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视野
闲话视野
程图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按:中评社台北12月4日,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上月首次来台,趁机观察了台湾。“我看到报纸每天就为些小事吵来吵去,坦白说,narrow minded,narrow focus。我常教我的学生,视野一定要宽,要看到国际发生什么大事。”
吴建民说了几项他的“亲身经历”,认为中共领导人能确定改革开放政策,就因有国际视野和眼光所致。他说,有次在中南海,江泽民问大家,“为什么邓小平提改革开放,而毛泽东没提?江说,就因为见识不同。”毛泽东一生只去过苏联,邓小平不同,十六岁到法国,廿一岁回国,在法国待了六年。
说到过去和邓小平相处,吴建民相当兴奋。他连说邓小平两个故事,强调视野对决策的重要性。他说,七○年代邓二次复出时,中国造了一艘万吨级“风庆轮”,江青在毛泽东面前吹嘘得厉害,说从此中国扬眉吐气了,邓小平当着毛泽东面说,“我十六岁去法国(一九二一年)搭乘的就是五万吨级法国邮轮,五十年后中国才造出万吨轮,有什么好吹嘘的!”
一九七四年邓小平赴纽约参加联大六届会议。“邓小平很喜欢散步,我和她(施燕华)当时陪着邓在六十六街林肯中心旁饭店走廊散步,邓小平说,明天周末,大家放放风吧,去哪走走呢?”他接着自说自话,“就去华尔街看看吧!”施燕华当时告诉邓小平,“周末华尔街没开(休市)呢!”邓立即回应,“没开我也要去!”,最后由外交官唐明照陪他去了华尔街。
库页岛
犹记得十多年前,在朋友的聚会中,有一女士很喜欢日本文化,经常去日本旅行,每年有两三次,已去了很多年了,不知何故谈到库页岛。她说,这是日本领土。我礼貌回说,应该不是,是苏联的,现今是俄国。她一口咬定不是,因为在日本明明白白可以看到库页岛,导游还教他们一群人怎样看,很清楚看到岛的情况,并问我到过日本吗。我笑了笑,不曾去过。她顿时露出鄙睨的目光,从那高傲的神态来看,仿佛说,你不曾去过,有什么资格说。的确,我去的地方不多,连星、马、泰等南洋一带,是香港人最常去的热门地方,我一次也不曾去过,更何况是高层次的日本,见识当然有限。
巴金之名
年少时,阅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看到介绍巴金之笔名由来,总是说,巴金去法国一年,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潮,深受影响,尤其是代表人物巴枯宁等,故取名。
我在巴黎生活数年,深深体会到,不懂法文,根本不可能接触法国的一般文化,枉论思潮等高层次的。我很愚钝,虽然有些英文根基,学法文付出很大的努力,一年只可以懂一点点,只能够简单的交谈,阅读简单的给儿童看的法文书,真正的书报还不可以,如LeMonde我是看不懂,进展的缓慢,当然有一个原因,可能不是全职学习,要兼顾谋生之故。另方面,一年时间有限,头三个月,要解决住处,解决谋生,还有适应周遭环境。
或者时代不同,我去巴黎的年代与巴金相距半个世纪,又或者巴金有其天份吧。大人与小人总是不在同的起跑点开始的。
以衣取人
七十年代初期,有不少到外国读书的人回来,常在报章杂志说,香港社会以衣取人,外国不同,一条牛仔裤就可以,因而攻击香港社会的风气不好,要不得的。那个年代,喝过洋水的是另眼相看,好自然是高人一等,岂敢不信以为真,而这些抨击甚合我心意,尤对于我这类穿衣随便的人。
然而,在巴黎生活时,吾有一朋友,当年去维也纳的联合国做短工,趁此机会,想见识一下维也纳歌剧院,在大雪纷飞下步进歌剧院,但见维也纳的淑女走进衣帽间,除了大衣,换上带来的高跟鞋,穿着吊带低胸华丽长长衣裙,而她自己只是一条牛仔裤而已。吾的朋友并没有遭到拒绝不准进入。
在巴黎居住久了,才渐渐弄明白,在外国生活,穿什么也不相干,因为没有任何亲戚朋友的人脉关系,没有社会关系网,可以说无拘无朿,其次,是一个学生,西方人是不会以西方礼节严苛对待的,最重要的是,你又不是西方社会一份子,西方人谁会理会你华人穿什么。但喝过洋水的人以自己曾居外国生活的经验当作至高无尚的准则。
美国传媒
美国的影响力无远弗届,我们时常有机会看到美国出版的报纸杂志,都是纵横捭阖世界大事,真的有种,大国即是大国。
然而,我不曾去过美国,不知道当地传媒怎样,但从文字讯息以及朋友的讲述,略知一二,原来电视新闻绝少报导外国讯息,集中美国国内的事情,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有些朋友更夸张说,比香港更不如。我心里说,不是吧,香港已经很差劲,与国际都会不相配。香港的传媒,以报章为例,本地消息作为头条新闻,外国的,颇多是花边讯息,以八卦角度报导之,而电视新闻,除非是重大的国际新闻,如九一一事件,否则,必然以报导香港的日常琐屑事为主,最后剩下些微时间,才简略报导外国事,当然,英语台就不是,外国新闻较多,相信是面对西洋人之故。
蚁民也
人于天地间,似蝼蚁千万。蚁民所关心的事,无非是眼前的事。老实说,蚁在大地爬行,见的物有多大,视野有多阔,都不过是眼前的寸寸之地。家庭主妇,所关心必然是街市的物价,餸菜贵一点,不得不犹豫买或不买,若不计算,一个月的开支怎么了。所以,反映此现实情况的,无论是电视新闻,报章的头条,都是以琐碎事为重点报导,这是无可厚非。
于我为例,说来惭愧,基本法是香港的小型宪法,是规范香港未来发展的框架,回归十二年了,我至今不曾看过,甚至从来没有兴起过看的念头,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与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唯难于理解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作为立法机构的立法局议员竟然有人不看,即使看了也是水过鸭背,以致发生一些有违基本法的事而不知。
山高皇帝远,帝力于我何有哉。从自己的亲身体会,所以,对于台湾报章为小事吵吵嚷嚷,是可以理解,因为小市民嘛。正因为市民是“小”的,在面对国际大气候急剧变动时刻,这只顾眼前事物的寸寸目光,是注定要吃亏的。
然而,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在庞大基数的小市民阶层中,当然也有少数的“大市民”,必然有为少数而出版的的精神食粮,如同法国的LeMonde一样,问题是,如果这些少数人都纠缠于如小市民的小事,我们只能喟然叹息,呜呼哀哉,不破败才怪。
大市民要有大市民的风范,故古人云,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又有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百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所以,古人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今人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读书与万里路
读破万卷书,行破万里路。
读书多,见识多,不一定聪明,知识与智慧是不同的层次,虽然彼此有密切关系。俗语说,书是死的,人是生的,有可能读死书,书读死,变成书呆子,容易变成“本本主义”。明代徐霞客行破万里路,考察各地地理环境,写下的游记是难能可贵的;李时珍行破万里路,到处采撷药物,亲自品尝气味,写下本草纲目;司马迁虽是史学家,但由于走遍大江南北,有了实地考察的知识,写下千古绝唱的史记。另方面,有一些科目是需要实地考察,不行破万里路不行,如地质学,其实,即使是堪舆学,何尝不是要行,否则,如何找龙穴,找龙头,找聚气之所在。
所谓行万里路,就是增广见闻。其增其见,实质就是调查研究,书本的知识必须与客观实在相结合,故需要“行”。而行万里路,不一定是外国,难道外国的月亮很圆乎?当然,到了与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国家,那新鲜事物,那思想冲击,在短时间内,是立刻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但是,如果肚里没有多少墨水,头脑没有多少思考,又欠缺语文能力,到了很多国家走走又怎样,只不过是孙悟空到此一游,也没有什么得益的,说是增长了见识,都是走马看花,表面的东西而己,唯一有作用的,是可以对不曾去过的人炫耀吧。另方面,即使在外国生活很多年又如何,如果长期在餐馆工作,工作时间之长,工作之劳累,是不可能对所在国有多少理解,如同生活在巴黎数十年的温州人,龟缩在华人圈中生活,对巴黎,对法国,对欧洲,认识是贫乏的。
不必迷信去过外国的人,历史可说明之,为什么八十年前,从外国回来的人,写不到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
历史视野
古希腊人以学习历史知识作为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古代中国亦是,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目的,是明确清晰的,“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英国史学家汤恩比所写的历史研究一书,是鸿篇巨章,那渊博的历史知识令人惊叹,尤其是对很多历史细节都很清晰,条理分明,稍遗憾是对中华文明的认识不多不深,而且偏差和错误,但无碍于他对末来人类发展的结论,在他晚年与日本池田大作的对话中,已明确认为,儒家文化是挽救未来世界文明的灵丹,并寄与厚望,在七十年代有如此看法,是绝不简单的。在我的记忆中,汤恩比似乎不曾来过中国,不像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来中国多次并居住一段长时间,如果确实不曾来过中国,为什么在数十年前的非常时期能够得出非凡的结论?什么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汤因比对中华文明的结论就是典型例子。
国际视野
我们常犯一个毛病,若一个人在外国长期居住,好自然被当作是该国问题的专家,识见也异乎寻常,说话带权威性似的,在六、七十年代,经常遇到此场景。当然由于朝夕生活和工作,认识和熟识所在国是理所当然。但是,这些认识和熟识是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是看其人的学识和语文能力,其人的工作环境,其人所关注的事情。举一个显浅例子,香港的小孩子由幼稚园升上小学一年级,拣选学校是很繁复的,是令人头痛的一回事,如果一个没有小孩的的成年男女,是不会知道个中奥秘的,若然此人对外国人侃侃而谈此事,我们就当作姑妄言之妄听之吧。以我为例,不看基本法,却在外国大谈香港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如何,各位听众,不听也吧,但说者的我却以权威口吻道说。因此,具有国际视野,不在于你是否去过外国,不在于在外国生活多久,不在于是否掌握一门外语,而是在于是否具有国际关系的知识。
若不懂国际法,若不懂所在国的宪法,若不明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彼此关系,仅以在外国生活作为视野扩阔的基础,只是欺世盗名。
巨人之肩膊
列宁写下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结论,为什么马克思看不到,尤其是恩格斯,他较为长寿些,于十九世纪末才去世,与列宁时代相距不远,是什么视野的因素妨碍恩格斯的见识?我们明白,一个人无论怎样天才级的,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当然还受到个人生理条件的制约。另方面,事物的发展也需要过程,如同人的成长一样。一代有其一代的工作和职责,列宁是以马克思的继承者前进。
两千年前,韩信有漂母之恩,今天却有像北京大学李零教授之对孔子,以丧家狗冠作书名。无可否认,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陷进丧家狗的窘境,但历代读书人是以至圣先师的虔敬之心尊崇之。
更上一层楼,风景看得更美些,但能否尽收眼廉,要看楼层的高度,倘若站在巨人肩膊上,自自然然能够登高远眺,关怀酣畅,情况是不同凡响,视野必然更广更阔,啊,此情景容易使人沾沾自喜,进而飘飘然,乐而忘形,忘乎所以,忘记所站的位置,忘记巨人之存在,自以为是己之能耐。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