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教材将陕甘划入华北经温家宝挑错后重修订”说起
【天父按】:尽管我尊敬温家宝总理,但我仍然认为行政官员、尤其是高层行政官员不应介入学术纷争,而媒体更不应该随意将高层行政官员对于不属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讲话进行随意报道,以给学术有一个公平、自由的讨论机会。
下面转的四篇文章(两篇新闻,两则评论(把地图出版社的声明实质是评论)】,有助于大家了解整个事情的经过和学术背景。
其实,大家仔细看,新闻说〖今年新初二的地理课本发生了较大变化,去年温总理在北京35中听地理课后指出,“陕西、甘肃和宁夏划入华北地区欠妥”,在今年的新教材中,华北地区不再单独成章节,而是扩大成北方地区,曾引起争议的陕甘宁地区也一并被划入了北方地区的地图中〗,很显然,新的教材也并未真正采纳温家宝的意见,而是采取了干脆不说“华北地区”,而采用更大、更粗的“北方地区”的划分办法。
这显然学术界对行政权力的一种委曲求全的做法。估计数年后,教材还会改过来。
学术争论,就是学术争论,让学者们去争论吧。
地理教材将陕甘划入华北经温家宝挑错后重修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1日03:05 京华时报
教科书修订示意图。
今天,本市中小学生迎来新学年。记者从部分中学了解到,今年新初二的地理课本发生了较大变化,去年温总理在北京35中听地理课后指出,“陕西、甘肃和宁夏划入华北地区欠妥”,在今年的新教材中,华北地区不再单独成章节,而是扩大成北方地区,曾引起争议的陕甘宁地区也一并被划入了北方地区的地图中。
记者注意到,中国地图出版社今年6月新印刷的八年级(初二)上册《地理》课本中,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为“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其中第一节为“北方地区”。课本中,对北方地区划分进行了描述:“北方地区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与南方地区相连,西以青藏高原边缘为界与青藏地区相邻,西北大致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的北段为界与西北地区相接,北和东北以国界为界,东临渤海和黄海。”
与修订前相比,这一节内容不再局限于华北地区,而将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一起合并成“北方地区”,在具体地理分界上也有了更为详细的表述。老教材中,这一章还包括了“青藏地区”、“沿海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4个独立章节,在新教材中,则改成了“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以往独立成章节讲述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一并归入“南方地区”。曾引起温总理质疑的那张华北地区图也由一张北方地区图取代。
据悉,出现争议后,国家测绘局会同相关部门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教育部也成立了专家小组对教材进行研究。去年,北京市启动了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首轮修订,总理的这个问题成为修订的重要工作。专家曾透露,修订中,去除了容易引起自然分区和行政分区混淆的内容,对分区的界限解释得更清楚,便于学生掌握、理解。
■教师反应
修订教材区域划分更科学
对此,通州二中地理教研组长张晓朋表示,新修订的教材对过去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华北地区”变成“北方地区”后,信息量增加了,从地区区域划分的角度讲更为科学,也便于学生理解。以往的教材内容有些零碎,切分散乱,如本来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港澳台就应该属于南方地区,在旧教材中却将它们分成两个独立章节来讲授,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地区特征。
“这次教材修订淡化了行政区划,以自然数据为标准来确定地理区域划分,更加客观和科学。”北京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表示,新教材更注重从温度、降水量、植被等自然数据来分析中国的地理区域,回归了地理本质的概念。同时,增加了东北地区的内容,将中国地理区域差异完整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地理。
昨天,记者还回访了35中的地理老师纽方萍,温总理当时听的便是她的公开课。纽老师表示,她今年已教新初一,还没注意到新初二的课本变化,因此,不便评论。
■新闻背景
温总理听课指出教材问题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第35中学,在初二(五)班和学生坐在一起连上5节课。期间指出该校使用的地理教材中的问题——对中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9月10日,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引发热议。
2009年9月11日,教材出版方——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其网站发布声明称媒体报道不实,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华北地区”,包含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与通常认为的原行政或经济概念中的“华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009年10月11日,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温家宝总理在35中听课感受。第二天晚上,温家宝总理致电新华社总编室更正其讲话稿中关于岩石分类的错误。据当日新华社值班编辑吴锦才回忆,电话中,温总理还和吴锦才沟通了关于教材中“华北”分界的问题,总理表示他认真研究过,将陕西、宁夏划到“华北”欠妥。
2010年6月,中国地图出版社在新印刷的初二教材中,将华北地区章节修改为北方地区。
本报记者张灵制图杨佳宁
出版社称地理教材将陕甘划入华北未错
2009/09/21 15:32: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2条[查看评论]
中新网9月21日电 今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35中学听课,期间指出该校使用的地理教材中的问题——对中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此事引发热议。
日前,上述提到的教材出版方——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其网站发布声明称媒体报道不实,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华北地区”,包含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与通常认为的原行政或经济概念中的“华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下是该网站发布的“关于最近媒体对我社地理教材有关报道的情况说明”:
关于最近媒体对我社地理教材有关报道的情况说明
最近,个别报纸和网站等媒体,对我社出版的一套地方用初中地理教材进行了不实报道。现就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在中国地理研究中,有关区域的划分可以依据不同的指标体系,例如自然的、经济的、行政的、综合的等。如大家通常理解的原行政、经济区域划分,包括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而目前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分区普遍采用中国自然地理分区方案进行表述,即全国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区。其中北方地区的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北方地区内部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两个亚区。
二、我社出版的该地理教材,其讲述的“华北地区”范围在课文中的表述为“北界是长城一线,南界是秦岭—淮河一线,西界是青藏高原东缘,东临渤海和黄海”,很明确是自然地理概念的分区,而非行政或经济概念的分区。自然地理概念的“北方地区”及所含“华北地区”实际都包括黄土高原地形区——太行山以西,伏牛山、秦岭以北,长城以南,乌鞘岭以东地区,涉及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等地区。同样,自然地理概念的“西北地区”仅包括甘肃西北部、宁夏北部、陕西北端以及内蒙古和新疆大部;秦岭以南的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被划入“南方地区”。
由此看出,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华北地区”,包含了陕西、甘肃、宁夏的一部分,它与通常认为的原行政或经济概念中的“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个省级行政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样,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西北地区”,也并非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整个省级行政区域,它与通常认为的原行政或经济概念中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上述中国自然地理划分方案的基本依据,一是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面众多权威专家多年的科研成果,二是全国高校地理专业师生普遍使用的《中国自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据《辞海》中相关词条的解释,四是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材编写中形成的共识。
学术界普遍认为:温总理错了
http://bbs.kechuang.org/read.php?tid=20158
按:个别媒体记者不加考据,总理说“错了”就大声奉承,大声批判“居然错了N年之久”,是违背科学理性的基本原则的。
温总理如果是地理学家有理有据的提出他的意见,可以算非主流观点,但总理这样说,特别是中国的官员说话,后果就很严重,影响很长远了。看来总理不好当啊。。
对温家宝质疑中学地理教材的质疑
易苇航
2009年9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也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教材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错误,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昨天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该校选用的地理教科书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
嗣后,全国各大网站以“温家宝听课发现地理教材误将陕甘划入华北”为题,对此事作了报道。从媒体的行文看,基本上认为把陕甘划入华北是一个地理知识的错误。
华北,对这个地理名称的由来暂不做更远的历史追溯。就其所指称的地理区域说一般指秦岭-淮河线以北中国的广大区域。
新中国成立以后,“华北”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曾设置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分别管辖若干省、市、区。其中华北区辖京、津、冀、晋、内蒙古5省、市、区。这是在行政区域范畴使用“华北”这个地理名词。
1950年~1952年,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是较所辖省、市、区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的代表机关。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从1952年起,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在各大行政区进行领导和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关。1954年,为减少层次,加强中央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直接领导和提高工作效率,各大行政区均撤消。
作为行政区的华北区撤消后,1958年,国家计划部门将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协作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1961年调整为六大区,其中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
今天,很多人认为华北地区仅包括京、津、冀、晋、内蒙古两省两市一区基本上源于建国初期基于华北行政区和华北经济协作区的先后设立。
然而,地理学区划的研究不仅仅限于行政地理区划和经济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也是地理学区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一、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该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作为区划对象,以植物与土壤作为景观的标志即区划标志。在标志不确定处,则选用气候界线或地形界线加以补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当时已经有了“对于水分与热量配合关系的考虑,并将其视作为农业服务方向的体现。为“表现我国景观的地带性与递变性”,该方案把全国分为七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和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又分23个副区。基本区和副区的命名,除康滇区因西康省撤消和卫藏区因习惯性称谓发生变化,目前已不用或少用外,其余区的名称一直被普遍沿用。区划等级单位只有两级,则显然是由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尚未及开展大规模综合考察,气象、水文台站少而且资料系列短等客观因素所致。
二、黄秉维方案
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6个热量带,1个大区,18个地区和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和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和内容最丰富的方案。
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
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和亚洲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性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和任美锷、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未划分自然州。这个方案把大兴安岭南段划入内蒙古区,把辽河平原划入华北区,把横断山脉北段划入青藏区,以及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区,而同时又将其周边山地划入青藏区等,曾在地理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方案中等级系统与更高级单位的联系问题,把地带与地区等同问题,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评论。
1988年发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和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他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是这个方案的特点。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地区命名因区而异。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等,实质上体现了水热组合对划分地区的标志作用。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和植被类型命名,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
五、席承藩方案
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这是一个包括区域、温度带和区三级单位的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方案。三大区域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与赵松乔方案互为借鉴。温度带共分为14个,其中大部分是与纬度位置相关的温度带,但在青藏高寒区域内划出的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则显然与纬度没有密切关系,而更多受海拔影响的温度带。温度带下共划分出44个。
顺便提及,1988年发表的丘宝剑、黄秉维的中国农业自然区划,也划分三个区域,14个温度带,但只有38个区。这个方案引人瞩目的特点是,在自然区(三级区)这一级,分出了湿润(A)、半湿润(B)、半干旱(C)和干旱(D)四种类型。
六、赵济方案
七、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撰写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所使用的区划方案
在以上七种中国自然地理分区分案中,罗开富方案、任美锷方案、赵松乔方案、席承藩方案、赵济方案、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撰写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一书中所使用的区划方案都直接使用“华北”这个地理概念指称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祁连山以东这个自然地理区域。黄秉维方案则对这个区域做了更细致的划分。
以上几个自然地理区域划分方案尽管有一些不同,但是我认为他们代表了建国后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研究的重要成果。
华北,在建国初期一段时间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存在过,后来作为区域经济名称也延续了一段时间。但是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经济区域的划分与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无论在依据上还是在着眼点上都存在很大不同。时至今日,在中国经济区域地理划分上,也不再沿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提法。
温家宝在35中所听纽方萍老师的地理课是初中八年级一节“中国区域的差异”,属于自然地理区域范畴。
纽方萍老师授课时所使用的地图如下:
图中所示华北地理区域,与前边文中引用的几种地理学专家划分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区域基本一致。就是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祁连山以东这个自然地理区域。教材并不存在科学性错误。
温家宝在谈到把陕甘划入华北地区是错误时,提出“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实际上,自然地理的区域划分正是依据自然因素。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在进行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时,主要应用了生物气候原则。以划分热量带为例,使用这一方法的步骤大致是:把已有的土壤、植被、景观等资料与各种气候指标等值线加以对比,确定哪一指标与热量带分布具有最大的相关关系。中国科学院区划委员会还采用了≥10℃积温等值线。然后又根据某些已有的土壤、植被和景观分布资料初步确定划分各带界限的积温数值。例如,划分我国南北方界限的【0068 3583】带北界,初步确定为相当于≥10℃的4500℃积温值。以这个数值为主导标志,同时充分考虑与其他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最后确定出各带界限。这些指标的选取必须保证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相对一致性,并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丰富的知识内涵,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遵守学科内专家意见第一的原则。温总理听课后质疑中学地理教材事情报道后,媒体和网络大众所表达的声音,恰恰体现出当下媒体和公众对于地理知识的普遍无知。
【原始报道】
温家宝听课发现教材出错 误将陕甘划入华北
http://www.dayoo.com http://www.dayoo.com 2009-09-10 08:1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0)
温总理在35中听课后指出所用地理教材有错记者调查发现———
9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也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教材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错误,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昨天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该校选用的地理教科书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
陕甘划入华北地区
总理听课发现问题
当天上午,北京35中学地理老师纽方萍上的地理课,内容是第九章“中国区域的差异”。华北地区是本章节的起始课,也是这节课的上课内容。课堂上纽方萍老师通过提问学生去了哪些地方让学生认识区域的差异,同时还通过投影显示了华北地区包括的省市自治区。
“温家宝总理非常赞赏学生去了很多地方,比如南京、台湾、欧洲等,也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同时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纽方萍老师回忆说,“温总理认为新版本的教材区域划分有问题,陕西、甘肃不应该划在华北地区中。”
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的初中地理教材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在老的地理教材区域划分中,华北地区只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和甘肃划入西北地区。
地理教材至少三个版本
对“华北区”描述不统一
“现在中学教材版本很多,比如地理教材至少有三种版本,总理听课的西城区用的是中图出版社的版本,海淀区的中学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还有的区县使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北京市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白洁说。据介绍,在海淀人教版地理教材中华北地区与老教材一致,仍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
北京市中学地理特级教师张凯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不对,尤其是将甘肃划入华北很荒唐,因为从地域、地理、经济等方面来看,甘肃都跟华北比较远,应该划入西北或者西部。
目前我国地理教材对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按照自然地理划分,一般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第二种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分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第三种是按经济划分,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
“中图版”教材1995年编写
从1995年秋季起,北京市部分区县的三年制初级中学开始使用由北京市组织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这套教材是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教学研究部合作编写的,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包括教科书、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和陆续配套的电教教材。(来源:北京青年报邓兴军)
温总理听课发现地理教材有错竟将陕甘划入华北
9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据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赞成地理课把地理和地质、气候结合起来,也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教材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错误,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昨天记者通过深入采访了解到,这个问题是该版本地理教材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