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五年分类给谁留余地?
文章分析事业单位五年分类改革的背景与影响,探讨改革对官员亲属安置、下岗职工及不同单位分类的影响,强调改革的人性化与政策留有余地。
事业单位十年改革的时间表正式出炉。这在中国改革史上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工程”,又是一个破时间记录的远景展望。仅仅分类就需用五年,其艰难程度似乎远远超过了秦代的长城。让人扼腕浩叹,真是一万年太久了。
如果将企业改革比喻“强拆”,事业单位改革确实充满了温情,也显得更加人性化。企业改革让大批工人一夜下岗,曾许以“重新上岗”的大饼,工人早起一看,连食堂的炉灶都拆了,何来大饼?要说企业改革的最“成功”之处,是在工人群体中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不管你的素质、技能、年龄、身体条件如何,大家统统下岗,一刀切,绝不含糊。
事业单位改革不再强拆了,将按不同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有的是要拆的,如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有的重新装修升级,如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事业单位变成政府部门。那些必须“拆”的也是五年以后的事情,提前谕示房主,能搬则搬,不可掉以轻心。
提前谕示,有人欢笑有人愁。贫居闹市无人问者,拆房以后自然会向下岗职工归队;富在深山有远亲者,有五年的充裕时间,足够“投亲靠友”了。最大的人情味儿就在这“留有余地”上,否则一个“分类”何需五年?先不说事业单位的类别明明摆在那里,即便需要重分,在资料齐全、信息化发达的现代社会,难道五天时间还不够?五年期限对拆迁户是何等宽容!
不难看出,这种五年的“余地”是为谁设计的。当今,官员除了“双富双贵”者,便是“一富一贵”。一方为官,另一方多安排在事业单位。也有“一贵多富”的,一人当官,妻子儿女亲戚都在事业单位。按老传统,为官调任,妻子随迁,多是在当地事业单位安排个岗位,这本身无可厚非。然而,老传统越来越具有新创意,官员并未远调,亲属却已“随迁”。所以,与事业单位最有“血缘关系”的就是官员。这从改革的顺序和“力度”不难看出,企业如“破鞋敝履”,事业单位是“贴身心爱”,当民众呼唤公平的声音影响到稳定了,这个“贴身最爱”就如一个二姨太,想要壮士断腕也不是那么容易。
五年的分类时间,几乎占到人们职业生涯的六分之一。五年后,老的光荣退休了,且“待遇不变”,小的足够乔迁“重新装修”的别墅去了,名正言顺晋身公务员。这就是“希望”所在。
但这个希望并不是平均分配给事业单位每一个员工的。如果你与官员无缘,就不要指望“随迁”;加上你的那个房子是拆迁之“类”,也不必做公务员的美梦,下岗职工这个团队随时欢迎你。
希望不是梦,它永远属于有希望的人们。现今什么人最有希望?只需要到公务员招考现场看一看。
改革和革命这两个词有本质区别,正面理解,革命是对旧制度的否定,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地位;而改革是对现有制度弊端的革除,是一种社会制度的自我的完善。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我们的社会制度“完善”得怎么样了?虽然“成就斐然”,但我们更看到了一个与人民群众日益分道扬镳的官僚集团迅速成长。改革的题目是根据他们的需要来制定,他们可以让民众“阵痛”,却丝毫无损他们的利益。他们剑指何方,似乎与完善制度无关,首先是自身的利益。
改革到今天,应该是经实践检验过了,干群关系进步了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了吗?共同富裕了吗?原来说的“精神文明”提高了多少?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