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刘泰特谈话146:中国文化的思想滞后是个迫切重大的问题

火烧 2011-06-1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指出中国文化思想滞后是重大问题,反思改革理论与西方学习的困境,强调福泽谕吉对日本的影响,批判当前文化生存竞争与权贵资本主义现象,呼吁文化创新与自我发展。

中国社会文化到了危机四伏,中国创造性的新的文化理论就会生于忧患,破土而出。  

“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经济改革理论的文化价值,昔日风光现已面目全非,它逐渐成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甚至成为改革失误的替罪羊。  

这种改革的弯路和糊涂,不是某个人的责任,它难道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宿命吗?  

请问,百年来的中国,有没有经济学家,有没有著名的文化学者,他们的思想理论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具有历史指导意义的积极贡献呢?  

百年中国,我没有找到一个中国人的思想价值,是具有人类文化经典的意义,或者是对本民族文化划时代的作出了思想贡献。  

而同样中国文化背景的日本,一百年前就有一个福泽谕吉,日本一万元纸币上印有他的头像,他的文化思想创造性贡献,是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一环。  

阅读福泽谕吉的思想,感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清醒理智而又生气勃勃,这样亲近健康生命的精彩思想,在中国人的文字中,我没有发现。  

   

中国的历史文明,多亏是守住了孔子的思想,否则早就毁于战乱。  

但是孔子的思想今天碰到了竞争对手,今天中国文化仅仅守住孔子思想,等同于井底之蛙。  

孔子只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对于人类之外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对于科学世界,是敬而远之。  

孔子虽然很务实,但是对于市场经济人权文化是一无所知。  

孔子时代,中国文化没有对手。  

而今天的中国人,首先面对的是文化生存的竞争,是更强大的西方文化的竞争,这种竞争生存的第一性,迫使中国文化大大的发展了文化的物质性,而发展文化的物质水平,不得不学习西方文化。  

   

但是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在坎坷中,如同迷途的羔羊。  

开始是把西方文化仅仅当作是一种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显然这是一叶障目,本末倒置,因为体用是不能分离的,如同一个哲学家说,一个臂膀离开了人的躯体,就不再是臂膀了。这也如同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学生的书本知识最后又都还给书本。  

后来是丢掉自己的文化,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互为表里,在文化上丧失自我,在物质上金钱万能,精神上成为“丧家之犬”,最终效果如同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是一种彻底失去自我的没有灵魂的机械模仿,它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片面模仿学习,水平相当,只是更加后退一步,意气用事的决心割断旧文化,但是光破旧文化而不能立新文化,是不能辞别旧文化的。  

于是事实上,它变异为一种权贵资本主义的文化。  

于是事实上,它变异为一种纯物质文化,一种经济万能论,以为经济成功,就一好百好。  

但这是什么样的经济成功?如同大跃进年代,所谓亩产万斤粮是收集其它土地的粮食堆积而成,今天中国把所有资源消耗的一干二净,由此带来的经济奇迹和亩产万斤粮的自欺欺人,有什么区别?  

今天的中国人有什么资格指责大跃进,难道不是比大跃进造成的自然灾难有过之无不及?  

任何经济成功,如若背离了追求高贵的精神文化,就如同豆腐渣工程,必然是丑态百出,不堪一击,昙花一现。  

   

胡适认识蒋介石之初,就建议蒋介石用老子的思想来学习西方市场经济文化,后来他们成为好朋友。  

蒋介石对待西方文化什么态度?台湾的情况我不评论,但是在大陆,蒋政权下形成的四大家族,足以说明蒋的权贵资本主义利用西方市场经济机制,肆无忌惮的对全国人民进行不公平的掠夺。  

胡适建议政府少作为的思想,不管主观动机多么现代和公正,但是客观效果上,在中国如此落后和国内外社会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政府如若再没有为民勤政服务和伸张正义的精神,无疑是置老百姓死活而不顾,也无疑是为官僚阶级欺压百姓鲸吞国家财富大开绿灯,对他们的不仁不义,睁一眼闭一眼,任其胡作非为。  

半个世纪以后,历史惊人的在重复,“摸着石头过河”的糊涂哲学,和胡适的以老子无为的原则学习西方文化的道路是多么相像!  

而蒋介石的权贵资本主义,今天人们又突然发现它又死灰复燃。  

这是中国文化不幸的历史生存意志,源于中国文化过多的含有物化腐朽的历史糟粕。  

蒋介石市场权贵资本主义的实践,导致他逃离大陆,胡适去了美国,胡适从此在蒋的政治视野中消失。  

而今天权贵资本主义的沉滓泛起,马上遭到民众的口诛笔伐,事实证明,这是中国文化的死路。  

   

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现代条件下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公平。  

如何能够实现中国文化的公平?这就需要理论设计,就需要思想上的先知先觉,而决不能再停留于“摸着石头过河”小农自私性的经验思维,不能再就事论事,头痛医头。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关键是自上而下的前瞻性的思想设计,中国变法了一百多年,绕了一个大圈,最后还是要回到自上而下的精神的自我批判和精神的自我认识的发展道路。  

没有深刻的时代精神的自我认知,中国的文化就始终不会诞生新的生命力。  

如若中国文化的主流分子,真正具有了精神的自我批判和认识的内在动力,也就是,只有具备这唯一的精神反省的条件,中国文化才谈的上有意义的现代化的进步。  

中国好像还没有这种思想的条件,但是它越来越走近了我们。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守住孔子是没有用的,但是放弃孔子更不可取。因为否定了孔子的精神价值,无疑就对中国文化釜底抽薪,中国文化就名存实亡。  

守住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底线。  

   

中国文化越来越在召唤新时代的文化精神。  

因为中国文化还没有产生优秀的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所以中国才听天由命的无奈的去放任“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想。  

思想落后于存在,是中国文化的危机所在。  

   

以上为什么扯谈这么多?  

因为我强烈盼望中国经济文化要有一面面优秀的学术思想镜子,没有这许多镜子,中国人就无从进行自我精神认识,而没有这种自我精神认知,中国人就不会理性的对待各种利害关系,就导致中国人注定会一直无知的、短视的、危险的盲目下去。  

   

中国文化精神的自我认知,主要意义就是历史性的全面系统的思考中国文化生存发展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生态,需要统筹兼顾,瞻前顾后,而不是不顾自然法的作用,随心所欲,顾此失彼,浑水摸鱼,竭泽而渔。  

中国现在特别特别需要整体的思考问题,原因是中国已经很长时间不去整体思考问题了。  

面对千姿百态、虎啸狼嚎的市场经济文化,中国文化仍然是不自信的将信将疑,不知头绪,甚至束手无策,或者横冲直撞,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这种后果就是中国的问题慢慢泛滥成灾,按了葫芦起了瓢,自然法的整体秩序的规律开始毫不留情的惩罚中国。  

   

 吴敬琏 先生是喜欢根本性思考问题的海内外著名学者,他关于权贵资本主义的批判,就是一种本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现在他又谈论人民币汇率问题,他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分析汇率的中国经济增长整体生态背景(这个背景,政府金融决策者一清二楚,但是他们始终避而不谈),这就使他的思想成为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内容尽管不美并且丑陋残酷,但是客观真实。  

   

我在1988年作为经济学编辑,拜访过吴敬琏,当时他说主要中央领导不能采用他的改革思想,因为 吴 先生的经济改革思想是基于一种系统理性的设计,而中央领导认为这会有很大政治风险。  

吴敬琏的谈话是切入实质的,历史证明了中国的改革是混乱的、随意的、投机性的,虽然维持了政治稳定,但是大量矛盾潜伏了下来,重大问题被忽悠了。  

但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于是不满情绪接踵而至,这种实用主义的改革,由于立场不公(权贵资本主义的立场),时间没有因此慢慢的化解矛盾,而是制造和积累了更多的矛盾。  

(本文是《由吴敬琏的文章想到市场经济的自然本性》之续)  

——独立思考 阅读经典——  苏州雨果书店与您交流思想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