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是改革的必要铺垫
历史总是连贯的,不可能是跳跃式的。一个事件与下一个事件,总是相通的。文革与改革就是这样。由于人为的干扰,文革与改革成了两段不相连糸的历史段落。这对于历史本身而言,是有害的。我认为,文革是为改革开放所做的必要准备。当然,毛的改革开放,与邓的改革开放一定是不同风格的。但是改革开放是一定要搞的。
毛泽东发动文革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的。从1963年文艺战线的改革,就已经为文革埋下伏笔。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毛泽东将中国向社会主义方向奋力一推,从根子上奠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没有这一推,中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国共产党都很可能呜呼了!也许你并不认同社会主义,但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从毛泽东着眼未来,出于对国家负责,对党负责,对他毕生追求的社会主义事业负责这个角度看,他的战略思维,政治韬略是无与伦比的。
毛泽东从来没想过要闭关锁国,由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中国被动的受到封锁,才使中国迟迟没有开放。另一因素是,毛泽东拒绝向西方列强投降。如果投降了,早就开放了。但那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投降与否无关毛泽东个人得失,而是投降与国与民都是极为有害的。
根据相关史料显示,毛泽东明确表露出开放的意愿是在三个世界的格局确立之后。在此之前,经过抗美援朝,中苏论战,中国摆脱了两个大国的挟制,一跃成为世界一极。或许毛泽东认为,这样的格局下,才是有利于,有条件改革开放的。因此,在他的晚年,巧妙的展开了“乒乓外交”。最终在书房里召见了美国总统。他所做的是一切,正是为了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构筑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如果没有这样的铺垫,邓先生访美的行程,可能要大大的推迟了。
文革分别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外交上,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做好了准备。可以不夸张的说,没有文革就没有改革。或者要推迟很久或者陷于内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社会制度问题还不稳固。必须通过文革这样的方式加以解决。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没有文革这十年的强化治理,社会主义制度难以确立。
政治上,文革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封堵了中国走其他道路的可能。至于说今天的中国是不是社会主义,我想说的是,向前一步就是资本主义,可是没有人敢走。这就是文革的力量。
军事上,两弹一星做好了战略准备。
经济上,通过建国二十多年,举国之力,节衣缩食的努力。到文革时,建立起了大而全的工业基础,这是改革必需的经济平台。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改革只有卖国一条路可走。
外交上,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糸,为国际合作打开空间。
换言之,以前没有搞改革开放,是条件不成熟。毛泽东的执政风格,与战争年代一样,不做赔本的买卖,不卖国。
如果看毛泽东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华国锋也是眼光向外的。被人批作“洋跃进”。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也经历了一个准备过程,比如华北大演习,比如试射州际导弹,比如大阅兵,除了树立个人威望外,也是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腰杆子不硬,开放不是找死吗?我想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
改革走到今天这个样子,显然不是毛泽东所愿看到的。但毛泽东为改革开放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