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解析毛泽东为什么主张不设“国家主席”

火烧 2010-07-0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解析毛泽东为何主张不设国家主席,回顾其辞职原因及1954年宪法修改背景。文章探讨毛泽东对国家主席职位的思考,以及不设国家主席对政治体制的影响,强调其改革意图与实际效果。

解析毛泽东为什么主张不设“国家主席”

   

   

   

1949年9月21日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由于当时全国尚未全部解放因而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第一届政协实际上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在开国初期行使了属于国家元首的职权。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54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际形式也朝着有利于共产主义阵营方向的发展。毛泽东由于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共产主义运动,思考国内国际上的重大问题,并能够集中精力来处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的问题。所以就不能经常参加国事活动,不能经常应酬各种外交礼仪。他在第二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后不久就对此问题的存在有所感触,因此就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职务。1958年12月10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作出了《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的决定》。这是毛泽东辞掉“国家主席”一职的原因,毛泽东的这一举措,已经揭示了党的主席与国家主席身兼一职所存在的问题:不但繁琐杂事会冲击国家大事的决策,而且错综复杂的国事缠绕,对党务建设、对党的领导都会起着一个混淆、约束的作用。

   

1970年3月在修改1954年制定的宪法时,对设不设国家主席产生了不同意见。毛泽东提出了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而党的副主席林彪则坚持要设国家主席一职。当时修改宪法的主题:一是要简明扼要,便于接近百姓。把原宪法的106条,简化到30条,序言只用了800字。宪法的精简也便于推动国家组织机构的精简,也便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简。精简的宪法老百姓也能看得懂,记得住,更好地起到人民的参预与监督作用。二是突出了共产党的领导。新的宪法将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国家”改写为“社会主义国家”。相应的五种所有制改写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二种,确立了人民公社内容。不设国家主席,不设检察院、国防委员会,地方政府由人民委员会改成革命委员会。三赋予了人民更大的民主、自由。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四大自由写进了宪法。

   

不设国家主席一职,是不是国家没有了一个头呢?在四届人大以后形成党的主席毛泽东,人大委员长朱德,国务员总理周恩来的这种政治格局,是建国以来最明朗、最精简、最富有实效的党和国家兼容的政治体制。不搞形式主义,不因人设事,减少内部磨擦和流通的环节,只讲究如何做好为人民服务,这种改革,又有何不为呢?又有何不可呢?

   

根据有关资料我们可以查阅到,当时党的副主席林彪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主张设国家主席一职,并不惜造成党内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为什么呢?一、国家主席一职已形成党内分权的标志。二、当时林彪已经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势力,并在极力扩张自己的权力和地盘。设不设国家主席已不是一个国家体制的简单问题了,而是一个现实的尖锐的政治问题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历史里,国家主席一职与中国共产党主席一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1949年10月到1959年4月国家主席与党的主席是合二为一的,从1959年5月到1966年10月是一分为二的。当合二为一的时候,就出现了二者要分离的理由,当一分为二的时候,就滋生了更大的分离因素。从对1982年重新恢复国家主席一职我们也可以反证,从1983年6月到1993年3月国家主席与党的主席是一分为二的。从1993年4月至今是合二为一的。我们当初对国企进行改制的理由之一就是要政企分开,那么当国家主席与党的主席“合二为一”的时候,是不是也出现了类似“政企不分”的现象呢?!是不是也在谈化和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了呢?现实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

   

毛泽东主张不设“国家主席”一职,是一种国家制度的改革。是从顺应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发展,是从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如何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一角度来确定的!

   

2010。07。0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