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非主流观点
高知,你仍将失业
本刊记者 邵振伟/文
为什么“民工荒”竟然和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并存?看看中国的企业都在干些什么,也许有点启发意义。
我们终于发现,普及率并不高的中国高等教育群体,成了失业大军的一大主力。
作为搭上第一班扩招列车的毕业生,记者并不打算埋怨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虽然它也是问题重重。记者更不打算指责现在的大学生素质低,由于就业的压力,他们比10年前的我们更加努力。而10年前我们毕业的时候,并没有人说素质低。
记者毕业的时候,宝洁等跨国公司刚来中国不久,正在拓展市场,每年都以很优厚的条件,招聘几名毕业生,先带薪培训半年,然后开始工作。
但是,现在的中国企业却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说三道四,甚至还要求大学专业设置贴近工作需要,企图改变大学的高等通识教育性质,做企业的免费培训机构。
大学学科是按学科属性设置的,而不能按培训班性质设置,这是教育成熟的表现,否则,高等教育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高等教育普及率远高于中国的美日欧,没有出现这么光怪陆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之怪现状,“民工荒”竟然和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并存?
看看中国的企业都在干些什么,也许有点启发意义。
联想号称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且是总部已经搬到美国的跨国公司,实际上干的不过是中关村小摊的生意,电脑的拼装加搬运而已!能容纳多少高等人才?
被媒体称为“血汗工厂”的富士康集团,作为连续蝉联中国第一出口大户并跻身全球500强的一家“高新科技企业”,在大陆的雇员数超过14万。但是,这家“高新科技企业”,并不怎么需要科研人才,而是雇佣了大量“基本工资500左右”的廉价女工。
中国的企业,竟然用不起非常廉价的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
由于市场的过度开放,民族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挤压,不得不为跨国公司作“代工”,被锁定在低层次的简单生产环节。低附加值的初级产业和加工链条的畸形发展,并没有使得中国的“白领”职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稳定成长。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用人单位“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5.1%;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6.9%。”
而跨国公司,由于其关键环节都在国外总部,在中国也只是需要一些市场人才而已。同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占78.5%,外商投资企业6.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1%。”
在这个所谓的全球化时代,在产业间的分工方面,中国负责制造裤子、打火机等产品,美欧负责制造飞机、系统集成软件等产品,这表现为所谓的“裤子换飞机”;在产业内分工方面,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作了很好的说明,就是“高成本的工业化世界”把中国作为“外包平台”以提高生产效率,在出口的产品特别是所谓的高科技产品中,中国负责的“主要在组装上”。
产业发展的低层次性,决定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白领职位不可能得到相应增长,对于高等教育群体的职业吸纳能力,不可能得到相应提高。普及率并不高的高等教育群体,出现了过剩的局面,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相对照的,则是丰富的初级劳动力出现不足,“民工荒”的出现,无疑是一种讽刺。
据旅居日本的钟庆博士介绍,日本在战后制定了一系列振兴民族工业的政策,强调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去替美欧做加工厂。与此相伴随的是大量白领工作人群的出现,形成了日本著名的“1亿总中流”结构。
文中醒目处:
产业发展的低层次性,决定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白领职位不可能得到相应增长,对于高等教育群体的职业吸纳能力,不可能得到相应提高。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