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典,殷忧现实,创新发展
回归原典,殷忧现实,创新发展
——“第二届陕西省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在长安大学举行
2011年6月5日 ,由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陕西省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在长安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与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研究”,全省23所高校及研究机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杜向民 教授在上午会议的开幕词中介绍了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情况,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并肯定本次大会彰显了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近年来倡导的“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在理论上的意义、在实践上的价值。
在大会主题研讨和交流阶段,先后有26位专家及青年学者发言。 王玉梁 教授、 周树志 教授、 杨文基 教授等在学界享有盛誉的老学者就《神圣家族》中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唯物主义及其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给与会学者启发尤深。著名学者胡义成研究员则针对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1845年后的马克思是反人道主义的”等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并对斯大林和黄楠森等人“见物不见人”的理论迷失之思想根源进行了剖析,使与会学者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孔润年 教授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文化缺失”谈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给与会学者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一批中青年学者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成长了起来。他们在以下七大问题上分别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使与会学者深受启发。一是《神圣家族》在马哲史中的地位问题;二是当代马哲史的研究方法问题;三是《神圣家族》中的现实的唯物主义问题与真正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四是社会主义价值实现的途径问题;五是《神圣家族》中的人学问题、人权问题和人民主体地位问题;六是《神圣家族》中的利益哲学问题、欲望辩证法问题、“拥有理论”问题和幸福问题;七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人道主义理论分析框架在现实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政治体制改革和财税制度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这些学者研究问题时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继承力求到位,发扬崇尚创新。所以他们在宣示主义的同时都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干预情怀,所以其理论研究成果对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颇多启迪。
在下午会议的总结环节上,近年来在陕西省哲学界倡导“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系列研究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周树智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认为本次大会主题非常鲜明,完全体现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呼唤“人的归位”的时代精神。本次会议既切中现实中的热点,又有理论的前沿性观照;既贯彻了“双百方针”,进行了自由的互动,又求得了共识,创新了许多弥足珍贵新观点、新命题和新概念。总而言之,这是一次理论与现实相互映衬,形上与形下高度整合,宣示主义和解决问题相得益彰的哲苑盛事。最后,他希望与会学者既要“谛审覃思”,在研究文本上下功夫,又要殷忧淑世,在解决问题上倾心血。他还就陕西省地域文化的特点启发与会学者,希望这些人能像司马迁一样,察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创出具有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陕西学派和陕西方面军。
执笔: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明艳 博士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戴生岐 教授
2011-6-6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