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童年的消逝

火烧 2011-06-10 00:00:00 网友时评 1026
文章探讨互联网时代儿童文化危机,揭示儿童成长困境与社会问题,批判成人世界对儿童的侵蚀,强调儿童应拥有独立未来。
《童年的消逝》
        黑夜的孩子没有向导,他只能迷失于黑暗的丛林。
        社会正将它的冷酷魔爪无情地伸向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面对互联网时代文化大众的狂欢图腾,如果我们稍加检阅,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猥亵儿童”一波未平,“奸淫幼女”一波又起,江湖杀手向幼儿嗜血,社会流氓对孩子拼命……此类事件层出不穷风生水起,一劳永逸地涂写着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的“光辉”一页。
        最新潮流则向我们显示:黄艺博,林妙可,这两个充分享用了市场和体制双重催熟剂的青涩幼果,正在欢快地书写着一零年代儿童文化的美妙风景。然而黄林二人的出类拔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他俩的身后,被蛊惑的儿童前赴后继,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向着成人狂飙突进的新的长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迈向了“进化”的一步,但这是一种无耻的进化。它不是按着自然的意志,而是生受了成人世界的魔鬼的诅咒。
        在我们的成人世界里,一尊尊麻木不仁的肉体驾驭着一颗颗玩世不恭的灵魂,坐乘虚无主义末世学的东风,在“娱乐精神”的感召之下,朝着娱乐至死的终极命运全面推进。几乎无人可以逃身这腐败的涌流,儿童早已被强拉下水。
        流行的瘟疫表露无遗:一方面,儿童化的成人装粉扮嫩,矫揉造作地重温着随风逝去的苟且岁月。一方面,成人化的儿童老气横秋,装腔作势地展示着纯真尽失的早熟风貌。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可笑现实,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改观这本末倒置的文化风暴。
        文明的口号响彻了多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这已将国家拔高到了人格之上。但假如他从来不曾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那么这样想当然的“未来”实在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妙愿景。再者,这是否是本该担当的一代懦弱无能的推卸责任?他们寄空幻于未来,却无望于现在,他们是失去根基的一代。他们恐惧是因为他们欲壑难填,他们战栗是因为他们坐立难安。在时代普遍流行的“恐惧与战栗”中,他们及匆忙紧紧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孩子),却误将其作为了他自身赖以存在的根基。     
        众所周知,孩子的书包负载了太多他力不能及的沉重。事实上他背负着一个早已被给定了的命运。身不由己,言不由衷,似乎只有适时的死去,他才能获得一身轻松。这样鲜血淋漓的惨案,就来自于成人之手,它以杀人无算的快意风格,令所有触目者胆颤心惊。无论如何,面对时代恩赐的一泡泡热屎,苍蝇们总是闻风而动,不管它臭气熏天,亦或是香味扑鼻?
        血淋淋的状况终结了希望:没有未来。面对教育产业化的冷峻现实,惯于追腥逐臭的中国家长们,以一种拔苗助长的可笑姿态,试图拔扯孩子的头发离开大地。他们正不倦地书写着关于重拾自我完美镜像的“鸡血传奇”——徒劳的努力,无用的坚持。这一切给他那极端乏味的生活注入了不可名状的活力,这“活力”即建立在孩子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上。他拥有了精神阳痿已久的活力,却一刀结果了孩子那朝气蓬勃的纯粹生机。面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不幸,我们不无惊奇地发现,一个口号温柔而嘹亮:摧毁人格,从娃娃抓起!
        而儿童所受的可能教育,就是社会以杀人不见血的诡异刀锋,给孩子来一通精神断乳。教育,不能塑造出国民独立自主的成熟人格,而是沦为了“帝国规训其政治顺民”的秘密工具。儿童已经没有未来。假如有,则它早已沦落成为集权体制的终极标靶。这是发生在正午强光之下的精神暴行,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将其从这普遍非人性的境遇之中“超度”出来。
        他们本应是怒放的生命,原古的朝阳,青翠欲滴,含苞待放,笑脸迎向那燃烧的红光。可怜尚来不及巩固存在的根基,便已沦为失“根”的浮萍丧“家”的狗,拖着成人世界的铁链,幻化成了一尊疲惫的肉身。在一个从此与“我”无关痛痒的世界里,风雨飘零。
       儿童不是国家的未来,也不能成为任何煞有介事的意识形态觊觎的未来。他没有未来,或者,他只能是他自己的未来。

        2011.儿童节献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