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霸权观辨析
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霸权观辨析
作者:张祥熙《社会科学论坛》 2009年第18期
[内容摘要]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均就“霸权”现象做出过解释。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就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形成了其独特的霸权观。然而,笔者通过对美国霸权特点的分析后可以看出,世界体系理论霸权观对美国霸权走势的预测与国际政治的现实存在明显悖反。笔者认为,沃勒斯坦在研究方法上过分拘泥于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分析,并把从中引申出的法则普遍化;完全忽视了其它因素的影响,而片面地夸大了经济的决定作用是导致悖反出现的原因。
[作者简介] 张祥熙,云南红河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红河州越南研究中心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研究。
“霸权”一词是近年来国际关系文献中最常见的一个词。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均就“霸权”现象做出过解释。罗伯特·基欧汉认为,霸权是指一国有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实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的运作。在经济领域,“霸权就是对物质资源的控制”①。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霸权就是“一个强国控制和支配着国际体系内的弱小国家”②。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也就这一现象进行了考察,形成了其独特的霸权观。
一、世界体系理论霸权观主要内容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霸权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霸权概念的界定;霸权兴衰的周期及霸权的循环;以及对当今世界霸权走势的基本判断。
沃勒斯坦是这样界定霸权概念的:一个大国首先在农业—工业领域相对于其他国家有更高的效率,然后延伸到商业领域中的销售优势,最后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实现压倒性优势。当一个大国同时在以上三个方面实现其优势时,“这种暂时的顶点就是我们所称的霸权”③。沃勒斯坦认为,霸权兴衰是周期性的。霸权周期可分为霸权的上升、霸权的胜利、霸权的成熟及霸权的衰落四个阶段。其中,霸权的上升阶段是指中心区的竞争力量寻求霸权的冲突阶段,先前的霸权力量仍是主要的中心力量,但失去了压倒一切的经济和军事优势;霸权的胜利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有更大的军事和生产优势,并超越正在下降的前一个霸权力量;霸权的成熟则是一个国家同时在生产、商业和金融三个领域获得全面的优势而享有充分的霸权;霸权的衰落则是霸权国家地位不断地恶化,并面临来自其它国家的挑战。
沃勒斯坦认为,霸权国地位确立之后,必定会通过全球自由主义来使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自由流动。然而全球自由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支持和维护霸权的优势,另一方面又使得各种专业技术在全球的传播,特别是传播给竞争对手更为便利,从而逐步削弱霸权国的优势。而且,霸权国要保持连续的生产,就必须提高其国内工人阶级和其它骨干的实际收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个趋势先后侵蚀着霸权国在生产、商业和金融三个领域的竞争优势。于是,这一体系又回到新的漫长的竞争性扩张阶段,直到另一个国家获得霸权确立的三个优势④。这就是所谓的霸权循环模式。
在沃勒斯坦看来,无论是荷兰霸权还是英国霸权,各自充分享有霸权的时间都只不过是三十年左右。沃勒斯坦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据此他认为,美国霸权自1897年上升以来,从1913/1920至1945年是美国霸权的胜利阶段;它享有充分霸权的时间是1945至1967年;从1967年开始,美国霸权开始衰弱,当今美国霸权已经是风雨飘摇了⑤。世界体系如今已进入了冲突和混乱的时期,与此相伴的是其他中心国家的变革和对霸权国地位的挑战,日本和西欧(如今的欧盟)将成为美国霸权“继任的继承者”⑥。那么,当今美国霸权现状如何,是否如沃勒斯坦所言日薄西山了呢?
二、当今美国霸权的特点——霸权依然强盛
美国制下的霸权体制与先前的霸权体制特点迥异,即美国处于单极核心的地位。自从1945年以来,美国压制和改造先前的均势体制,把体系内所有的中心国家都纳入到由其主宰的双边安全联盟机制当中,从而逐步确立了在政治军事上以美国为轴心和代言人的单极结构,确保了1945年后其他大国对美国霸权的臣服。
1.美国霸权能加强其他中心国家对它的依赖。美国在世界体系内面对其他中心国家时,知道如何运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去构筑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从而确立和维持其主导地位。其一,通过美苏(俄)关系和美中关系来使德国和日本依赖美国。这种依赖关系通过德国和日本与美国签订的不发展各自战略核能力的条约而得到加强。而且,美国发展反弹道导弹系统无疑更加促进了这种依赖。正因为德国和日本无力打破美国与各自核邻国的战略关系,在安全上就只能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了。其二,通过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美国能够控制主要盟国的战略边缘区。在西欧,美国主要通过北约来行使对西欧的领导权,并通过北约扩大把其影响力扩大到了东欧及东南欧。在亚太地区,美国除了在日韩和东南亚有着十分重要的桥头堡,还重点发展了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安全关系。正是由于美国的这种明显的主导作用,使得其在处理重大事情时既可以拉拢盟国,也可以打击不听使唤的盟友。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实例。美国根据参战与否把欧洲分为“新”“老”欧洲⑦,对新欧洲大加抚恤,对老欧洲百般打击和压制。其三,利用其在中东的地位,以及在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甚至是里海的海上和空中优势,美国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些关键能源和战略资源的供给和运输。一旦这些供给和运输被切断,将对其他中心国家造成巨大的后果。因此,其它中心国家在这方面对美国的依赖也可想而知。伊拉克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为能源而打的战争。尽管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受挫,但仍然主导着这个能源大国的重建和其他重大事务。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在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后,许多老欧洲国家会纷纷转变姿态,主动向美国示好⑧。
2.美国霸权具有强大的机制构建和控制能力。世界体系理论认为,每个霸权的建立都伴随着适合自己霸权的国际机制的确立,不管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是欧洲均势体系,抑或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与人类历史上三个霸权国地位的确立相伴而生的⑨。但是,美国霸权的机制建构能力与英国霸权的机制建构能力具有天壤之别。英国霸权既建立了自由贸易机制,也建立了金本位机制⑩。其他国家是自愿而非强制地接受这两个机制。美国霸权则不然,它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其确立的国际机制,并使其运转能够符合美国的既定利益。从贸易机制来看,美国虽然倡导了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自由贸易原则,但在实际行动中只会根据本国国家利益对原则进行取舍。一旦美国认为与自己利益不相符时,它随时会摒弃这些自由贸易原则。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对待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的所谓贸易纠纷时,经常援引国内法加于裁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超级301条款”,它是美国制定的单方面贸易制裁措施。美国动辄舞动着这根大棒四面出击,就连日本、欧盟也被迫让步{11}。就国际货币机制而言,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了,日元和后来的欧元相继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但美国依然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为,“对于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权力而言,直接的美元霸权只是其一,间接的决策权力更为根深蒂固”{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程序实行的是份额制度。成员国份额的大小,决定着会员国在基金组织中发言权的大小及投票权的多少,而这正是大国政治、尤其是美国霸权在这一关键性国际经济组织中最重要的体现。截至2005年6月9日,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实际份额为371.493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17.38%,是位居第二的日本的近三倍{13}。这就使得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拥有了重大决策的单边否决权。
3.美国霸权具有不可小觑的遏制挑战其地位的能力。目前,无论是按照GDP、军事开支还是综合国力来计算,世界各国排行榜上已显示出美国的绝对优势{14}。当今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的实力可以和美国媲敌。特别是沃勒斯坦眼中的日本,尽管GDP的排名仅次于美国,但在绝对数量上是远逊于美国。军事支出更是逊于英国和法国,综合国力排名就更靠后了。因此,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对美国霸权发起挑战。
那么,沃勒斯坦眼中的另一个挑战者—欧共体(现今的欧盟)又如何呢?就世界经济地位而言,欧盟内任何一个成员国都无法与美国乃至日本相比。但作为一个整体,欧盟基本与美国相当,且远远超过日本。以GDP在全球所占比重来衡量,如今欧盟己经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但是,几个国家的联合绝非易事,绝不是几个数字简单相加。而且,美国也决不会坐视欧盟的发展而不管,因为“美国并不欢迎与其分享领导权的欧洲”{15}。当欧盟发展对美国霸权稍有威胁时,美国必定会遏制其发展。美国对欧盟的遏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上,巧妙利用美元汇率政策来遏制欧元区经济的发展,谋求其自身的霸权利益。当欧元于1999年问世时,由于担心欧元区具有雄厚经济实力,欧元诞生将冲击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于是,美元贬值,大幅度抬高欧元。“有关专家认为,欧元每升值10%,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16}。第二,政治上,在欧盟内部安插“特洛伊木马”,使欧盟很难实现真正统一。英国就是最显著的例子。英国希望在不放弃与美国“特殊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加入欧盟来捞取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好处。因此,戴高乐认为,英国入盟不是真心来建设“欧洲人的欧洲”,而是作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钻进(共同体)内部来使这个组织瘫痪”{17}。英国作为欧盟“三驾马车”之一却依然游离在欧元区之外,以及在伊拉克战争中紧紧追随美国就是最好的例证。第三,安全上,通过加强北约主导地位来遏制欧洲独立防务的发展。为了“防止欧盟滋长摆脱美国的倾向,防止大西洋两岸离心力的加强”{18},特别是在欧盟组建快速反应部队一事上,美国认为欧盟出格了。于是,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提出建立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设想。该设想从提出(2002年10月)到通过(2002年11月)再到北约战区司令部的设立(2003年10月),速度之快是少见的。“虽然美国是以反恐的名义提出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的,但是很显然,美国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实意图是给欧盟独立的军事力量贴上封条,以此遏制欧盟崛起的势头,进而给欧盟独立防务敲个警钟”{19}。由此可见,美国能够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对欧盟崛起施加有效的遏制手段,使欧洲的车轮不至于驶离美国所指定的道路。而且,欧盟内部在欧洲统一问题上本身就矛盾重重,这就使欧盟要对美国霸权发起挑战显得更加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理论与现实的悖反及其原因
综上可知,美国霸权地位突出,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美国能够有效地利用其优势去构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机制,从而遏制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力量,使得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合体能够挑战其霸权地位。这和沃勒斯坦所认为的美国霸权“全盛时期已结束了,基本架构正在被拆除,它的根基也正在动摇”{20}的预测大相径庭。那么,从沃勒斯坦理论体系的构建来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论预测与现实态势的悖反呢?笔者以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在研究方法上过分拘泥于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分析,并把从中引申出的法则普遍化。众所周知,国际关系的研究需要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沃勒斯坦把自己的分析起点放在了16世纪的欧洲,通过分析16世纪以来世界体系的发展变化而得出了其对于世界体系内霸权国家兴衰起伏的基本观点。从这一点来看,沃勒斯坦的分析方法是“历史分析法”。所谓“历史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入手,从而引申出有关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21}。然而,单纯的历史分析法仅凭历史现象的类比和综合就得出了所谓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不可避免有过于“武断”之嫌。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社会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22}而沃勒斯坦恰恰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他从荷兰霸权兴衰历史中推导出英国霸权的发展趋势,且从历史上看似乎与前者相一致。于是他就把这种历史法则扩大为普遍适用性的规则,断言美国霸权的发展必将遵循这个法则,其发展轨迹与前两个霸权国的发展轨迹也必将并无二致。笔者姑且不论沃勒斯坦对历史上荷兰霸权的特点与英国霸权的特点有无进行过详细比对,二者是否是完全一致,单看英国霸权和美国霸权,二者就存在天壤之别。美国霸权明显呈现出“制度霸权”的特点,而英国霸权更多的是依靠其海上力量而撑起的“日不落帝国”{23}。沃勒斯坦只拘泥于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无视活生生的国际政治现实;只看重对所谓历史规律的应用,而无视二者之间如此明显的差别,硬是把英国霸权的发展轨迹套在美国霸权之上,其做法本身就不太科学,得出的结论精确与否就更要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把重复出现的现象看作是周期性的,但社会领域内的周期几乎是不规则的”{24}。这一点尤其需要明确。
其二,沃勒斯坦力图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重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却不知不觉地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深陷以经济主义为中心的简化论之中{25}。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作为一个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世界经济(world economy),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和文明(civilizations){26}。按照这种逻辑推论,如若要全面而准确地分析和把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那就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然而,沃勒斯坦却认为:“世界体系是一种世界经济,因为这个体系各个部分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经济的。”{27}在沃勒斯坦看来,霸权即是经济霸权,霸权周期也是一种经济周期。正是由于沃勒斯坦对于霸权的经济性如此看重,以至于在分析世界体系,特别是霸权的发展变化时,只看到了霸权产生、发展和衰弱的一维的经济因素,而忽略了国际政治的多样性,忽略了国际社会中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以及国际制度对于维持霸权的重要作用。因此,单凭一个经济因素就断言世界体系中霸权的走势会如何如何,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必将大打折扣而难以令人信服。
四、结束语
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角度,深入地剖析了霸权兴衰的经济根源,独创性地提出了农业、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优势的霸权模式,概括性地分析和总结了霸权国家的共同特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世界体系理论”霸权观。
在分析过程中,沃勒斯坦坚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实来总结世界体系的发展规律。应该说沃勒斯坦的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世界体系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如果脱离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那理论大厦将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在分析霸权的实质及其发展变化的动力时,沃勒斯坦注意到了经济的重要性,认为霸权的兴衰要取决于经济的竞争。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但是,沃勒斯坦完全忽视了活生生的国际社会现实,企图只通过对一些孤立的历史事件的有限体验就总结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完全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而片面地夸大了经济的决定作用。这种一叶障目或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简约化做法,对理论的建树是非常不利的。也正因为如此,沃勒斯坦对当今美国霸权的基本走势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
注释:
①Robert Keohane, 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p.32.
②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第144页,武 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③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第 46 页,庞卓恒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26}{27}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Politics of the World-Economy: The States, the Movements, and the Civiliz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p45.p15.p15.
⑤Terence K. Hopkins & Immanuel Wallerstein, World System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Sage Publications, 1982.p118.
⑥⑨{20}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沃勒斯坦精粹》第310、310、467页,黄光耀等译,[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⑧高华:《从伊拉克战争看欧美关系》,见http://old.iwep.org.cn/pdf/oumeiguanxi_gaohua.pdf
⑩{12}刘铁娃:“试论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制度霸权”,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3期。
{11}张海洋:“用本国法律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美商品靠‘301条款’撑腰”,载《环球时报》2001年12月7日。
{13}“IMF Members Quotas and Voting Power, and IMF Board of Governors”, Http://www.inf.org/ea-ternal/np/sec/memdir/members.
{14}世界主要大国的GDP、军费开支和综合国力总得分的排名参见王玲:《世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比较》,http://www.iwep.org.cn/,2006/05/19.
{15}孙 茹:“欧元与欧美关系”,载《欧洲》1999年第4期。
{16}皮 莉:“美元贬值的原因及影响”,载《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10期。
{17}戴高乐:《希望回忆录》第233页,[法国]普隆出版社1970年版。
{18}{19}金 鑫、辛 伟主编:《世界热点问题报告》第71页,[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第2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9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23}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9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334页,阎学通、陈寒溪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5}钮菊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探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9期。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