解中国的纲令性文本的话,“华盛顿共识”就是解体中国的具体方案。那么,拿一个解体中国的具体方案为改革范本,中国会怎么样呢?
现实已经告诉了人们,不赘。
当然,对方辩友称中国主权经济的大面积丧失和中国三万亿美元外储为中国捆绑了美国,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有逻辑分析能力的朋友一定明白,对方辩友所说的中国捆绑了美国是谎言。为什么对方辩友制造这个谎言呢?因为不在本辩题之内,不赘。但是,有一点,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对方辩友的逻辑:美国控制中国---中国捆绑了美国----中国现在该同美国对抗了,所以,以后中美间对抗是常态。这个逻辑对不对呢?对方辩友以为对,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真理。但我们说,错,因为,美国控制了中国,从逻辑上说,中国捆绑美国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它不可能,而事实也证明,不是中国捆绑了美国,而是美国捆绑了中国。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明确是美国捆绑了中国。当然,对方辩友的逻辑错误,在辩论过程中毕毕皆是,恕不一一列举。只是,对方辩友擅长于黑白颠倒之术,又缺少点自审之心,总能宏论滔滔,阐述价值颠倒之理。
但是不是中美就必然走向对抗呢?
我看未必,因为,中国可以通过启动解构之策(解构是另一种合作形式,没有对方的响应解构就不起作用),把对抗消灭于美国肢解中国战略的旅途。或许有人说不可能,但是我们认为完全可能,比如,建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激活世界人民的共同向往、共同追求,同时构建社会动态纠错机制,启动战略控制点,同步互动,相互配合,就可以把对抗消融于缓和之中。
而这,也是我方坚持认为,中美间缓和必然趋于常态的原因。
但关键是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站在哲学的高度,就可以看到化解对抗于无形之法,站在对抗的角度,执一端而不顾其余,就只有对抗了。当然,战略哲学是个国家最高智慧的,是个化风险为机遇的智慧问题。
反方
一百0一
对方辩友称,对于不懂哲学的人来说,我方观点都是废话。
我方在今天的开头语中就谈了这个问题,不赘。
但是,必须指明的是,本轮次辩论的是中美对抗或缓和的问题,这就证明,辩论的不是个小孩过家家的问题,而是个国家战略的问题。而对方辩友不懂得战略哲学,就证明对方辩友没有辩论的资格。一个连辩论资格都不具备的人参与辩论,而且还是国家战略安全问题的辩论,对方团队是不是该换人了?
反方
一百0二
如果不换人,继续辩论下去,大家说对方辩友以后的辩论会更搞笑?
反方
一百0三
我们继续我们的思绪,继续让我们的思绪飞翔在国家战略安全的天空上。
对方辩友一再声称,我方拿哲学压他们。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大家知道,中美对抗或缓和,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中之中,而国家安全战略建基于什么之上呢?
战略思想。
战略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呢?马克思早就说了,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战略思想是对国际客观现实的思考、提炼与总结,也就是昨天我方提到的抽象。抽象就是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逻辑化,形成易于操作、便于操作的逻辑模型,而这个易于操作、便于操作,又可以立马见效的逻辑模型,就是战略哲学。
对于一个不懂得战略哲学的人,没什么好辩的,所以,我们只能继续我们的思考。
大家知道(天下人都知道,就是对方辩友不知道),有阴必有阳、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高必有低、有东必有西、有南必有北,两两相对,相互对抗,相互制衡,相互制化,毛主席总结这种哲学现象时,称为对立统一律。制化是什么呢?制化就是解构、转化。什么条件下才能制化呢?强弱力量悬殊巨大,如果双方力量相等,一方面失去了制化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无从制化了,因此,制化的前提必须强弱差距巨大。但是,必须分清楚的是,以弱制强,裁而化之,助弱为强谓之制化。如果以强制弱呢?那就不叫制化了,而叫以强噬弱。所以,人们必须搞清楚这些概念。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些概念呢?因为,如果搞不清楚这些概念就无从分析判断,无从分析判断也就无从选择应对方案、应对措施。
当然,对方辩友可能又说了,我们又在谈哲学。
是啊是。战略的本身就是个哲学问题。对方辩友有疑问,只能证明对方辩友不懂战略,不能证明我方所谈战略哲学问题就是错误的。
接着聊制化。在古代战略哲学中,制化这一招是专门对付强大的一方时时欲吞噬弱小的一方的,而且,必须达到以弱制强,裁而化之,助弱为强的战略目标。关键问题是如何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大家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系统场。系统场中有各自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所构成。如果人们把这个系统场摆放到平面上,就不能发现系统是由空间构成的。这些不同的空间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当然,强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是一。其二,既便是强或弱,其内部也有不同的层次,比如,在这方面强的一方是强点,而在另一方,弱方,也有强的一面,而这个强大的一面,或许恰恰是强的一方的致命弱点。比如,前三十年中国在经济上很弱,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创造了一个个人类奇迹。相对美国而言,在经济、军事装备上中国很弱,但在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这一点上,就是中国强而美国弱了。所以,前三十年的中美较亮,中国在战略和战术上,基本上都是大获完胜。
但中国同美国较亮的目的是什么呢?
创造和平环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科学文化、军事实力,造福全国人民,同时造福世界人民。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和平是主体,对抗是手段,是为了达到和平的手段。因之,中国现在不会,将来也一定不会放弃和平这个主体,而以对抗为主体。所以,从哲学逻辑的角度说,中美缓和是必然趋势。要达到中美缓和的战略目标,就得以制化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战略制化有哪些内容呢?
一、思想文化制化。
二、价值标准、价值目标、价值逻辑制化。
三、制度机制制化。
四、战略空间制化。
五、战略高点制化。什么是战略制高点呢?从道义上说,反强扶弱为制高点。从科技上说,领先世界的是制高点。从数学上说,快速把幻想、科学推理转化为数理逻辑的强大能力为制高点。
或许有人说,价值逻辑也能当国家战略?其实,价值逻辑不仅可以当国家安全战略,而且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因为,价值逻辑是解构其它价值逻辑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软战争必须具备的核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形成价值逻辑的是价值目标,没有价值目标就没有价值逻辑,没有价值逻辑软战争注定全败。
反方
一百零四
虽然网络中断频频,但仍然阻断不了我们继续思考的苦旅,或者叫飞翔。
接着还是谈战略制化。战略制化的哲学原理源自哪里呢?源自“皇极经世”、“奇门遁甲”和“玄空风水”。对方辩友可能认为这下机会来了,因为,我方所举三种书,均是封建迷信,可以歪打歪緾一阵子,也就是说,终于有反击的机会了。但问题是,对方辩友读懂这些书了没有?肯定没有,因为,读懂了就不会简单的说是封建迷信了,也就是说,人云亦云而已。不过,人云亦云加之颠倒黑白,是对方辩友擅长之术,玩一下此术给网友增添点乐起,也是一种好现象。
为什么说战略制化哲学原理源自那些书呢?
其一,它们是通过数字表现的,也即数字化合。
其二,数字的力量强弱,是由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界定的。
其三,系统场的动态同步自动互动机制。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战略哲学制化原理。
或许对方辩友说,这三种书他们看过,但没有我方所说的这些文字。但是,没有文字不等于没有战略哲学制化原理,这就需要思考了。
美国只有霸权式战略智慧,但没有战略哲学制化原理的智慧,这是一。其二,从另一方面说,美强中弱,而美国又志在肢解中国。置此可知,选择战略哲学制化原理,正需要这样的条件。具体操作我方在前面阐述了五大制化,不赘。
反方
一百零五
或许对方辩友说,他不懂战略哲学制化原理,所以辩论这些没用。
呵呵,对方辩友的这一没用观点,恰恰证明对方辩友所谈的对抗也好,缓和也罢,都是面对客观世界无所适从的表现。
那么,从逻辑的角度说呢?对方辩友的无用论逻辑,自证了一个客观事实:对方辩友的所有立论,都建立在主观想象的基础上。
反方
一百零六
所以,主观想象要想变成真理,需要事实检验。用毛主席的话说,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客观事实是,历史反复检验了对方主观想象是错误的。
或许对方辩友说我们的反驳又跑题了,呵呵,但对方辩友的跑题论,恰恰自证了一个客观事实:黑白颠倒。因为,对方辩友黑白颠倒叫辩论,我方反驳叫跑题,这样价值颠倒的逻辑只有对方辩友才能创造出来。
使用战略哲学制化原理有哪些好处呢?
一、化对抗为缓和,创造合作的机会。
二、代价最小、效果最优、回报最大。
三、简便易行,容易操作。
四、以内制外、以外助内,同步自动互动。
五、以点控面。换言之,以点为撬动战略制化的枢机,实现战略制化的目标。
反方
一百零七
对方辩友一再大谈菜谱,我们就以菜谱为例,看看对方辩友的逻辑是否成立。
对方辩友说:“就算你把菜谱背得再熟,你要做碗米饭出来,你总要有米吧?”
其一,菜谱说的是菜,而不是饭。
其二,既便对方有价值颠倒之能,却无法以饭为菜。
其三,有菜谱,就必然有菜,因为,菜居前而后从逻辑上说才可能有菜谱。
其四,如此逻辑颠倒而又混乱,恐怕小学生也不会犯此等低级的错误。
其五,颠倒而又混乱的逻辑只能自证:立论与论证混乱不堪,值得一驳的太少。
所以,对方辩友还是理清思路才好,避免总是令网友读之暗笑。当然,也可能网友不笑,相者相反。这只是我们的推理,两种可能都有。因为,人们总不会为如此混乱的逻辑大声叫好的,当然,也可能有人叫好,比如说,我就为对方辩友叫好:
特棒!!
累了,又想写点其它东东换换思维方法了。
反方
一百零八
对方辩友如果分析、反驳了我们任何一个逻辑,并且证明了我方论证过程出现的逻辑错误,那也可以叫辩论。
呵呵,我方基本论述完整,对方辩友可以拆解我方逻辑。
告诉对方辩友如何辩论:以自己的逻辑,拆解或反驳对方的论证错误,证明自己的的立论是对的,而对方的立论是错误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是对对方逻辑(论证过程)的分析,解构,证明对方是错的,而己方是对的。对方通过同样的逻辑分析,证明另一方论证过程在逻辑上有没有问题,同时证明另一方立论是对是错,这就是辩论。如果不经逻辑论证,那就不是辩论了,是什么大家清楚。
既然我方一再通过逻辑论证证明双方观点、逻辑,而对方竟然连基本的逻辑都不讲,不要说逻辑完整,但基本上能说得过去,也算辩论,呵呵。本来,听说对方辩友是律师,其逻辑论证能力一定了得,本次辩论一定奇趣横生,没想到如此不堪,遗憾。
写东西了。呵呵。
反方
一百零九
战争与和平、对抗与缓和,在人类社会交替运行,战也是为了正义或生存空间,和也同样为了正义与生存空间。
但是,战争与和平、对抗与缓和有个对比选择的问题,对比选择就离不开哲学,因为,哲学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如果一个国家如对方辩友那样,不论轻重缓急,也不管国家安全的需要,只是一味的对抗对抗,只有对抗,唯有对抗,结果还是对抗,对抗的意义可在?说白了,对抗与缓和,因国家安全需要而灵转,因战略需要而抠动战略之枢机。
反方
一一0
二楞子虽横、虽吓人,在社会生活中还凑合,但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却常常得到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崩溃,比如说美国的中东战略。现在事实证明,其战略根基早就分崩离析。
一一一
在冷兵器时代,二楞子可能是员猛将,是克敌制胜的猛将,但是, 再猛的猛将不一定是战略家。
比如对方辩友,如果放在冷兵器时代,看其楞言楞语的势头,可能是刘邦赞美的“安得猛士守四方”的猛士。但猛士还是需要点战略哲学、战略智慧的滋养的。
有点战略智慧,总比光有楞没有智强,当然,有智没有勇,也就是没有战争勇气和战争意志也不行。
当然,战略智慧往往是取得最大成果,付出最小代价的东西。因为,具有非凡战略智慧的人,往往能借助战略制化原理,化解风险,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比如说毛主席。
反方
一一二
上下五千年,遍观环宇内,没见过有没有规律的战争与和平,也没听说过有没有规律的对抗与缓和。有规律,就必然有哲学,因为,哲学是对规律的简化和逻辑化。故尔“易经”云:简则易行、易行则易能。
哲学为什么要逻辑化呢?就是用逻辑解决操作模型的问题。
再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整个宇宙是这样,战争与和平、对抗与缓和也是如此。所以,没有一直打下去的战争,也没有一直对抗下去的对抗,只有动态循环交替的规律,或时间长与短之分。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也是战争与和平、对抗与缓和的基本规律。中美之间、中欧之间、美欧之间,莫不是如此,莫不遵循这一基本规律。所以,偶然超越基本规律的现象可能出现,比如说彗星出轨,摔到地上,但偶然现象无法代替基本规律,也无法证明基本规律就不是基本规律。因之,站在全球的高度看规律,宇宙就如同一张小图,但如果抱着偶然现象为规律,而且呆在井底看天空,那偶然现象就可能成了绝对规律。当然,偶然现象有没有必然规律呢?有,一定有,因为,必然是通过偶然现象呈现的,没有偶然,也就没有必然。所以,彗星脱轨也是必然,所不同的只是,这种必然现象概率很小。概率大者为普遍规律,概率小者为偶然规律。
反方
一一三
未来是历史与现在的继续,回望历史,必然能从中窥视到未来的影子。
所以,站在未来看今天,今天是未来的历史,站在昨天看今天,今天是昨天的未来。
对方辩友,这就是大历史观,而对方辩友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
想不通不等于不存在大历史观。只有具有大历史观的人,才能从茫茫宇宙中看到动人心魂的哲学景观。
反方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