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撕裂的美国——USA与USB
最近,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最新民调,结果显示80%的美国成年人认为美国在“最重要的价值观”上存在“重大分歧”。
其中仅有18%的美国人认为国家是团结统一的,这一比例创下了美国历史新高。
此次民调结果直接反映了当今美国社会价值观混乱、社会分裂的乱象。
老墨不禁联想到了美国共和党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在德州独立浪潮后提出的“国家离婚”策略。
即将美国分为共和党控制的红州和民主党控制的蓝州,此建议一出便引发民众共鸣。
大家纷纷调侃:不如直接将 USA 分为两部分,就叫 USA 和 USB 。
USA 和 USB 的爱恨情仇
网友所戏称的“ USA”和“ USB”,实际上是广义地代指共和党和民主党两个不同党派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
今天,老墨就带大家一起看看 USA 与 USB 是如何渐行渐远的。
说回美国建国初期,大国初成,不同的利益团体产生了不同的政治诉求。
这使得联邦党与共和党(后改组为民主共和党,最后成为民主党)形成并逐渐发展,最终成为美国最早的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美国两党制度初见雏形。
后来的美国又经历了民主党与辉格党的竞争,辉格党解体后,共和党诞生并成为民主党的主要对手,此后,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执政并延续至今。
如今,特朗普及其共和党选民认为,美国的主导者是白人,美国应该坚持“美国优先”——实际上也就是“白人优先”。
他们要求外来移民内化为符合“美国精神”的美国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让美国再次伟大)。
共和党的新保守主义,让他们的支持者集中在白人蓝领、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乡村和老人群体中。
哈里斯及其民主党选民则认为,美国是个大熔炉,正是大量的外来移民创造出当今的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精英才应当成为这个多元国家的主导者,他们鼓吹自由与包容。
民主党的自由主义,让他们的支持者更多分布于少数族裔、其他宗教或无神论信仰者、城市和年轻人群体。
共和党派与民主党派的立场冲突与意识形态差异,让社会陷入了混乱与分裂,经济、社会、种族等问题逐渐激化并复杂交织、互相影响。
最终陷入了 USA vs USB 的尴尬局面,其冲突体现在多个维度:
经济基础上,穷人 vs 富人。
巨大的贫富差距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
尽管美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强大,但国民在收入与财富上仍然存在着巨大不平等,低收入群体在医疗、住房等基本保障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为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种族问题上,主体族裔vs 少数族裔。
种族问题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历史悠久的种族政策将种族歧视的暗影刻在了美国政治制度及法律的血脉之中。
美国系统性种族主义的存在让针对少数族裔的不平等对待广泛存在。
而如今,白人人口比例的下降,则使得美国的种族矛盾更加凸显。
文化传媒上,美国至上 vs 多元文化。
美国不仅致力于对外实行文化入侵与社媒宣传,其内部也存在意识形态的分裂。
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出现与碰撞引发了激烈的政治和社会斗争。
另一方面,各类媒体成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喉舌,伴随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不同意识形态群体进入了“信息茧房”,从而进一步固化和加剧了不同群体的偏见和对立。
社会议题上,新保守主义 vs 自由主义。
共和党与民主党不同的政治主张,在移民、枪支、堕胎等广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上得到了具体体现。
这些复杂的社会议题往往融合了道德、宗教、哲学、法律和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民众对国家政党的认知与评价,成为煽动民众加入政治对立的切入口。
If USA is really that good , why did someone make a USB ?
如果 USA 真的那么好,为什么会有人创造出 USB ?
面对美国社会的四分五裂,美国公民不堪其扰,更有甚者玩起了文字游戏,开麦吐槽道“ If USA is really that good , why did someone make a USB ?”
看到这句话,老墨也不禁会心一笑,这灵魂发问真是说出了广大美国民众的心声,充满了讽刺与无奈。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到底是什么让 US 分裂成了 USA 和 USB ,让偌大的美国鸡飞狗跳?
老墨认为,问题出在美国的政党制度极化和价值观分裂上。
如今,美国共和党正在成为白人群体政党,而民主党则正在成为少数群体政党。
为了配合政党竞争,美国政治逐渐走向两极化发展,两党分歧早已不只关注于“我们要什么”“我们想做什么”,而是转到了“我们是谁”的身份认知与价值观问题。
也就是说,新保守派与自由派的势不两立,不仅仅是由于两党在具体议题上的利益追求不同,更是因为其对“美国”和“美国人”的根本定义不尽相同,所坚持的价值观天差地别。
这就好像一场国家辩论赛,正反辩手在“开宗明义”环节就没有达成基本定义的共识,所以在后续的答辩和攻击中也难以分出最后的胜负。
既然无法从定义上分出胜负,那么双方辩手就开始着眼于“表演”辩论技巧和风度,两党竞争逐渐走向极端,党争成为了一场政治“表演赛”。
两极分化的党争损害民众利益
这场政党极化“表演赛”声势浩大,却使观看比赛的选民苦不堪言。
因为比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选民的利益,而是为了在两党对抗、尤其是总统竞选中击败对方。
在逐渐两极化的政治斗争中,民众选择受限,被迫在两党之间做出选择,而丧失了第三方选择。
此外,两党之间、两党选民之间都缺少讨论与沟通,这极大削弱了公共讨论的多样性,难以找到中间立场或达成共识。
而且,两党真正的力量源泉是背后的利益集团,政策的制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真正来自民众的声音却被忽略。
更不用说美国总统选举实行的“赢者通吃”制度,这也让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意见被压制。
荒谬的“政治正确”与逐渐分裂的价值观
“表演赛”的精髓在“表演”。
两党比赛的输赢依靠选票决定,为了拉取选票,两党将“身份政治”与“政治正确”玩得炉火纯青。
多元化的美国,充斥着来自不同宗教、不同族裔、不同理念、不同追求的利益群体。
为了获取特定群体的选票,两党便将自己像套娃一样套入不同的群体之中,为特定身份群体代言以树立自身政治形象。
久而久之,两党逐渐走火入魔。
事事都讲“政治正确”、处处都提“政治正确”,矫枉过正的极端做法让美国社会陷入畸形。
比如离谱的美国高校申请“叠 buff ”:只需要在高校申请时把 LGBTQ 、少数族裔、心理疾病、校园霸凌、难民/移民等身份叠加,就能够利用“政治正确”增加上名校的机会。
这也让不少本土白人学生发出抗议,认为自己被“反向歧视”。
高校只是美国“政治正确”矫枉过正的一个缩影,还有无数表演性质的政治手段在美国社会广泛存在。
这种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让美国的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反而激化了新的冲突,更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分裂。
少数群体逐渐走向“我少我有理”的极端价值理念,用客观或主观存在的少数群体身份对社会与政府进行“道德绑架”。
而为了获取选票,两党却心甘情愿被五花大绑。
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也导致人们开始以身为少数群体为傲,像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样追求与众不同,原本趋于一致的价值观也因此加速分裂和异化。
价值观虽然不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但是往往在一个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影响着国家的走向。
美国价值观的异化,必然带来了美国国民对国家认同的分裂。
正如老墨在本文开头提到的民意调查所言,当民众认为国家在重大价值观上存在分歧,也就会认为国家已不再团结统一。
而这,让原本强大的 USA 如今分裂成了 USA 与USB 。
总统大选为分裂按下加速键
作为美国两党斗争的主战场,总统大选加剧了政治的极化,让政治生态进一步复杂化。
随着两党持续发力,两党内部的矛盾、两党之间的竞争、以及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冲突都变得愈加严峻。
两党在大选中的“骂战”撕破了分裂的“遮羞布”,也撕碎了美国人民的“美国梦”。
双方用互戳痛点的方式互相拉踩,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
两党激战正酣,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却无人解决,曾经“独立,自由,平等”的合众国已经乱成一锅粥。
大选无疑成为了国家分裂的加速器,把“两个美国”推得越来越远。
帝国终有落幕时
分裂热潮愈演愈烈,美国现实世界的骚乱也已被搬上了全球荧幕。
老墨在此为大家推荐一部电影——由亚历克斯•加兰执导的《美国内战》。
《美国内战》的宣传海报中自由女神像火炬变成狙击点
该电影描绘了美国19州宣布独立,加州与德州形成“西部联盟”发动内战的故事。
此片于4月12日在北美上映——这也正是美国历史上南北战争爆发的时间。
加兰虽是著名的科幻片导演,这部电影也被官方归类为反乌托邦惊悚片。
但老墨看后想说,这部电影既不科幻也不反乌托邦,而是妥妥的现实主义,简直是美国人自己的“神预言”。
片中的分裂、暴力、种族歧视与政治腐败,都能在现实的美国社会中嗅到熟悉的气息。
无论是被一枪毙命的“中国香港”记者,还是血腥的无差别屠杀,或是不同派别之间的火拼,都让老墨觉得似曾相识。
电影以总统陈辞滥调、粉饰太平的演讲开头,直到电影的末尾,老墨才再次看到总统的身影——只不过是他被国民警卫队击毙后的尸体。
现实世界中,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短短三个月内已被刺杀两次,哈里斯竞选办公室本月也遭受枪击。
电影中的火药味已经飘到了真实的美国上空,只不过现实的剧情,一定比电影里刺激多了。
老墨在想,子弹是会再次幸运地从耳旁擦过,还是像电影结尾那样直击心脏呢——可惜这次,再也没有美国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了。
电影《美国内战》中总统被枪杀剧照
老墨还记得列宁同志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如今 USA 和USB 的分裂已经愈演愈烈,不知道后续还会不会有 USC 、 USD ……
让我们拭目以待,美国可是有50个州,老墨也不知道26个字母够不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