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生命的玄思2022

火烧 2022-11-26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本文探讨初级生命的感知与边界,分析粒子聚合体群如何通过光能储存与信号传输机制形成自我感知能力,揭示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关键机制。

  前言:在“生命的玄思2016”中我们主要阐述了平衡道和时间机制。在本文里我们依然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探讨生命的感知和生命的边界等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减轻生活中的困扰。

  1       初级生命的感知与边界

  在数十亿年前的远古时期,地光体初步形成,那些溶解在水中的粒子,在光能的驱动下,产生聚合运动,并开始形成粒子聚合体(简称粒子群)。其中只有那些储备了足够能量的粒子群,才能够在本次日落和下次日出之间,维持足够的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结构。而那些能够在一个日照间隔中,保持自身结构的粒子群,才有机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光能,聚合更多的粒子,让自己不断的成长。粒子群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光能的储存机制和接收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粒子群可以更加有效的吸收和储存光能,让自己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存能力,为最终演化成为初级生命而奠定基础。

  在“生命的玄思2016”中,我们将那些由物质群组成的、松散的、拥有初级自我感知能力的平衡体称为初级生命。在这里我们首先探讨初级生命的感知与边界。

  1.1   初级生命的感知

  初级生命与普通有机体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机体只有感应能力,没有感知能力;而初级生命不仅拥有感应能力,也拥有感知能力。那么初级生命是怎样拥有感知能力的呢?

  我们知道初级生命是粒子聚合的产物,因此粒子聚合是它的主要发展方向。粒子聚合的能量不仅来自于光能,也来自于火山爆发或者陨石撞击所产生的能量。初级生命是由不同类型的成员(粒子聚合体)组成的粒子聚合体群。在这个群里面,群成员之间通过水和空气等介质,进行粒子、光能、电信号等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并在交换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些生命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信号传输机制、粒子传输机制与粒子存储机制等。

  在这里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论述初级生命的感知机制的形成过程:假如在一个粒子聚合体群的边缘位置,存在着一个捕捉外部粒子的成员甲,同时在中心位置存在一个储存该粒子的成员乙。当甲发现粒子的时候,它会捕获粒子,并将其放入群里,而乙则在群里找到该粒子,并将其储存起来,这是一种被动的储存机制。被动储存机制经过多年的演化,逐渐生成了主动储存机制:当甲捕获到粒子的时候,它会发出一个信号给乙,乙接收到这个信号之后,就会主动靠近甲,并接收该粒子。主动储存机制提高了乙储存粒子的效率,在此过程中,甲捕获到了粒子,并发出信号给乙,而乙则知道甲捕获到了粒子,对于乙来说就具备了感知的能力。而对于包含成员甲和成员乙的粒子聚合体群而言,则具备了自我感知能力,并从普通的粒子聚合体群演化成为了初级生命。

  从感应到感知是有机体演化成为初级生命体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些无机物也具有一定的感应能力,比如说两个磁铁之间就会相互感应。但只有生命体才具备感知的能力,感知能力可以帮助生命体更好的协调内部各成员的运行,为创造新的生命机制奠定了基础。在初级生命向高级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感知能力也在不断的进行演化,创造出更加复杂的感知系统。

  初级生命拥有内部感知系统和外部感应系统。内部感知系统(简称感知系统)是自我感知系统,是对内部传递过来的感应信号的一种反应。感知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深度发展,在亿万年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创造出了思维系统和反思系统等。现在我们就是在利用我们的反思系统,来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反思系统是比思维系统更深一层的感知系统,应该只有人类才拥有反思系统,这也是人与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而外部感应系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广度发展,它会不断的扩大感应范围,感应到更多不同类型粒子的存在。

  初级生命的感知系统是第一级感知系统,也被称为初级感知系统。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在初级感知系统的基础上,演化出了第二级感知系统,也被称为思维系统。思维系统是初级生命演化成为高级生命的一个重要标志。

  1.2   初级生命的个体边界

  对于任何生命体而言,它的生命边界都可以按照关联的强弱和空间的远近,划分为三个边界:个体边界、群体边界和地光体边界。当然还有超出地光体的边界,比如说银河系边界等,但这些边界对生命体的影响较小,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生命体的个体边界和群体边界。在“生命的玄思2016”里,我们这样定义地光体:这个主要由地表物质与太阳光组成的平衡体叫做地表阳光平衡体,简称地光体。

  初级生命已经具备了初级感知能力,因此它可以区分哪些东西是内部的,哪些东西是外部的,这为生命边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初级生命的生命机制还非常薄弱,它的生存离不开周边群体和环境的支持,因此初级生命的个体边界仍处于萌芽状态,边界轮廓很不清晰,处于开放状态。初级生命个体的边界发展,与其所处的群体的边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的良性竞争关系。

  1.3   初级生命的群体边界

  初级生命的生存离不开它所处的群体,这个群体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个体,也包含了个体赖以生存的环境。群体里面的个体有着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让群体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而较强的群体也可以更好的保护里面的个体。群里的个体之间会产生频繁的信号交换和粒子交换,这种交换主要是两个成员之间1对1的交换。

  初级生命个体的边界是开放的,这也会促使群体边界的开放,因此初级生命群体的边界是不清晰的,是开放的。开放的群体边界更有利于个体从外界获取所需的粒子和能量。在群体的帮助下,个体不断的成长,逐渐产生了新的生命机制。当个体产生了复制机制的时候,个体的独立生存能力会大大增强,它的生命边界也会变的更加清晰,并逐渐演化成为高级生命。

  2       高级生命的感知与边界

  高级生命比初级生命拥有更多的生命机制和更复杂的感知系统,因此高级生命拥有更强的独自生存能力,也拥有更加清晰的个体生命边界和群体生命边界。

  2.1   高级生命的感知

  高级生命是从初级生命演化而来的,在初级生命体里包含了许多成员(粒子聚合体),随着初级生命的不断发展,成员的数量和种类也不断的增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两个成员之间1对1的信号传递,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时候需要一个核心成员(简称核成员)来进行信号的中转,以提升效率,这为思维系统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初级感知系统是如何演化生成思维系统的。

  假如在一个初级生命体的边缘地带,存在着一个捕获外部粒子的成员甲,甲以前只能捕获单一类型的粒子,但随着甲的功能不断增强,它可以捕获多种类型的粒子,因此甲需要与不同类型的粒子储存成员建立信号连接。如果甲和每个成员都建立1对1的连接,将会产生大量的消耗,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核成员乙来中转信号,帮助甲建立与其它成员之间的连接。甲只需要和乙建立连接,把不同类型的信号传递给乙,乙再把不同类型的信号中转传递给不同的成员。这样甲只要同乙建立连接即可,而不必建立过多的连接,从而把精力专注于自己的主要功能。同时通过核成员的信号中转,增加了信号传输的距离,让两个相距较远的成员也能够产生连接,从而让成员之间的连接更加广泛。

  而核成员乙在接到成员甲发出的信号时,需要对信号的类型进行判别,在这个过程中核成员乙逐渐生成了判别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成为思维能力。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成为核成员,一般只有那些处于中心位置,并与大多数成员都建立了连接的成员,才有可能演化成为核成员。核成员拥有了思维能力,这让包含它的初级生命体也具备了思维的能力,从而为演化成为为高级生命奠定了基础。思维系统是在初级感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也被称为第二级感知系统。

  2.2   复制机制的产生

  复制机制和时间机制等复杂机制的产生,是初级生命演化成为高级生命的重要标志。在“生命的玄思2016”里,我们简单阐述了这两个机制的产生过程,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复制机制的产生过程。

  当初级生命体里的核成员拥有思维系统以后,核成员会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判断,刚开始只对外部传入的信号类型进行判断,但随着系统的不断发展,它也会对自身内部的粒子状况进行判断,当它发现某个粒子流失的时候,就会从外部获取同类型的粒子进行修复。修复机制是被动机制,被动的修复机制逐渐演化成为主动的复制机制。

  这里我们通过举例来阐述复制机制的形成过程:假如在一个核成员里,存在着一对相互链接的粒子甲和粒子乙,在粒子甲出现退化的时候,核成员会主动从外部获取备用粒子丙,丙会与乙产生新的链接,并且丙与乙的链接会更强,从而导致甲与乙的链接断裂,游离出来的甲会要求核成员从外部获取一个对应的粒子丁,并与丁形成新的链接。这样就从原来的甲乙链接,变成了乙丙链接和甲丁链接,最终完成了核成员内部物质的复制。

  复制机制和思维系统的产生让初级生命演化成为高级生命,高级生命拥有更强的独立生存能力。

  2.3   高级生命的个体边界

  高级生命由于已经拥有了思维系统、复制机制和时间机制等,因此高级生命拥有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随着高级生命的不断演化,它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高级生命体拥有感知系统和感应系统。感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深度发展,而感应系统的发展趋势是广度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平衡的关系。但随着感知系统升级为思维系统,思维系统不断的发展壮大,并逐渐开始控制感应系统,从而打破了感知系统和感应系统之间的平衡。当感知系统对感应系统的控制逐渐加强的时候,生命对外发展的广度就会受到限制,生命的演化也开始变得封闭,高级生命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清晰。

  高级生命个体的边界的开放程度,主要是由感知系统和感应系统之间的平衡来决定的。过于开放的边界无法较好的保护生命体内部的物质,而过于封闭的边界,又会限制生命体与外界的交流,同样不利于生命体的发展。只有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让生命的演化更加的平稳。但是感应系统已经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去平衡思维系统,只能依靠思维系统演化出反思系统来进行自我平衡。反思系统是在思维系统的基础上创立的反向平衡感知系统,是人类才拥有的深度感知系统,也是第三级感知系统。

  2.4   高级生命的群体边界

  高级生命的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个体的开放程度也会影响到群体的开放程度。由于高级生命个体的边界开放程度较低,也造成了群体的边界开放程度较低,因此高级生命的群体边界是清晰的,群体的发展开始走向封闭。

  3       人的感知与边界

  人是拥有反思系统的高级动物,反思系统让人类逐渐恢复感知系统和感应系统之间的平衡,让生命的演化能够平稳的进行下去。

  3.1   人的感知

  从有机物演化到人的过程,也是从感应系统演化到反思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应系统并不是将所有的感应信号都传递给了初级感知系统。同理,初级感知系统也只是将一部分的感知信息传递给了思维系统。我们在思维的过程中,只能依据那些被初级感知系统传递过来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和思维。而那些没有被传递过来的信息,并没有上升到思维和意识的层面,因此它们也被称为潜意识。随着人类的不断演化,新的信息会从潜意识中不断的传递到我们的思维系统,从而变成意识。因此我们在思维的过程中,不仅是在认识外部的世界,也是在挖掘自身的潜意识。

  人类的思维系统发展的非常迅速,尤其在产生语言和文字以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大大加强,让人的大脑快速发育,以至于思维系统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感应系统的发展速度,感知系统和感应系统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人类为了恢复平衡,就必须要遏制思维系统的过速发展,于是反思系统就应运而生。

  反思系统是第三级感知系统,是在第二级感知系统(思维系统)上面创立起来的反向平衡感知系统。反思系统是人类独具的感知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那么反思系统是怎样创立的呢?

  人类每天都会利用思维系统进行判断和预测,当我们发现事物运行的结果和自己的预测出现偏差的时候,我们就会进行重新判断,这就是纠偏思维。纠偏思维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反向思维,这为反思系统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生命体自身的平衡被打破,人类会越来越焦虑,这也会让人们开始反省自身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演化成为反思系统。反思是一种自我的再认识,是某种程度的自我否定,反思让我们摆脱无休止的内卷,让我们打开心扉,重新融入到自然中去。

  反思系统是感知系统深度发展的产物,是感知系统的自我平衡。通过反思,人们可以找到自身发展的失衡之处,让自身的发展更加平衡。反思遏制了人类的自私与贪婪,不再一味的向外界索取,让人变得更加智慧。反思也可以帮助人们消除长期失衡带来的苦恼,让人们变得更加快乐。反思对人类而言,是一个新的生命机制,可能有些人至今还不会反思。反思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人们掌握反思的方法,更有效的进行反思。

  3.2   人的个体边界

  人的个体边界主要包括感应边界和感知边界。感应边界主要由人的皮肤、毛发、五官等组成的,它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表层,因此它受到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而感知边界基本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它的开放程度主要受到思维系统和反思系统的影响。

  首先我们讨论思维系统对感知边界的影响。人类的思维系统是不断发展的,尤其在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之后,人类逐渐摆脱了自身感应系统的束缚,可以利用工具,从外部获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这大大加速了思维系统的发展。随着思维系统越来越强大,它逐渐控制了一部分的感应系统和初级感知系统,这让生命的对外发展受到了限制。

  我们知道人类主要是通过思维系统来认识外部世界的。首先我们会将外部世界的场景通过感应系统和初级感知系统,映射到思维系统里来。因此我们在讨论外部世界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讨论被映射到思维系统里面的外部世界,这与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也是“道可道,非常道”所包含的意思。思维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映射外部世界,并基于这种映射形成了自我中心的感知体系。自我中心的感知体系让生命的边界变得更加封闭,这不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这时候就需要反思系统来平衡思维系统,并打破这种封闭式的发展。反思让我们摆脱了极端自我中心的思想,让我们的生命边界重新开放。

  我们现在正在利用自己的反思系统来探讨什么是反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要想客观的了解反思系统会比较困难,我们需要借助外部的工具。但无论如何,反思系统打开了人的感知边界,让人充满智慧。因此对于个人而言,他的生命边界的开放程度取决于他对自身的反思程度。

  3.3   人的群体边界

  人的群体边界受到个体边界的影响,个体越开放,群体也就越开放。因此个体的反思会带来群体的反思,群体的反思会让群体的边界更加的开放。

  人虽然个体能力很强,但依然是群体动物,人的生存是离不开群体的,因此群体对个人的影响很大。人们在群里的交流中创造出了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让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在群体里传播,将个人的生命扩展到了整个群体。

  群体也为个体的有性繁殖创造了条件。有性繁殖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是复制机制不断演化的结果。有性繁殖打开了个体生命的边界,对个体的发展更加有利。同时有性繁殖让个体之间产生分化,而分化带来了分工,分工则有利于群体的发展,让群体变得更加强大。个人通过有性繁殖打开了相对封闭的生命边界,让自己的生命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了扩展和延伸。通过有性繁殖,群体能够跨越时空的边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3.4   人的失衡问题

  人类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因此人类的精神状态并不健康,这让人们时常感到困惑和烦恼。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如何解决失衡问题,减轻人们的烦恼。

  首先要从根源上解决生命机制的失衡问题。因为只有反思系统才能平衡思维系统,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发展我们的反思系统,来制约思维系统的过速发展。反思系统是人类感知系统的创新,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甚至是上万年前就开始了反思,比如中华文化中的节俭、谦虚、克己、自省等思想都包含了反思的精神。反思让我们的祖先摆脱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博爱、大同等先进的思想。今天我们要以中华的先进思想为基础,系统性的建设我们的反思系统。我们要打破思维系统内卷而产生的极端自我中心的思想,反思我们在得到小我的过程中,失去了哪些大我,并将这些失去的大我找回来。反思是一门大学问,它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大量的社会实践。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并交流彼此的心得,加快反思体系的建设,让每个人都从中收益。

  其次我们要打开封闭的个人生命边界。由于长期的失衡发展,我们的生命边界已经非常封闭,一些人产生了极端自我中心的思想。人生就像是一个气球,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吹大这个气球,有了百万,还想要千万、亿万,直到生命终点,气球破裂,一切归零。而真正的智者会在气球破裂之前,主动去除气球的外膜,把自己融入到无限的自然中去,化被动为主动,赢得先机,获得永生。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从来都不缺乏舍小生而取大义的智者,比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人,这些人之所以为后人敬仰,正是因为他们超越了个人的生命边界,获得了永生。

  我们的生命原本就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现在需要找到回家的路。我们的祖先推崇“天人合一”,这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但要实现它还需要一步一步的走。首先要先从我们的身边做起:打开个人的生命边界,主动的将我们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个人生命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

  最后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创造群体的生命机制。我们不仅要通过调节个人的内部机制,来恢复个人的平衡,也要创造群体的生命机制来促进内部机制的调节。因此我们需要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来吸引个人融入外部世界。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包括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这里我们主要论述怎样创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态圈按照关联程度和空间远近,可以分为个体、家庭、社区、街道、区、市、省、国家、国际等9个生态圈。其中个体和家庭属于小生态圈,由于小生态圈本身就具有一些生命机制,所以也可以称为小命体。后面7个属于大生态圈,我们要赋予这7个大生态圈一些生命机制,把它们升级成为大命体,让他们更容易与小命体进行融合,从而帮助小命体打开生命的边界。

  大命体的生命机制主要包含内部生命机制和外部生命机制。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怎样建立大命体的内部生命机制。大命体是由无数个小命体组成的,想要建立起大命体的内部生命机制,首先要为内部的小命体们提供一个高效的物质与信息交流通道,让小命体们充分交流,并逐渐对大命体产生依赖,为小命体和大命体相融合创造条件。其次要为小命体们提供一个友好的发展环境,给予小命体们,从知识到资源的全方位支持,帮助小命体们不断的创新发展。最后还要在大命体的内部创建核成员,核成员拥有超越时空的能力,它将帮助和引导小命体们不断的前行。大命体的创建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它的建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4       小结:真正的危险是那些没有被发现的危险。发现问题就能解决问题,因此发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由于人类的困扰是由生命机制的长期失衡造成的,因此解决起来,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坚持到底,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打开心门,回归自然。

  以上论述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由于个人认识的片面性,这些论述仅供参考,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和批评。 (2022-11-2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