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中国如何利用历史渊源对其施加更大的影响
外蒙是与中国的内蒙相对应的称法,现在的全称应该是蒙古国,与中国北部接壤,面积15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300余万,首都乌兰巴托(Ulan Bator)。
说到历史,相信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外蒙从历史上的唐朝开始就纳入中国版图,后变成辽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南和漠北建立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中国元朝,此后的蒙古一直与中原大地是一个国家。元朝时的蒙古地区和今西伯利亚大部都属于中国版图。 1660年外蒙古库伦活佛(喇嘛教,与清王朝信仰相同)作出了影响后世数百甚至数千年的决定,归附中国,而不是向沙皇俄罗斯投降。康熙年间的1689年清朝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今蒙古国(外蒙古)清朝称喀尔喀蒙古,内蒙古之南部地区并入内地省份。清朝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内外蒙古。
最令人扼腕的是1920年外蒙古分裂从中国独立出去,这是一直影响到现在中国的巨大历史事件。1945年2月关于结束二战的雅尔塔会议,是外国人操纵外蒙古命运的一次重要会议。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不惜出卖中国利益,答应了苏联的出兵中国东北的条件是中国接受外蒙古的现状,即承认并要求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无理要求。蒋介石在万般无奈之中,于1946年1月5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条约中正式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年蒋介石在退到台湾后对斯大林没有遵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感到愤慨,并以苏联违约为由,在联合国状告苏联,当时虽然大陆已经易手,但在联合国,“中华民国”仍然拥有中国的合法代表权,并且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宣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失效,从而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联合国对此予以承认。这就是至今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版图上还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据。在台湾陈水扁当局时期承认外蒙古独立。
现在的蒙古正好处于历史上的辽代版图。从辽代来看,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09年。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朝代,辽灭后,一部分契丹人融入蒙古、高丽、女真等少数民族,其余则进入河北和山西,本民族的特点渐渐褪尽。投靠蒙古人的契丹人,随着蒙古人东征西讨,契丹人也随之分散到了全国各地,有资料显示目前的云南也有契丹人的后裔。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民族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距我国北方万里之外的南部边陲云南省施甸县和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了15万契丹人的后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县的为多。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东北的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 而部分契丹人随耶律大石西迁,在西辽亡后到今伊朗克尔曼省建立一个起儿漫王朝,俗称后西辽。但这部分契丹人的传统习俗已不见,被完全伊斯兰化了。但他们对西方的影响至今仍在,以至现代俄语和拉丁语一直把中国称为“契丹”。
从现代社会来看,外蒙受汉人的影响较小,但却受苏联的影响较大,目前外蒙已严重俄化。城市里遍布俄式建筑、俄国汽车。人们的穿着和饮食习惯也几乎俄化了。据说在乌兰巴托的文物店里,可以看到很多出售的文物就是中国的文物,有古代的,近代的,也有现代的。如清朝皇帝的画像,铸有袁世凯、孙中山和蒋介石头像的钱币等。这充分证明了蒙古与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源远流长的密切联系。不过,独立的蒙古国得到多少自由,是值得怀疑的,只是又重新选择靠山而已。蒙古是个内陆国,交通不便,人口缺乏,发展经济必须从它仅有的两个邻国找出路,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当初正是因为如此才容易被人控制。蒙古国发展经济的渠道,通过中国向南亚发展,在南方找个不冻港与世界相连,跟通过苏联,向北往北冰洋发展,或在西伯利亚绕一圈在远东找个港口,孰优孰劣,是不难得出结论的。如今前苏联已不复存在,俄罗斯经济尚处在自顾不暇境地,所以蒙古国的目光从主客观上又重新瞄向了南面四季温暖的曾经是自己祖国的--中国。
鉴于蒙古与中国北方毗邻,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蒙古的地位与朝鲜、缅甸一样,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外蒙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心腹"结合部,北接俄罗斯,边境线长3000余公里;东西南三面与中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600多公里。有一种说法是:外蒙的战略位置可"北击熊腹、南压龙背"。以军事地理的标准衡量,中蒙边境距离中国从东北、华北到西北的一系列重要战略要地、交通要道都很近:中国重要的核试验基地,酒泉、西安、太原等航天基地,东北地区的航空、钢铁、能源等重工业基地,华北地区的钢铁、煤炭等工业和能源设施以及政治、商业中心等均包括其中。由蒙古西出可以切断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东进可以使关外的东北与关内地区隔离;如果南下,扎门乌德距离北京直线距离600多公里,且除了燕山山脉几乎无天险可守。
蒙古的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地下资源现已探明的有煤、铁、萤石、铀、金、银、磷、石油等80多种矿产,而煤蕴藏量约500-1520亿吨。此外,萤石蕴藏量约800万吨,铁20亿吨,磷2亿吨,金3400吨、银7000吨、石油30-60亿桶。地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较丰富,西部湖泊较多。主要河流为色楞格河、鄂尔浑河、科尔布多河、克鲁伦河、扎布汗河等。最大咸水湖乌布苏湖面积3350平方千米,最大淡水湖哈尔乌苏湖,还有吉尔吉斯湖、库苏古尔湖、阿奇特湖等。 库苏古尔湖位于蒙古国北部,是蒙古国最大的湖泊,其水域总面积为2760平方公里,素有“东方的蓝色珍珠”之美誉。库苏古尔湖的动植物群落与位于其东部200公里外的俄罗斯贝加尔湖有相近的起源。木材蓄积量为12亿立方米。因此外蒙是中国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原材料供应产地。与外蒙的关系,无需多言。一个友好、甚至高依赖性的蒙古政权,对我们的价值,是巨大的;一个疏远、甚至对立的蒙古政权,则是如鲠在喉!
中国对于蒙古采用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是我们国家值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的。鉴于历史上蒙古与中国的关系,经过若干年以后,很难说蒙古与中国会不会再次统一。外蒙从上世纪20年代独立到现在也不过是90多年,还不到辽代的一半时间,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百年时间也仅仅瞬间而已,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国。由于民族关系、历史渊源和地缘优势,中国对外蒙有较大影响。如果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那么对蒙古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大,一旦国际形势有变,就很有可能为中国再次统一蒙古提供良好的机会。现在与中国争夺蒙古的是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中国对待蒙古应该像对待缅甸一样,扶植自己的势力,排斥其他国家的势力,做到逐步控制蒙古。蒙古的工作做好了,也是对疆独、藏独、台独等分裂势力的间接打击。
受到现行国际关系以及外蒙民族排外势力的戒心的影响,目前谈控制蒙古尚为时过早,但是这应当是中国外交今后努力的反响之一。
中国如何对外蒙加大影响呢?我认为现在最行之有效的是加强中蒙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教育、艺术交流,加强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一是加强文化交流,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其施加影响效果可能会更好。文化的影响也是现在所称的软实力,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如果外蒙能够消除俄罗斯文化而接受汉文化影响,相信两国之间的关系会越走越近。二是加强历史交流,以历史上蒙古与中原的特殊传统关系,作为双方历史学者交流的共同语言,经常举办历史学术研讨会,使双方就有关两国历史关系达成相应共识,以此影响两国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教育交流,教育交流不仅要互派留学生而且要要从娃娃抓起,在外蒙下一代中培养起友好的种子。四是加强民间交流,鼓励中国人尤其是内蒙古人移民定居外蒙,逐步从血缘上进行同化。五是加强两国政界和军界交流,经常进行访问和互访从蒙古上层积极培植亲华势力,使他们对中国产生天然的亲近感情。
俗语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与蒙古能否最终走到一起也不是突然做到的,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功夫,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不能遗忘蒙古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人会找到解决蒙古问题的机会。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