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要求全市大学生进行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即大学生就读期间种100棵树;带薪实习1个月;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1个月;开展学军1个月;撰写1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重庆官方称“这6项实践活动,主要是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并非强制约束,不与学生的学分挂钩,也不作为大学生拿毕业证的一道门槛”。笔者觉得“六个一”意义非凡,即便不强制执行,也要大力倡导和引导,因为其核心是让未来的人才具备足够多的常识,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国家精英,常识关乎国家未来。
种树和撰写社会报告没什么好说的,故不是舆论的重点,焦点在“学工农兵”。反方的主要观点是:1、行政不应当干预教育;2、可操作性有些问题;3、最应该“学工农兵”的不是大学生而是官员;4、千万别一刀切。
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中国的教育存在大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由于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出在“钱”字上,单纯指望教育部门纠偏未免过于天真,所以需要另一股力量参与,行政引导就是其中一种,引导不等于干预。腾出36家国资企业中的5000个实践岗位用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只有行政力量才行。可操作性问题属于细节问题,有办法逐一化解,比如季节问题,夏天是白酒的淡季,可以到啤酒厂实践。如今的官员和公务员的确应该“学工农兵”,但今天的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就是未来的官员和公务员。至于一刀切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存在,重庆只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人觉得好就学,认为需要观望那就等等看,重庆市本身也没有采用强制措施。也许由于政府的主导,会形成一股潮流,如果是这样那才好呢,起码我个人这样认为。学工农兵,对孩子们来说,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吃苦受累,它会成为一辈子的财富,何况时间很短。作为父母,绝大多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这种历练,难道不是吗?
我给孩子的生活费是每月600,特殊需要另算,后来朋友们说我太狠,“大城市600块钱怎么够呢?”,所以提到700,再后来物价上涨,加到了800。我说得很清楚:“我不是富人也谈不上贫穷,出门在外不寒酸即可,同学之间不要比花钱,穷不是你的错,富也不是你的功劳”。两夫妻都有工作,我又没有房贷的负担,一个小孩,就是将生活费翻一倍我也没必要将香烟降一个档次,但我不打算提高孩子的生活标准,800元是少了点,但有好处。当然,“六个一”和生活费多少没关系,带着笔记本电脑下基层也是可以的,不另解释。
工农兵那里最丰富的就是常识,包括:自然常识、劳动常识、吃苦耐劳以及做人常识。一个研究生,半夜泡包方便面还要打个长途电话问父母“先放面还是先放水”,这种“人才”日后能有多大作为那才叫怪事!一个官员,如果不是对苦和累有切身体验,满脑子都是“精英价值”:老子是公务员考试时百里挑一进来的,理应多占!这种人一朝得势,怕是要将国家的主体工人农民视作粪土了,哪里会懂得一粒粮食、一件产品的可贵?又何谈对一线劳动者的权利维护?常听参过军的人说,部队阅历是一辈子的财富,我想,应该是指遵守纪律和刻苦训练吧?在不必为吃什么计较的今天,我依然会尽最大的可能将剩饭剩菜打扫干净,因为我经历过两罐腌菜吃一周的高中时代。
我在多篇文章中非议过高中文理分科,因为这种教育制度导致很多文科生缺乏起码的科学常识。三聚氰胺奶粉出事后,政府出台了最高限量标准,于是就有些人愤愤不平,说什么应该对三聚氰胺零容忍,而非不允许超过多少,完了完了,这个政府完了!他们不知道,某成分含量低到一定程度客观上是检测不出来的,含量为零是理论上不可能的。工艺水平可以做到让三聚氰胺含量趋近于零,但那样一来,作为大众食品的奶粉就成奢侈品了。关键的是,那个限量标准足够满足安全方面的要求。另外,我始终认为正常的背景辐射和微量的低毒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地球上的生物就是从这种环境中进化过来的,它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甚至可以说离开了这种环境可能反而不适应。在赵连海案正在发酵的这会儿举这个例子不合时宜,道歉一个先。也有理科生缺乏基本人文常识的,但远不如文科生缺乏科学常识普遍和严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自然哲学基础的,相对于民主自由车轱辘转,前者更丰富,你不能将马克思主义降到自己的高度后再行批判。动辄极端化、道德化,动听而已,对解决问题未必有益。我想起了一位检察官朋友说的话:“那家伙捞得太凶了,啥事不干还牛逼哄哄,不逮他没有天理!你捞了就捞了,只是手别伸得太长,别成天气冲斗牛,尤其是要努力工作,为老百姓多办些实事,事情也就稀里糊涂过去了”。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以领导为对象的产品广告,意思是说,该产品操作特简单,潜台词是“哪怕是领导那种笨蛋也会使用”。事实上,不会上网、不懂得发短信的领导很多。撇开年纪很大的不算,对中年领导来说,这难道不是综合素质差吗?领导怎么能成为综合素质差的代名词?如果一个领导的管辖范围不是局限在某个很具体的专业领域,那么他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比如多个专业的常识,以及辖下各阶层的状况,他一般对上层的状况不缺了解,甚至还能如数家珍,容易缺乏的就是对基层状况的了解。或多或少,你得有点感性认识,否则怎么“调研”也是枉然。我老婆有句口头禅是“累死了”、“热死了”、“冷死了”,因为她是城里出生城里长大的,我很少说这样的话,因为是从农村出来的,太清楚累、热、冷是什么样子,这就叫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经常告诫我家晚辈,不论是帮单位还是帮导师,工作要努力,累不死人。
其实反对“六个一”者更深的原因还是觉得与“上山下乡”那个时代挂上了钩,颇有“恨屋及乌”的味道。这里要分两个方面说,首先是“上山下乡”从某个角度看其实不赖,声称一生受惠于“上山下乡”历练的不在少数;其次,“六个一”和“上山下乡”不是一回事,和怀旧或倒退挨不上。
本文所用标题,我知道有人会说既然“关乎国家未来”,那你的意思是全国都应该“六个一”咯?不是的,我是用“六个一”作为提高综合素质的代词,综合素质诸因素中没有比常识更重要的。对于未来将从事一个很狭窄专业的人来说,那些社会实践不亏,如果成长为一个领导,并假设其地位上升到国家层面,他应该精通一两个领域而对众多领域有一定了解,最起码不缺常识,含知识常识,社会各阶层状况,这样的话,视野更开阔,说话不雷人。中国人多,教育也得到普及,生存压力更不用说,出现出类拔萃的人才是可期的,最怕的是未来的精英人物缺乏常识。人类文明是个符号系统,该特性使得一些“理论”容易把人绕进去,君不见,哪怕是邪教,也能绕得很多人出不来,要避免类似的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留住常识,只要常识足够多,哪怕是偶尔被绕进去了也能很快出来。
“六个一”关乎国家未来
文章探讨‘六个一’社会实践对国家未来的影响,强调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大学生参与学工农兵等实践,提升综合素质,避免精英缺乏常识的问题。
很赞哦! (1025)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