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教育问题历来被人们重视,特别是被高层统治者重视,古今中外概莫例外,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就说中国,远古时期就有了教育,春秋时期就有了规模性的教育,后来出现了官学和私学并形成了教育制度,以后又出现了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那时的教育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服务;二是为了个人的发达日后的光宗耀祖服务,并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历代名人关于教育的言论,最多的是关于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励志、成才、修身、公平等方面的说教。如在教育方法方面有“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学习方法方面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励志方面有“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书功”;成才方面有“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修身方面有“律己宜带秋风,待人宜带春风”;公平方面的有“有教无类”。可以说中国古代关于这些方面的言论、名言不胜枚举。
可是通观中国历史以来的教育主导思想有弊端,一是都没有脱离强制和利益诱导,二是着眼与个人名利。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局限,并非古人的过错。近代以来,国家多难,民族危亡,在民族矛盾突出的时刻,古人的许多名言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立志报效祖国,虽然个人选择的方向不同,有人弃笔从戎也有出国学习科学技术。无数的中华儿女投身革命,开始都是为了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后来的分化只是政治目标、路线分歧的结果,但立志报国的是主流。可是这并不是当时政府普遍教育的结果,客观的说是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言行激励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光芒灿烂部分的积淀、遗传,“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无数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中国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无论是在帝国主义的屠刀下,还是在反动派的监狱中,坚持真理,视死如归,慷慨就义,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人民掌握了政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也为后世的教育树立了典范。
中华人们共和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教育在短时间就在小学、初中、高中实现了全国统一的学制,编制了新教材,大学则引入了当时苏联的教育模式。中国的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只是由于新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出现了教育工作欣欣向荣的局面,兴建了大批大学、中专、中学、小学,但同时也掩盖了教育存在的其它问题。但有一个中国历朝历代没有明确的问题明确了,这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明确了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具有人民性、基础性。正是在这一方针的主导下,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实现了中国农业、工业、科技、军事…..各个方面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以至到现在中国还在受益。可是我们必须清楚,教育方针的明确并不能解决教育上存在的一切问题,特别是有封建意识、资产阶级意识的干扰,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全面、彻底的贯彻落实,所以毛主席才有“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的指示。摘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九六六年八月八日)遗憾的是这些指示没有贯彻到底,也没有得到认真负责的贯彻。
改革开放后中国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改革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政治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思想多元化,在经济改革的冲击下教育也搞了产业化,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读不起大学,于是国家出台了贷款上学的政策。舆论宣传是“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发财致富”“实现个人价值”“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切都说明,教育又回归到利益诱导和鼓励个人发达的错误路线。完全违背了新中国的正确教育方针。于是出现了教育高收费,大学教授走穴却不讲课,中学教师补课捞钱,学生混文凭这种怪现象。
教育改革改了20几年,可是百姓的意见越来越大。原因何在?一是教育从来就是社会现实的寒暑表,受社会意识变化的影响既快又深刻,现实社会的思想多元化严重干扰了教育。这是社会问题,不是通过教育改革就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教育改革的方案出自专家之手,很难摆脱以往认识的束缚,从全国教师的利益出发更是摆脱不了利益的干扰。
教育涉及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可谓匹夫有责。研究教育改革,涉及社会大环境问题,国家的方针政策问题,这些暂且不说,仅就教育改革说说看法。老汉外行,抛砖引玉。
一是恢复“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无论你职务多高、学术多深,都是劳动者,不是精神贵族,不是资本家,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官僚,不是学术骗子,不是卖国贼。教育绝对不能搞产业化、商业化,学校不能成为教师赚钱的市场,教学不能成为教师赚钱的工具。
二是实行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研究生教育序列。学制可以依据培养目标,具体确定。
三是明确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
小学的教学目标是:
学好汉语。使学生小学毕业能掌握足够的表达思想的文字,语法正确,标点使用准确,能用文字明确表达思想,背诵若干古诗;
学好算数,能完成加、减、乘、除运算;
学好武术强身健体;
在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搞好基础知识教育,发现兴趣与爱好,并搞好课外活动;
教授中国及世界地理常识,地质常识;
教授中国历史概况,重点教授现代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教授常见的物理、化学、自然现象常识,开展课外活动;
搞好道德、礼貌、纪律常识教育;
搞好外语日常用语的教学培养外语兴趣。
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培养课外兴趣;
中学的教育目标是:
在小学教育基础上语文教育要达到有较强的分析、结构文章的能力,有通过文章准确表达思想的能力,有较好的修辞能力,会写论文、叙事文、杂文,教授格律诗并练习写诗。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文字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还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捷径,还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课文的选择,课外读物的推荐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联系实际讲授代数、三角、几何并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要研究代数、三角中的许多公式有什么适用价值,是否要讲那么多?是否多讲一些数学各个分支的用途与基本概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会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会更好;
搞好美学教育,根据学生音、体、美、书法等方面的特长开展课余培训,使之具有初步的艺术欣赏力,陶冶情操;
教授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一般概念,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社会、经济,懂得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教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联系实际训练学生独立的、辩证的、历史的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授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培训解释自然现象的的能力;
教授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比较多的了解人体的生理常识,知道一些常见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使之具有常见疾病的预防、就诊能力;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
利用各种机会搞好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授法律的一般知识,使之能知法、守法,知道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
外语是工具,怎么学?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小学学习一些日常会话就可以了。中学不易普遍教外语,可以自愿学。考大学也不应该都要考外语。应该培养大批各种专门的外语人才,提高翻译水平,避免翻译外文产生歧义。最好的办法是制造外语即时口语翻译机。
中学教育要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生活,更多的、更广泛的接触工业、农业、科研生产,不能把学生禁锢在学校的课堂。中学教育应该使学生更多、更广泛的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
中学阶段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教育,无论是时间、课程的安排还是教师及设备的配置都应该是重点,应十分重视。因为实际生活告诉我们,中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人生起点。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不能允许一些钱串子教师把中学变成自己赚钱的市场,不能允许钱串子教师把中考、高考变出自己赚钱的机会。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配到教学岗位上,把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开除教师队伍,使教师成为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中等专业的教育目标是:
针对所学专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各行各业的实际操作人才。
大学的教育目标是:
升大学,应该中学毕业参加一年社会上的生产生活实践,一是可以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社会,使思想更成熟;二 是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读大学;三是考虑个人的兴趣与适合自己的专业。
大学教育主要是专业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
大学教育阶段不能忽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教育,使学生牢固的树立唯物、维实、为民、为公、正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公平正义的立场。这不仅是对学生本人的教育也是对社会的导向。大学应该普遍教授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使学生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能较深刻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分析判断是非。搞好外语教学,使学生能用外语会话、写作。以上的教学应该作为大学一年级的主课,集中精力使之过关,不过关不能升级。
大学是培养高专业人才的地方,不能为了赚钱把大学的设立搞滥,不能为了赚钱把大学的教学搞乱,不能为了赚钱把大学的科研搞滥。大学要联系国家和市场的需要搞科研但大学搞科研不能市场化,教授应该是学术带头人不是商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兴亡匹夫谁无责?教育正则人正,教育兴则国兴,教育滥则国乱。不知中华才众,谬论一堆,得罪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