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之道
文章探讨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强调民众消费能力不足与私有制的关联,提出通过公有制和大众民主实现经济独立与科技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之道
田忠国
(作者的话:良好的愿望并非有良好的结果,科学的思索往往是非科学的践踏对象,公平正义也往往是恶魔殂杀的目标---算是无奈的浩叹。)
在世界经济危机背境下,不论出于什么样的良好愿望,贸易保护主义只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世界各国,任何对民众唯小的损害,都可能引来民众大规模的反抗。为转移本国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不采取比较一致的措施。在众多的措施中,贸易保护自然是其首选,虽然对中国来说,受损严重的只是外资公司,但对于中国的GDP来说,却是一个严重的损伤。如果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说,对GDP损伤,却有益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无度损害;从经济制度机制的调整上来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无疑给中国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就目前的现实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是出口受阻,而是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萎缩,而且,其萎缩的速度在收入降低和通胀双重压力下会越来越快,同时,外资对中国的财富洗劫速度也在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富人通过房地产行业洗劫银行的速度也在加快。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原因在于,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美国才不到四亿人,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巨大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却没有消费能力,失去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意义,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隐藏的危机,在企稳向好表面现象掩盖下,正在悄悄逼近中国。一般情况,世界各国解决重大经济危机的途径都是国有化,通过国家资本优势抗击风险。但中国却在加快抛售国有企业,解除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由此可见,由房地产引爆的金融危机一旦暴发,中国的灾难就降临了。
一、危机源于违背国家性质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危机源于违背国家性质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我对中国潜伏的危机原因的基本判断。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即是全国民众共同创造的结果,也是全国民众消费结构相对均衡的必然。而消费结构是失衡还是相对均衡,前者是私有制,也就是剥削的必然,后者则是公有制,消灭剥削的结果。
有人认为,中国选择私有制,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则认为,这是某些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以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武器,解构国家性质的必然,因为,历史发展的逻辑,不过是价值逻辑的呈现。
二、转变经济制度刻不容缓
美国发展低碳经济计划,无疑把中国企业排除到竞争之外。或许,这是比贸易保护主义更歹毒的一招,因为,中国企业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值此情况下,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就可能被永远绑到给美国当打工仔的战车上。
所以,中国唯一的选择是重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重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的前提条件,就是转变经济制度,因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需要普通民众消费能力的支撑。没有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中国经济就没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消费结构是失衡还是均衡,是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必然。
按资分配消费结构必然失衡,按劳分配消费结构自然均衡。
但是,按资分配以私有制为前提,没有私有制就不可能有按资分配,按劳分配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由此可知,经济分配的问题,本质上是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对经济制度的改变,贫富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调整消费结构的愿望,也只能停留在向往之中。
改变经济制度的关键盘,是启动中国宪法的系统还原机制,而宪法的系统还原机制,关键是对违宪责任的追究。
所以,中国如果不开启复兴社会主义计划,低碳经济计划实施之日,就是中国企业新一轮成为别国囊中之物时。
三、发展高科技产业
国民消费能力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己的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事。发展高科技企业不是买技术,而是创造技术。一个靠买技术生存的企业永远缺乏竞争力,更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是个共享知识、共创成果的时代,也是个不同范围的文化经济时代。因为,知识共享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产权私有属于私有制范畴。由此可知,自为的社会主义管理方式,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首要选择,而抱着金饭碗的中国,却砸破金饭碗四处乞讨。西方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学习,一方面是为获取更大利润,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中国砸破金饭碗四处乞讨,在快乐的接轨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国家性质。
或许有人说,科技创新成果没有阶级性,但创新成果获取的成果分享却带有了阶级的性质,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没有阶级性,但在前三十年中,杂交水稻获取的成果由劳动大众所共享,比尔·盖茨的系统软件同样没有阶级性,但软件获取的成果却由比尔·盖茨所占有。也就是说,科技成果本身没有明显的阶级性,从理论上说,属于人类共同分享的范畴,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比如,美国的先进技术从来不卖给中国,这是一。其二,穷人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技术含量再高,理论上的共享,却成了事实上的阶级性质。科技成果获取的成果之分享,却因国家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科技创新需要奉献精神。
没有奉献精神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失去创新能力的国家。因为,无私是智慧的眼睛,自私是智慧的坟墓。私有制是催生自私的温床,大众民主是自私的克星。
所以,掌握社会高端支配权的精英偏爱私有制,无私如毛泽东者执著于大众民主。大众民主的价值机制,是激活全民创造潜力的枢机,也是知识共享、成果共享、共同创造的氛围和途径。
四、经济学里的管理哲学
政府以劳动大众的利益和幸福为利润,中国就有十几亿人的大市场,政府若以获取美元为目标,出口退税、贱卖产品或资源,消气贸易就是中国的首选。以获取美元为目标,中国就会越富越穷,直到失去基本的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劳动大众的利益和幸福为利润,中国就会越富越强,形成强大的共同意志。共同意志源于社会的共同利益,所以,共同意志也是个阶级意志。消除阶级共同意志对立的途径是消灭阶级,建立公有制经济。建立公有制经济,即是维护党和国家性质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崛起的需要。
五、大民主是整合价值目标和形成共同意志有效的途径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都以价值目标共识为基础,以共同意志为动力,而价值目标共识又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共同利益的基础又是公有制经济。形成共同意志的前提是价值目标共识,形成价值目标共识的是共同利益。需要注意的是,有阶级、阶级矛盾,就没有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有的只是阶级的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所以,我们认为大民主是整合价值目标和形成共同意志的最佳价值机制。但是,大民主的基础是公有制。没有公有制,就没有大民主,没有大民主,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有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由此可知,经济发展机制同时也是个政治机制。在阶级社会里,世界上即没有单纯的政治,也没有单纯的经济,也就是说,政治机制是经济制度的保障,经济制度机制是政治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之道在于寻找社会的融合点,也即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而能够为社会提供融合点机会的是大众民主。
20091221
田忠国
(作者的话:良好的愿望并非有良好的结果,科学的思索往往是非科学的践踏对象,公平正义也往往是恶魔殂杀的目标---算是无奈的浩叹。)
在世界经济危机背境下,不论出于什么样的良好愿望,贸易保护主义只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世界各国,任何对民众唯小的损害,都可能引来民众大规模的反抗。为转移本国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不采取比较一致的措施。在众多的措施中,贸易保护自然是其首选,虽然对中国来说,受损严重的只是外资公司,但对于中国的GDP来说,却是一个严重的损伤。如果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说,对GDP损伤,却有益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无度损害;从经济制度机制的调整上来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无疑给中国经济制度的调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就目前的现实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是出口受阻,而是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萎缩,而且,其萎缩的速度在收入降低和通胀双重压力下会越来越快,同时,外资对中国的财富洗劫速度也在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富人通过房地产行业洗劫银行的速度也在加快。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原因在于,中国有十三亿多人口,美国才不到四亿人,也就是说,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巨大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却没有消费能力,失去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意义,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隐藏的危机,在企稳向好表面现象掩盖下,正在悄悄逼近中国。一般情况,世界各国解决重大经济危机的途径都是国有化,通过国家资本优势抗击风险。但中国却在加快抛售国有企业,解除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由此可见,由房地产引爆的金融危机一旦暴发,中国的灾难就降临了。
一、危机源于违背国家性质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危机源于违背国家性质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我对中国潜伏的危机原因的基本判断。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即是全国民众共同创造的结果,也是全国民众消费结构相对均衡的必然。而消费结构是失衡还是相对均衡,前者是私有制,也就是剥削的必然,后者则是公有制,消灭剥削的结果。
有人认为,中国选择私有制,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我则认为,这是某些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以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武器,解构国家性质的必然,因为,历史发展的逻辑,不过是价值逻辑的呈现。
二、转变经济制度刻不容缓
美国发展低碳经济计划,无疑把中国企业排除到竞争之外。或许,这是比贸易保护主义更歹毒的一招,因为,中国企业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值此情况下,如果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中国就可能被永远绑到给美国当打工仔的战车上。
所以,中国唯一的选择是重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重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的前提条件,就是转变经济制度,因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需要普通民众消费能力的支撑。没有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中国经济就没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消费结构是失衡还是均衡,是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必然。
按资分配消费结构必然失衡,按劳分配消费结构自然均衡。
但是,按资分配以私有制为前提,没有私有制就不可能有按资分配,按劳分配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由此可知,经济分配的问题,本质上是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没有对经济制度的改变,贫富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调整消费结构的愿望,也只能停留在向往之中。
改变经济制度的关键盘,是启动中国宪法的系统还原机制,而宪法的系统还原机制,关键是对违宪责任的追究。
所以,中国如果不开启复兴社会主义计划,低碳经济计划实施之日,就是中国企业新一轮成为别国囊中之物时。
三、发展高科技产业
国民消费能力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己的高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提升是自然而然的事。发展高科技企业不是买技术,而是创造技术。一个靠买技术生存的企业永远缺乏竞争力,更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是个共享知识、共创成果的时代,也是个不同范围的文化经济时代。因为,知识共享属于社会主义性质,产权私有属于私有制范畴。由此可知,自为的社会主义管理方式,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首要选择,而抱着金饭碗的中国,却砸破金饭碗四处乞讨。西方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学习,一方面是为获取更大利润,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中国砸破金饭碗四处乞讨,在快乐的接轨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国家性质。
或许有人说,科技创新成果没有阶级性,但创新成果获取的成果分享却带有了阶级的性质,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没有阶级性,但在前三十年中,杂交水稻获取的成果由劳动大众所共享,比尔·盖茨的系统软件同样没有阶级性,但软件获取的成果却由比尔·盖茨所占有。也就是说,科技成果本身没有明显的阶级性,从理论上说,属于人类共同分享的范畴,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比如,美国的先进技术从来不卖给中国,这是一。其二,穷人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技术含量再高,理论上的共享,却成了事实上的阶级性质。科技成果获取的成果之分享,却因国家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所以,科技创新需要奉献精神。
没有奉献精神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失去创新能力的国家。因为,无私是智慧的眼睛,自私是智慧的坟墓。私有制是催生自私的温床,大众民主是自私的克星。
所以,掌握社会高端支配权的精英偏爱私有制,无私如毛泽东者执著于大众民主。大众民主的价值机制,是激活全民创造潜力的枢机,也是知识共享、成果共享、共同创造的氛围和途径。
四、经济学里的管理哲学
政府以劳动大众的利益和幸福为利润,中国就有十几亿人的大市场,政府若以获取美元为目标,出口退税、贱卖产品或资源,消气贸易就是中国的首选。以获取美元为目标,中国就会越富越穷,直到失去基本的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劳动大众的利益和幸福为利润,中国就会越富越强,形成强大的共同意志。共同意志源于社会的共同利益,所以,共同意志也是个阶级意志。消除阶级共同意志对立的途径是消灭阶级,建立公有制经济。建立公有制经济,即是维护党和国家性质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崛起的需要。
五、大民主是整合价值目标和形成共同意志有效的途径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都以价值目标共识为基础,以共同意志为动力,而价值目标共识又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共同利益的基础又是公有制经济。形成共同意志的前提是价值目标共识,形成价值目标共识的是共同利益。需要注意的是,有阶级、阶级矛盾,就没有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有的只是阶级的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所以,我们认为大民主是整合价值目标和形成共同意志的最佳价值机制。但是,大民主的基础是公有制。没有公有制,就没有大民主,没有大民主,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有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由此可知,经济发展机制同时也是个政治机制。在阶级社会里,世界上即没有单纯的政治,也没有单纯的经济,也就是说,政治机制是经济制度的保障,经济制度机制是政治的基础。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之道在于寻找社会的融合点,也即价值目标共识和共同意志,而能够为社会提供融合点机会的是大众民主。
20091221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