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重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火烧 2011-06-03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重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深入解析左联五烈士事迹及鲁迅所作七律诗《惯于长夜过春时》。结合鲁迅对青年的热爱与对黑暗的痛恨,展现其沉痛与愤怒之情。

重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文章里的名篇,我不只读过一次了。可是,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感受、新的心得、新的体会。因为,只是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深刻、太沉痛,也太感染人,太撼人灵府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作的。所以,要读懂这篇文章,必须了解“左联”。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 1930年3月2日 ,是以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麾下的作家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中国左翼作家中的优秀人物,组成了反抗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政策、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文艺集团。“左联”的作家不仅用文字回击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还直接参与了同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斗争。许多作家走向街头,在中心城市举行公开的“飞行集会”、“节日游行”、“总同盟罢工”,甚至宣传“武装暴动”。“五烈士”是指胡也频、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5位“左联”作家。 1931年1月17日 ,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以“共产分子”、“宣传赤化”等罪名将他们5人同另外18位共产党员一起逮捕。 1931年2月7日深夜 ,将他们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鲁迅在文章中写道: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样的几句”,就是被后人反复吟咏、无数次引用的著名的旧体诗《七律·无题》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首先,我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  

我习惯于把长夜当作春天来过,领着妻子和孩子外出避难,鬓角上已经长出了白发。梦里隐约看到慈祥的母亲在为我而流泪,城头上军阀的旗帜又换了一面。不忍看我的青年朋友惨遭杀害,愤怒地面向敌人的刀丛吟这一首短诗。诗吟好了低头看,却没有发表的地方,只有如水的月光照着我黑色的衣衫。  

鲁迅先生的这首诗写于1931年2月。据《鲁迅日记》,1932年7月鲁迅将此诗书一小幅,赠日本进步诗人山本初枝。1933年2月鲁迅写作此文时,将这首诗收入。  

鲁迅先生一生热爱光明,痛恨黑暗;热爱正义,痛恨邪恶;热爱进步青年,痛恨迫害进步青年的反动当局。“忍看朋辈成新鬼”一句写的就是“爱”,“怒向刀丛觅小诗”一句写的就是“恨”。一爱一恨,反映了鲁迅先生的鲜明立场、斗争精神和沉痛心情。这两句诗在1931年的手稿中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将“眼”改为“忍”,将“边”改为“丛”。“忍”,突出了主观的感情色彩;“丛”,强调了客观的恐怖氛围。鲁迅因与“左联”的关系,当时面临着被捕的危险,所以“挈妇将雏”,离家避难。但是,在避难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因为他知道,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很好的青年”身上,杀害“很好的青年”,就是杀害中国的希望。反动当局杀害了那么多“很好的青年”,他能不沉痛吗?他能不愤怒吗?  

关于这首诗的艺术成就,郭沫若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鲁迅的这首诗“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革命春秋·由日本回来了》)是啊,的确是“可称绝唱”!——不仅指鲁迅的诗,也指被反动当局杀害的“左联五烈士”等走在时代潮流前列的中国的“很好的青年”。  

鲁迅在文章中还写道: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向子期(约227—272),又名向秀,字子期,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很悲痛,写了一篇《思旧赋》来纪念他们。由于当时处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向子期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文章写的短而隐晦,全文只有156字。向子期所生活的时代同鲁迅所生活的时代相距1600多年。这使我们想到:历史前进的步伐,是何等的缓慢啊!自由地表达思想,是何等的艰难啊!  

鲁迅在文章中还写道: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鲁迅先生一生生活在黑暗里,所以他的文章,字里行间,往往黯淡肃杀,使人感觉压抑。这是可以理解的。假如你也生活在坟墓里,你的文章能尽是光明吗?但是,鲁迅先生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因为黑暗而悲观。“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他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而他的希望没有落空。今天,我们不是正在“记起他们,再说他们”吗?  

烈士们啊,安息吧。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

选自【一个为穷人歌唱的文学博客】:http://qiongrenzhiyou.bokee.com/viewdiary.56490368.html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