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邦先生的“大呼隆的集体化”思维是鹦鹉学舌
郭兴邦先生的“大呼隆的集体化”思维是鹦鹉学舌
早几天,郭兴邦先生发了个长长的《小岗村、华西村、南街村的发展比较及给我们的启示》,原以为他是想认真研究三农问题,本想好还看看,但看了个开头就看不下去了。因为他开头就有这么几句:
“因为华西村也因为没有实行承包,还因为小岗村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在最前列,所以,在中国的经济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上,弄的许多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就迷失方向。因此,重新走大呼隆的集体化的呼声犹在,虽然他们的呼声并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响应,是违背广大群众的意愿的,但是,他们还是要充当人民的救世主,声称人民群众落后,并且拿南街村作例子,教导人民群众,说只有他们走大呼隆的集体化道路才能发展起来,并且他们在呼吁,中国必须进行行政干预,再次走大呼隆的集体化道路。”
左一个“大呼隆的集体化”,右一个“大呼隆的集体化”,像这样抱着“大呼隆的集体化”思维的人还可能客观地研究问题么?大于认为郭兴邦先生根本没有参加过集体化时期的农业劳动,他的“大呼隆的集体化”思维不过是是鹦鹉学舌。他以为那时候所有农民真正的都像小岗村人那样出工不出力躺在地里睡大觉等着国家的救济粮吃,如果真是那样,小岗村也就没有救济粮可吃了。
大于在那个时候当过农民,而且不只在一个地方参加过集体农业劳动,没见过像小岗村分田单干带头人说的那样懒散的情况。平时每天的工作任务前一天就初步安排好了,如有变化出工前队长也事先会通知,出工时喊几声就各就各位干起来,哪里要敲什么钟。每天都有具体明确的任务,干完了才收工。收工后前队干部要检查质量,达不到要求的要返工,而且不计工分。哪会有什么“大呼隆”的现象。在冬季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更是热闹,工地上这个组那个队你追我赶,竞赛不断,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面貌的浩大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是“大呼隆”干得出来的吗?
那时候,劳动能干在农村是很荣耀的事,落后了是被人看不起的,谁也不愿意做落后分子。记得初到农村和农村女青年一起插秧,因为手脚慢,常常被她们捉弄。一字排开后,她们飞快地插到后面把你的那一行补满将你围在田中央,等你发现后她们的打趣与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有的闹着要请客,有的喊要罚唱个歌。这样给本来很辛苦单调的劳动增添了竞赛的乐趣,人不感到累,效率也提高了。如果说这就是“大呼隆”,分田单干后是想也想不到了。
大于始终认为郭兴邦先生是真心想研究三农问题的,但是像这样鹦鹉学舌,抱着资改派的“大呼隆的集体化”去啃,是啃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