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过去的历史不能忘—一则文革时期的“忆苦思甜”报告材料

火烧 2011-10-31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文章讲述文革时期忆苦思甜教育中的真实故事,通过老工人谭某的亲身经历,反映旧社会苦难与阶级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权力与革命的意义。

说起“忆苦思甜”,可能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会觉得可笑,认为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荒唐事,老掉牙了,有许多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共产党,中国人民所过的那种苦痛日子还会继续,这些悲惨记忆可不是一两个文人就能诋毁得了的。我的父亲年轻时候曾在北方当兵,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部队请来受过旧社会苦难的老人给大家讲述昔日的亲身经历,也就是做阶级教育吧,我父亲听了以后深有感触,把一则故事抄在日记本上,现在我把这个小故事打出来,让大家看一下什么是旧社会。  

讲述者是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老工人谭某,他原姓杨,是河南省孟县人。  

1942年,谭某刚八岁,那个时候全家共七口人,家里没有田地,父亲常年给地主干长工,全家人十分饥苦,平时常吃野菜、树皮。那年,父亲因病被地主赶出门外,后来只身到洛阳求医,死在半路之中,至今尸骨不知下落。父亲死后,谭某的大姐和二姐因生计关系被迫沦落为童养媳。三姐在日本鬼子扫荡农村的时候,东躲西藏,几天没吃到饭,在到井口取水喝的时候,栽到井里溺死。谭某在出去要饭回到家里的时候,发现妹妹已死在床上,到此家里只剩下母子两口。为了保命,母子俩被迫逃荒,在途中,饥饿难忍,吃过大雁拉的屎。后来流落到信阳县。那时,信阳火车站两旁有不少饿死和被车压死的讨饭穷人。母子俩乘火车到外乡讨饭,在混乱中,幼小的谭某自己被挤上车,而母亲却不知到了何处,从此音讯皆无。  

         谭某到徐州下了车,之后白天要饭,晚上流落在车站旁的破烂棚子里过夜,日本鬼子不让住,用刺刀挑伤了他的鼻子。后来,他到新浦要饭,晚上住门楼子,幸好被一个姓谭的人带走,收养到家中,才艰难地活了下来,以后,生活一直都很艰难,劳动一直很辛苦。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在十五岁的时候总算盼来解放了。对于经历过的苦难,谭某心里的体会是:旧中国人民群众千苦万苦在于没权,没枪杆子。权利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政权。要不断革命,不断学习,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掌好权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