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辛亥革命

火烧 2011-11-07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辛亥革命电影展开,分析其历史背景、台湾关系及改革观点,探讨中国千年变局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碰撞,揭示辛亥革命的深层意义。
   

看了成龙、李冰冰主演的《辛亥革命》,感慨颇多。  

    《辛亥革命》的导演是张黎。说起张黎大家可能陌生,说起一部被禁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大家就会想起点什么了。张黎就是电视剧《走向共和》的导演。《走向共和》在内容上有些和官方过不去,但在情节、画面等效果上算是上乘,听说是以电影胶卷来拍电视剧,可见是花了大本钱、大心思。这次官方让他主导《辛亥革命》,听说是想主攻台湾市场,谁知被禁播。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是大陆火热,台湾冷清,只有一场学术报告会。于是有人分析,台湾虽然叫着中华民国,其实想独立而去,自然对中国的东西涉及越少越好。最近又有人分析当年的西沙保卫战,说海军舰队通过台湾海峡,蒋介石说放行的传说不实。蒋一向梦想着国际局势大变,美国打中国,好趁机“光复”。朝鲜战争时,他就派兵参战。西沙战役时,他正和南越政权好得难解难分,怎么会放过机会?而且,蒋坐拥台湾,投靠美国,造成了实际的分裂。所以,蒋实乃分裂的罪魁祸首。  

    《走向共和》央视播放时我从头至尾看了。《走向共和》的观点就是革命不如改革,改革不如不改,这和官方主流观点自然格格不入。但是,能在央视一套播出,可见也不能说官方就完全反对,应该说代表了官方中一派势力的看法。《走向共和》的看法还不是极端的,还有中山大学的袁伟时教授,整天叫着连侵略都不应该抵抗,一心一意遵守合约,跟着人家走,说不定比今天还好。袁教授老说自己是世界公民,有独立思考,但独立思考来思考去,却变成了奴才思维,真让人哭笑不得。  

    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确实值得不断思考。这千年未有之变局是什么样的一个变局呢?就是传统农业社会碰上了工业社会,以应用太阳能为主的农民碰上了以应用化工能源为主的资本家。其间的区别何在呢?就在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对外扩张性、掠夺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了,工业社会的生成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即重工业,如机械、汽车等;生活资料的生产即轻工业,如食物、玩具等。如果在一国或一定区域内进行工业生产,那财富只会在一定水平上重复、循环,如从一个口袋把钱掏出,放进另外一个口袋,不会有增长。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财富用来购买生活资料,生活资料的卖出用来添置生产资料,在一定区域,这两方面是平衡的。如果不平衡,就会发生经济危机——东西太多了,卖不出去。所以,今天的经济危机就少了不少,为什么?因为全球化了。这个秘密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的罗莎·卢森堡发现了,她进一步研究就发现,工业生产的发展完全依靠了对外的殖民掠夺。  

    西方早期的殖民掠夺主要是金银和资源、能源。金银用来扩大消费,于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得到了发展,羊吃人运动产生了。资源、能源用来扩大生产。因为经济简单了说就是资源、能源的货币化。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资本家发现,把资源、能源运回国内生产,不如就地生产,自己掌控住交换就行。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开始在殖民地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同时,也就形成了亚非拉的著名的畸形经济,即是生产单一产品的经济。为什么只生产单一产品呢?因为经济是资源、能源的货币化,当地有什么资源、能源,就开发什么资源、能源,至于经济命脉、经济安全之类的,那不是强盗们考虑的事。  

    这个体系到二战后,全球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殖民体系崩溃,但它还是稳如泰山。因为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看似独立了,但已深深嵌入这个体系,挣脱不了了。于是,有了关贸总协定组织。关贸总协定组织就是说产品的全球自由交换。你是畸形经济,是离不开交换的。你独立了,还得按照资本主义一套方式生产,还得受盘剥。交换时间一长,西方一看自己生产,成本高,还污染重,特别的是生产这么多年,资源、能源已枯竭,于是干脆不生产,通过全球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控股,直接从全球吸金来生存。这就是WTO的产生。WTO有一个条款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你加入WTO需要根据WTO规则来修改本国法律,而不是资本来适应你的法律。这说明WTO规则就是资本在全球的自由流通规则。这其中的故事,可以通过《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来了解。  

    这些是题外的话了。再回到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这样一个全球体系,这个体系的侵略性、暴力性,使得我们只有加入它们,和它同构,才能获得独立生存。于是,我们看到,我们有很多的加入行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这些都是为了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机制,把中国的资源、能源变成产品,交换给西方,让西方享受。所以我们看到清末新政比起戊戌变法,在实业发展方面就有成效得多。因为朝廷在大力提倡。但不能因为有成效,我们就以为,这样发展下去就行了,就会越来越好了。因为我们还需要独立自主。我们不是要做这个体系的垫脚石,我们还要能参与事务,说得上话——这就是今天经常说的修改体系规则。  

    辛亥革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方向——独立自主,但是道路是可疑的。这个道路不是说不应该革命,而是我们如何去革命?电影中说孙中山到各国游说、募款,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去各国游说,希望列强能同情我们。但事实恰恰相反,列强不支持清政府了,但转而看上了袁世凯。即使列强很有同情心,帮助了我们,那结果会怎样呢?会得到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吗?这让人大大疑问。  

    所以,我说的道路就是革命的主力军问题。我们的方向是独立自主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要赢得独立自主,就得有独立自主的力量,依靠列强,力量何来呢?隋末战乱,突厥想帮助李渊,李渊只要了它们的马,拒绝了它们的人。李渊看得很清楚,依靠别人的人,如何赢得独立自主?这个问题被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那就是唤醒民众,发动民众,武装民众。“兵民是一切战争的深厚伟力”,这句话不仅是用来指导战争的,还是一个政治原则。  

    由孙中山的行为,我想到了今天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在否定文革的基础上开始的。从建国到文革,毛泽东其实一直在寻找一条自我的发展之路。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性、掠夺性,我们要加入资本主义体系,跟它们竞争,但我们要抛弃其侵略性、掠夺性。如何才能呢?毛泽东提出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民主参与,以提高积极性,进行发展。而改革开放,就是求助于西方人来发展。这样发展的最后结果必然是经济发展,但受人控制。现在这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市场丢了,技术没有,握有的美元随时会贬值,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一夜之间会被人窃走。更可怕的是自身积累了无数问题,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