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向俄国“二愣子”学习

火烧 2010-08-12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通过俄国二愣子的强硬作风,引申出学习的重要性与方法,强调学习需结合思考,避免邯郸学步。同时结合历史案例,探讨学习与反思的平衡,体现学习型干部的培养方向。

前些年,单位还经常自发地组织篮球赛。双方队员上场,握手寒暄之后,举起右拳,齐呼一声“向某某队学习”,然后开赛。这“学习”二字,也未必是真意,但过场还是要走一走。然而,实事求是地讲,双方差距一般不会太大,若要认真学习对方的优点,总还能学到一点东西,只是队员们通常并不认真罢了。今天号召培养学习型干部,强调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也很有点当初篮球场上“向某某队学习”的味道。  

虽然如此,中国还是有不少喜欢学习的例子。比如“杨露禅舍命偷拳”,宁肯舍掉姓命,也不愿放弃学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强调学习。儒家文化中关于学习的东西更是丰富,什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等等。学习一定要选好老师,老师不好,不仅可能学而无益,反而可能害了自己。毛泽东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先生老是欺负学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尝试,结果都是以“先生欺负学生”告终。建国后,向苏联学习,先生也并不怎么厚道。再后来又转回头来向西方学习,先生再现其“爱欺负学生”的本质。稍稍思索一下,孔老夫子的话还需要重新学习,仅仅会学习是不行的,还得会思考,否则就成不了自己的东西,最后搞得像邯郸学步,自己连路也不会走了,也完全有可能。  

不过,依笔者看来,普京与梅德韦杰夫的手腕与做事风格,还是比较容易学到的。因二人皆喜欢采用强硬态度,颇似中国民间的“拼命三郞”,有地方称为“二愣子”,所以笔者便将此二人称为“二愣子”了。在方言中,“二愣子”一般是指在兄弟中的排行,与几个人无关,一个人是一个“二愣子”,十个人就是十个“二愣子”,笔者所说“二愣子”与此有别,就算是两个“愣子”吧。  

叶利钦讨好西方,并未捞到好处。普京上台后,正值俄国内忧外患交困之际。国内因资本主义改革,国有资产瞬间转移到达官贵人的腰包里,工人大量下岗,社会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民生艰难,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两极分化极端严重。国外,先生正在大肆欺骗学生,既欺又骗。俄国民众对此极为不满,社会严重动荡。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比中国要尖锐得多。梅氏上台以后,形势大为好转,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以为下去一个铁腕,来了一个软蛋,又故伎重演,但没想到老梅一点也不含糊,丝毫不逊色于普京。于是你来我往,几个回合,感觉不易对付,就暂时先啃软骨头了。按说,俄国的残局的确不好收拾,但这俩“愣子”上台以后,很快就聚起了人气,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也不如中国九十年代的情况下,俄国民众对“愣子”的支持率居然不跌,不可谓不奇。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国家就像一个菜团子,挤压的力量越大,抱团就抱得越紧。“二愣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们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帮了他们的忙。他们不一定就是为全体民众谋利益的,但他们所采取的方法作为政治手腕来讲,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当下的中国,内忧比当时的俄国要轻一些,但外患要严重些。减少外患,加强国内的凝聚力,向俄国的“二愣子”学习,或许是个好办法。“二愣子”的秘籍,说白了也就一句话,“你不让老子舒服,你他妈的就别想舒服”。将该秘籍通用于任何外交领域、外交场合,一切就OK了。  

不过还有一点儿需要说明,在俄国,做叛徒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