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军:节省10000亿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的优势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建国三十年来,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国家集中了财力物力,搞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等高科技武器,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水库,打下了国家发展的基础。当然这其中的牺牲也很大,但是如果不是集中力量的话,可能我们没有办法拥有这些东西,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响当当的大国立足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邓小平同志推行改革开放以来,大搞放权让利,但是也集中搞了二炮。江泽民、胡锦涛同志执政时期,改革已经摆脱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进入了中央统一领导下全面推进新阶段,实施分税制,壮大中央财力,确保了中央政令的畅通。搞了一些大项目,如三北防护林、三峡工程、南水北调、18亿亩粮田红线。大力发展军事,中国现在的先进军事武器,包括先进战机、军舰、卫星导航系统、大飞机、航母。有了这些东西,中国才能够作为一个响当当的大国,有了和美国博弈的底气。当然我们还要大书特书刘志军同志,他以部长身份干了国家战略,使得高铁成为中国名片,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对国家和地缘政治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节约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厉行节约,节俭办一切事情。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杜绝财政资金的分散使用和财政浪费,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个人认为,国家现在财政比较雄厚,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很多,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关键处。节约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仅着眼于简单的压缩,甚至也不仅仅是约束三公消费,而是应该着眼于整个财政盘子,根据财政使用绩效和国家施政需要,实施必要的结构性调整,该削减的削减,该压缩的压缩,该增加的增加,坚决杜绝财政资金的分散使用和财政浪费,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肯定我们国家总体上能够和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个人也得指出我们国家存在着另外一个倾向,就是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分散和浪费,而且这个浪费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已经影响到了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不想面面俱到,只讲教育、科研和国家财政资金拨付给企业三项,在我看来,这三项浪费是极其巨大和严重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切实改进的话,将会对国家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教育领域的巨大浪费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大跃进式发展,违背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出现了疯狂的大学扩招。不仅仅是国家财政资金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1998年中国高校招生为100万人,到了2013年中国高校接近700万人。一方面,国家财政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2013年中央财政教育经费为3884亿,总体上都投入了高等教育,如果按照中央与地方1:1配套估算的话,那么全国一年投入高等教育的费用有7000亿之多。如果加上高校学费、房屋出租、经营公司等项收益,那么高校一年的花费可能达到9000亿,稳超军费支出。另外一方面,培养了数量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给我国的就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大学生往往要求白领岗位,而我国的产业结构在现在和未来都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蓝领岗位为主的就业结构,高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
教育领域经费总量不减,但是应该进行优化重组。就是大幅度削减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个人提一个数字,本科和大专从年招生700万缩减到200-300万,硕士研究生从年招生100万削减到20-30万,博士生削减从年招生10万左右削减到1万。节省下来的资金用来干什么呢?全部投向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科技领域的浪费更为触目惊心。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虽然科研经费投入如此巨大,但是我国现代高科技企业却深受资金匮乏的困扰,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都被外资控股,这个时候就不知道科研经费跑哪里去了。中国5000亿的财政性科技投入,基本上都可以说属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仅如此,科技经费的存在,扭曲收入分配体系,冲击高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学风浮躁影响真正科研,人为制造不公平竞争,滋生系统性腐败。其实,中国科研应该和教育合并为同一个领域而不是分开为两个领域,因为科研的主体力量都在高校,说到底是一家人。长期以来,我们盲目照搬照抄美国模式,美国投了巨额的科研经费,我们也跟着投巨额科研经费。其实两国的教育科研体制存在着根本性不同,美国的顶尖高校为私立,政府没有给高校教师提供工资、福利和退休金,想要高校搞科研,就得提供科研经费。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基本上为国有,高校教师都是财政供养人员,在政府已经给高校教师提供了工资、福利和退休金的情况下,再提供科研经费纯属多此一举,无事生非。
科研领域总体上应该与教育合并为教育科研领域,科技部应该撤销,科研经费应该取消。科研经费大致分三种情况:一是极少数国家重点项目,如超级计算机、航母、飞机、导弹、卫星系统继续有国家直接投资和运营,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应有之义。二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的应用性科技,应该推向社会,取消国家财政无偿拨款,由社会资金根据市场经济原则自主投入、自担风险。三是基础类、社科类的科研,总体上纳入教育、社科院日常工作范畴,一个口子拨款,不能再以科研经费名义重新拨款。大致算起来,估计此项每年可节省3000—4000亿元人民币。
面向企业的拨款范围就更广了,发改委、经信委、农业、科技等中央部委都有资金,名义也很多,包括什么科技奖励、产业导向资金、个转企、企业扶持资金、下岗再就业、还有什么农业补助。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小企业争取财政补助资金建水果冷库,他报告打2000万,争取到1000万,实际使用800万,还有200万归个人消费。很多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往往也会以税费返还、先征后补的方式返还给企业资金。面向企业拨款的资金数量到底有多少呢?由于现在分散在各个中央部委和各个地方,现在很难有个准确的数字,初步估计下来每年有6000--10000亿左右。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该主动去寻找商机、自主发展、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优胜劣汰,不能凡事只想要政府扶持。垃圾企业政府想扶都扶不起,真正好企业不要政府扶持也能发展得很好。政府也应该更好准确定位,不要总想弄很多资金,让一些企业过来跑项目,弄资金,这些不是政府的职责。政府的职责就是维护正常、合理、公正的市场秩序,搞好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面向企业拨付的资金,原则上应该全部取消,极少数非得保留的,经过全国人大审批同意后可以保留,但是也要严格控制数量和资金额度。如果全面取消财政性资金拨付给企业,个人估计有5000—8000亿的资金结余空间。
科技经费与政府财政性资金直接拨付给企业的部分两者有重合,合并计算的话,估计财政节余的空间为10000亿元左右。10000亿元是什么概念?我国2013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29142.9亿元,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增加8%,如果按照省份来说,相当于一年多出一个广东省的财政收入还要多,这有利于我国集中财政力量办大事,意义不可限量。个人认为,职业教育、高铁、科技投资基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成为财政支持的主要对象。
一、重点发展职业教育。现在我国教育经费大幅度的增加,每年的教育经费达到10000亿元以上,但是经费的使用非常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过多过滥,高校教师非但工资很高,更是可以从所谓的科研经费获取不菲收益。与此同时,我国的职业教育却被整得奄奄一息,基本上中国就没有像样的职业教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建筑行业,从事建筑工作的一线员工都是农民工组成额包工队,基本上就没有从事过正规的职业教育。现在很多投资上亿的大楼,也会经常出现漏水等常识性问题,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必要的职业养成与职业技能是重要因素。再如养护人员,我国现在已经迈入老年化社会,现在很多老人需要照顾,有么有经过培训的养护人员呢?没有!养护人员学历不能太高,初中毕业,职业培训2-3年,教一些基本的技能即可。大学生反而干不好。诸如此类,中国职业教育已经薄弱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职业教育发展乏力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财力薄弱、财政投入分配和投资收益不匹配。职业教育说起来都很重要,但是实际上没有起色。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地方财力薄弱、财政投入分配和投资收益不匹配的问题。中央财政很强,掌握了50%以上财力,可是中央有些人都还觉得不够,还在一个劲的上收财权。不但如此,连高校也都要揩地方的油,很多学校都要部校共建,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地方掏钱。中央的钱多得花不完,按照现行财政体制,教育部直属高校属于中央事权,于是中央拼命的给高等教育投钱,还花不完;大幅度的扩招大学生。还花不完,继续大幅度扩招硕士、博士。职业教育的压力偏偏压在地方,地方财力尤其是县级及以下财力却非常薄弱,维持义务教育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资金搞职业教育?再者,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比如一个县培养2000名护理人员,毕业后他们往往不在本县就业,而是跑到北京、上海就业,市、县根本就没有动力掏钱为别人培养人才,谁会做这样的冤大头?
发展职业教育应该明确为中央财政责任。地方办职业教育已经事实上被证明为死路一条,一是地方没钱办,二是及时有钱也没有动力办。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把发展职业教育明确为中央财政责任。主要理由是:一是中央财力很雄厚,掌握了50%以上的财力,而且中央还在不断上收财力,中央完全可以承受。二是职业教育具有强烈外部性。市、县培养的人才可能流向大城市就业,但是归根到底,绝大多数都留在中国工作,各地已经向中央财政纳税了,因此由中央财政为全国职业教育买单是完全合理的。中央财政应该大力削减普通高等教育、硕士、博士的经费,节省经费专项投向市、县一级的职业教育,大致按照每县每年一个亿,也就是每年3000亿左右,中央财政是完全可以承受的。有了每年3000亿的投入,中国职业教育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二、组建中国科技投资基金,集中财力培养高科技企业群体。说起来好笑,中国科技经费投入每年5000亿,但是效益非常低下,基本上没有培养一家像样的高科技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基本上掌握在外资手中,这个时候就不知道科技资金哪里去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研经费的使用不合理,简单的以行政划拨的方式,只讲投入不讲效益的畸形政绩观在起作用,科技投入的绩效极其低下。其次在于科技经费使用过于分散,科技经费不是集中使用,而是分散到各个省、市、县,最后变成了撒胡椒粉,就像水里撒了一点小雨,最终只是溅起一个水花。
中国应该组建中国科技投资基金,彻底改变科技经费投向无偿划拨和分散使用的现状。一是停止无偿补助企业的方式。财政资金是国家所有,属于国有资产,不能无偿补助给企业,无偿向私营企业划拨资金应该被定义为系统性腐败。国家财政在投资过程中,必须寻求合理的投资回报。掌握一定的股权,并且这种股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的滚动壮大。二是停止分散使用。科技投资基金应该集中起来,不能再分散使用。应该集中到优质有发展前进的企业,不能搞平衡撒胡椒粉。
撤销科技部和各省科技厅,分别改组为中国科技投资基金和省科技投资基金。投资基金应该主动出击,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企业,给予其风险投资,助其发展壮大,并寻找合适的股权,一边帮助科技企业发展壮大,一边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中,中国科技投资基金每年为500亿左右,联续投5年共2500亿。各省科技投资基金每年10-50亿不等,也联续投5年共2500亿左右。5年之后停止财政性投入,由科技投资基金滚动发展。科技投资这块节省很大,原来每年投资5000亿,现在除开保留1000亿元集中力量搞重点开发,留下5000亿作为科技股权投资基金外,其余资金都节省下来,大概每年节省4000亿左右。
三、大力支持中国高铁发展。高铁作为一个高速度、大运力的交通方式,特别适合中国这种国土辽阔、人口密集的国家。高铁不但可以极大的提升运输能力,也可以构建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群建设,对国际和地缘政治带来极大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铁是中国的名片,是中国的骄傲。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10000公里的高铁,形成了四纵三横的高铁网络。高铁建设的巨大意义已经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高度认同,各地对于建设高铁热情非常高涨。
高铁建设一直摆脱不了缺钱的困扰。中央财政一分钱都没有投给高铁!国务院一再给中国铁路总公司施加压力,不断调高高铁投资额度,可是就是一分钱不投!国务院可谓深得“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精髓。国务院到处推销中国高铁,到处要引进社会资本,可是就是忘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按照最起码的道理来讲,高铁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理应作为国家工程,由中央财政承担投资主要责任!中央财政每年有60000亿之多,浪费如此巨大,为什么不能调整一下支出结构,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省下钱了支持中国高铁建设?!
强烈呼吁集中财力支持中国高铁建设。国务院应该统筹考虑全国财政支出情况,在一个较长周期比如十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财力支持中国高铁建设。可以设想,中央财政每年拿出2500—3000亿的资金,用于补充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资本金。这个数字对于中央财政来说不是太大的压力,完全可以承担。这是中央政府的职责所在,不是额外和特殊的关心。中央财政不投入恰恰是缺乏责任的体现!前文已经分析了,仅仅科技经费这块每年可以节省4000亿左右,就拿这块资金来投向中国高铁建设得了。
四、用于清偿各级政府债务。国家审计署于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2013年第32号)。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56亿元。这个数字据说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安全水平,个人也倾向于同意这个说法。但是我们要注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债务问题很容易掩盖起来,不是大问题。一旦经济停止增长或者增长缓慢,那么债务偿还将成为一个大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不能无限制的扩大债务规模,而是应该未雨绸缪,逐步偿还债务,不断降低债务规模,使全社会的经济风险降到最低。
国家应该逐步缩减不必要开支,逐步偿还政府债务。检修房屋要趁着晴天,等到下雨了在检修就来不及了。我们现在经济发展速度还保持在中高速发展状态,在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空间还比较宽松。国家应该下定决心,不能再继续扩大政府财政开支,不能扩大政府债务规模,而是应该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逐步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尤其是向企业划拨资金的做法应该尽快彻底取消。如果能够实现的话,每年可以节省5000亿元资金用于偿还政府债务,这对于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巨大。
相关文章
- 华生:土地改革关键在于破解土地财政
- 李民骐:“混合所有制”改革与阶级问题
- 事先张扬的国改事件——评当下国企改革的几种观点
- 新电改方案上报:电网不拆分 调度不独立
- 李玲:公立医院引入民间资本是国际笑话
- 贺雪峰:鼓吹农地农房入市是要再造土地食利阶级
- 贺雪峰:土地确权就是搞土地私有化
- 贺雪峰:小农经济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 国企改革探路人:国企“改回去”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出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