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映征程--《兵器知识》1987年第4期
烽火映征程--《兵器知识》1987年第4期
1987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50周年纪念日。(本人注:中国人民正面抗战的第一枪是龙江大地上打响的江桥抗战 ;马占山说:敌人故有猛烈的枪炮,我当以头颅来拼挡;伊拉克人民现在正在用头颅来拼挡美帝国主义的猛烈枪炮。)50年前,在中国爆发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最前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作为我党在敌后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较早建立和发展了军事工业。从而,在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和中国军事工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战初期,晋察冀根据地陆续创办了一些修械所,制造所和研究社。其中冀中地区的技术研究社曾经用阎锡山散失、摒弃的氯酸钾粉混以从旧炮弹中取出的梯恩梯,在定量的植物油中浸煮,制成氯酸钾混合炸药。这不仅为以后火炸药的制造积累了经验,而且在百团大战中开展破袭战,打击日本侵略者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氯酸钾炸药在百团大战中消耗很大,其来源趋于中断。为坚持抗战,必须自已动手制造各种火炸药。制造火炸药的重要原料(脱水剂)--硫酸,是敌人严密封锁的物资,在根据地非常匮乏,但制造硫酸的原料--硫磺,尚能找到。1940年,军区的技术人员在河北完县神南镇开始用硫磺制造硫酸。他们从节本中知道制硫酸一般用“接触法”和“铅室法”。接触法,设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根据边区条件,不宜采用;铅室法需要大量的铅,但铅在当地是无法解决的。怎么办?技术人员群策群力根据当地的物质条件,用土法创造出一套独特的制酸办法--“缸塔法”,即用民间耐酸性较强的陶瓷水缸,以干子土为粘结剂;用夜壶作循环酸容器;以人力往返运送替代管道循环;用风箱鼓风,代替风机。参考铅室法的制酸工艺,经反复试验,终于制出了硫酸。缸塔法制酸的试制成功,为以后制造硫酸、乙醇、乙醚等军事的化工原料以及生产无烟药、硝化棉,自制全新子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靠回收旧弹壳复装子弹越来越困难。于是,晋察冀军工部提出了自制全新子弹的任务。自制子弹的弹壳用3:7的锌黄铜,而从民间收集的废旧铜器、旧制钱、和从敌人通讯线路中搞来的铜线虽然含有锌,但比例不适,不能直接制造弹壳,必须进行炼制。
1942年,军区工业部的一些技术人员到河北唐县豆腐北庄子组建工矿队,一方面开采铁矿,一方面蒸锌、炼铜。在冶炼弹壳用的锌黄铜时,先将杂铜置入炮弹壳做的蒸锌罐中,用高温蒸馏形成锌蒸气,冷却后即生成纯锌;把杂铜经电解提炼,取得纯铜。再将锌和铜按3:7的比例熔炼,就得到了制弹壳的锌黄铜。然后用自制的轧片机、压力机和冲模机,进行轧、压、冲、制成弹壳,到1943年上半年,使根据地制出了第一批全新子弹,使根据地子弹的生产,摆脱了收旧弹壳制造子弹的局面,由每月生产复装子弹3-5万发到制全新子弹10多万发,有利地支援了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
当时根据地自制的手榴弹、地雷、炮弹中的装药是黑火药,其爆炸威力小,杀伤力低。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迎接即将到来的战略大反攻,军区工业部决定生产威力较大的硝化甘油。这一种非常敏 的炸药,在制造、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偶尔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意外事故发生。然而兵工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在小溪边、湖泊边支起一口大锅来进行搅拌制造。由于温度难以掌握,危险性极大。当有烟气生成时,就一脚将其踢到水中。他们在摸索中终于生产出了硝化甘油。1943年春,在根据地受日军数次“清剿”的恶劣条件下,军工部技术研究室在神仙脚下的化工三厂里,用钙皂法制造出了甘油。稍后,15ng等硝化甘油系列炸药也相继在根据地诞生了。
随着手榴弹、地雷、炸药包需要量的增加,雷管需要量也大为增加。但由于日军的扫荡封锁,制造雷汞的原料汞--水银,在根据地已濒临断绝的境地,因此不得不用能收集到的银元和银元宝制造雷银,以代替雷汞。雷银的感度很高,一般不能用于制造弹药,但是各种弹药又不能没有雷管,怎么办呢?为了减少危险,技术人员和军工战士用纸壳代替铜壳制造雷管,这一创举,即安全又节省了珍贵的铜材。到1944年根据地生产的弹药全部改用威力较大的炸药,为最后胜利和三年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炸药、火药、全新子弹、雷管等的研制,只是晋察冀军工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体现了广大军工战士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材。
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的今天,我国国防工业已发展成门类比较齐全、技术比较先进的工业体系,让我们继承和发扬老军工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建设军民结合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而努力奋斗!
[ 本帖最后由 wangtao25241 于 2008-2-7 21:30 编辑 ]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