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讲彭德怀的文章真实性不如小说
今天早上上网搜索,发现有个作者——谐音“胡家闹”(发表于 2009-5-3 17:22:00) 一篇写彭德怀的文章 ,如同那篇什么《中南海真相》一样,可能是由于作者对历史不懂,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一通,或者是趋炎附势、故意欺骗年轻读者。对《中南海真相》,有网友跟贴:“这是在写小说吧?”其实,这类文章,真实性连小说都不如。
举一段文字当笑料、笑话,大家看看开心,括号里面的是我简单批驳:
1961年9月16日 ,彭德怀一行南下了。在萧瑟的秋风中,彭德怀穿了一身打了补丁的黑制服回到了故乡湘潭县乌石寨。乌石轰动了。乡亲们不势利眼(对的,不过,作者太势利眼;彭老总没有平反时,他敢象后面那样瞎写?),还叫他彭老总。一连四五天,彭德怀自己花钱买了500斤米和300斤面,(到哪里去买这么多粮食?国家仓库?彭总多少粮票?当时自由市场大米4元钱1斤,彭老总多少钱?而且,市场买卖粮食是违法的,只能悄悄进行,少量的,如同现在买卖毒品,彭老总能干吗?)招待大家,很快就吃光了。
11月9日 ,彭德怀从锰矿回到湘潭县委招待所。看到听到的事情使他满腹惆怅。这天傍晚为排遣胸中郁闷,他来到湘江边散布,见一收网的打鱼人,彭德怀上前搭讪:“老倌子,你好啊。”
渔夫抬起头,看了一眼彭德怀,信口答道:“好!好!谁敢说个不好呀,老倌子。”
“老倌子,你是在发牢骚吧?”
“牢骚?哼,谁个敢发?寨里那些打了点粮食斗(可能是“都”的笔误!)上交了,上级给他发块大红布,他披着大红布站在大桌子上一讲就是半宿,胡吹现在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倒吃甘蔗节节甜。呸!孽种。”(想当然;当时没有人会这样说。1961年11月以后,情况已经开始好转,特别是刚秋收,更不会这样。而且,当时人民群众不是这样的“愤青”。 象“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倒吃甘蔗节节甜”这样的话,是五六年以后文革中的语言了,而且是在知识分子文章中,那个时候的农民不会说这样的话。)
“有意见可以向上级反映嘛。”
“反映有屁用?堂堂彭德怀元帅说了真话,结果怎么样?惹了一身祸,把官都给撤了。”(当时老百姓知道啥?没有人会、也不敢这样说。编假话往往顾此失彼,顾不得他们说的毛泽东时代“专制”、没有言论自由了。)渔夫凝视江面,抬手指着一条满载难民的船,(哪个单位给派的船?有这样的好事?)对彭德怀说:“老倌子,你看,又要扯崽拉女出外讨饭了,(秋收刚过,外出讨饭?如果真正是外出讨饭,就说明外面比家乡好;那么,是你家乡遇天灾了?还是干部特别的坏?如果与安徽凤阳小岗村相同,“背着花鼓走四方挣钱”,与现在农民工外出打工挣钱雷同,那还不错。不过,当时一般都不允许,不是有人攻击说,人民“没有行动自由”吗?应该在家乡搞生产的!) 这和过去有啥子两样嘛?有哪个当官的出来管哪?那喇叭里唱得满响‘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叫人民吃饱了,(没有这样的歌词)江山坐得牢。。。。。。’哼,这样下去能坐得牢吗?”(又瞎编了,没有人会、也不敢这样说。编假话往往顾此失彼,顾不得他们说的毛泽东时代“专制”、没有言论自由了。)
———就这么点文字,就这么多笑料,别的长篇大论,能有多少可以相信?小说也不能这样写吧?是不是?以后看文章,就这样分析。
朋友,您要热心肠,把我这篇临时急就的小文章广为转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