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际纵横

后鸠山时代 日本向何处

火烧 2010-07-02 00:00:00 国际纵横 1025
文章分析后鸠山时代日本政治走向,探讨日美关系、普天间基地问题及政治献金影响,揭示鸠山失败原因及对日本未来的影响。

后鸠山时代 日本向何处

《环球财经》2110.7

从本质上讲,鸠山辞职是21世纪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秩序、选择“走自己的路,让美国去哭吧”的一次重大挫折。现实主义的美国巧实力,轻易击败了理想化的鸠山友爱外交。背后暴露的是美国仍主导着国际社会的主要游戏规则,无论这样的规则是否流氓。鸠山政权虽败,但他短暂任期的意义或许深远。他的前车之鉴可能启示后继日本首相,应循序渐进却目标坚定地重塑日美关系,同美国打交道,需要更多的策略和“数”、“力”

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博士
■  周峰

鸠山由纪夫掌舵“日本丸”时,显然是想把“日本丸”号驶入与中国和美国等距离的航线,甚至能搞出一个东亚共同体。无奈他先是被“政治献金”一箭重伤,再触礁普天间机场搬迁,结果翻下船来。
满嘴“友爱外交”的鸠山,就这样不敌讲究“巧实力”的美国佬。鸠山潜龙勿用,还透露出当前国际的现实,是美好理想难敌流氓般的强势。而接替鸠山的菅直人,灵活虽则灵活,却可能在搞垮鸠山的那股潮流裹胁下,把“日本丸”带往别处。

鸟倦归巢
人未走,茶已凉。由“现在时”变为“过去式”的鸠山由纪夫,有如日本版的“小小鸟”。
“去韩国济州岛时,宾馆房间的尽头有一个阳台,一只白头翁飞到了阳台上。我固执地将其理解为我家的白头翁飞来了,感觉这只鸟好像是在邀请我‘早日回自己家吧’”。6月2日鸠山在日本民主党两院议员会议上的辞职演讲,流露出万般无奈。但这一天,鸠山还是系着那条有些闪光的黄底条纹领带,这种款式的领带是鸠山夫人喜爱的,每逢特别重要的日子,夫人肯定为他选这一款。
2009年9月民主党上台时,日本选民满心期待“大变革”的到来,鸠山内阁一度享有75%的支持率。但到今年5月底,鸠山内阁不支持率则为75%。至其辞职,支持率更是跌破20%。正如鸠山所说,“我们党的政策,很多国民已不愿意听从”,所以“我决定辞职,希望小泽干事长也辞职”。一切并不令人意外。
2006年以来,日本首相没有一任任职时间超过一年。在日本是否会重演上世纪90年代“十年九相”的悬念中,原副首相、财务大臣菅直人成为民主党新党魁,出任日本第94任首相。
鸠山辞职的理由“一个是美军基地问题,一个则是政治献金问题。”这两点,不幸都切合全球政治游戏的真实。
玩政治,需要金钱加背景。而鸠山成败皆由此。日本纪实作家佐野真一说:“鸠山由纪夫首相是日本最大的‘啃老族’。”鸠山家族是日本名门,母亲鸠山安子是轮胎大企业普利斯通公司总裁家的千金,有的是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母亲差不多每月为由纪夫提供15万美金的资金援助。靠这些钱,鸠山进行建立帮派,培植势力。而据说在15万之外,鸠山还接收了母亲许多不记账的钱。可由于他是搞政治的,这些钱虽来自母亲却不能算是长者给的零花钱,而算政治献金。由于账目不清,大多数日本人都觉得,鸠山在政治家光明磊落的标准上矮了一头。加上未能兑现上台时的承诺,即将冲绳普天间美军基地移到“县外”或“国外”,鸠山的影响力直线下降。
不过虽然鸠山辞职黯然神伤,很多日本人却把鸠山处理大事时致命的缺陷看在眼里:犹豫不决,说得到却想不到做不到,悲情过重。朝鲜外交部研究员鲁正秀称,鸠山在普天间基地上背弃竞选承诺,辞职是“自作自受”。冲绳县副知事上原良幸表示,鸠山解决普天间机场问题的方法非常幼稚,使其为本届政府划上了句号。日本政治分析人士加藤嘉一则指出,“鸠山内阁只有策略,没有战略,选民并不真正清楚民主党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加藤嘉一回忆说,他曾当面问过鸠山由纪夫关于“东亚共同体”的概念,但“他居然回答说他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实在是“很糟糕”。
据称,母亲倒是一直鼓励鸠山坚持干下去。他祖父鸠山一郎当首相时,因脑溢血造成半身不遂,但仍高念“挺经”直面棘手的对苏外交。老鸠山首相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处理国政所遇到的困难方面,都是由纪夫的几倍。最后,鸠山一郎在日苏邦交正常化后辞职,在日本战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如今所谓政治献金、普天间基地问题,与60多年前日苏邦交正常化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况且身体又没有任何问题。鸠山能坚持却不坚持,实在愧对奋斗的前人,最后也只能自伤自怜。

“马”踏鸠山
鸠山成为一只“小小鸟”,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辞职演讲中,鸠山说,“请大家务必理解我‘必须维持日美信赖关系’的悲痛心情。我们必须追求由日本人自己来创造日本和平的那一天,我不认为继续依赖美国是好事。我认为这就是普天间问题的实质。”
普天间问题,是压迫鸠山辞职的最后一根稻草。
位于日本冲绳县宜野湾市中心的美军普天间基地面积约4.8平方公里,占整个宜野湾市面积的25%左右。1945年占领冲绳岛后,美国陆军在当时称为宜野湾村的地方修建了一条长2400米的土质跑道,供B-29轰炸机起飞袭击日本本土,是为普天间基地雏形。1957年该机场转交给美国海军,逐渐成为驻日美海军陆战队在冲绳岛的两大基地之一。基地周围住宅、学校等民用设施密集,由于安全和噪音等问题,当地一直有要求返还基地的呼声,美军亦称该基地是“全世界最危险的基地”。1995年,驻冲绳美军士兵强奸日本少女在冲绳引发大规模反美运动,并波及日本全国。为平息这一浪潮,此后10年间日美两国就普天间机场迁址问题协商不断,争执不休。
2009年9月,日本民主党联合社民党上台执政,表示要将普天间基地转移至冲绳县外或国外。鸠山踌躇满志,一上台就硬碰硬,要美国人搬。可美国并未把他放在眼里,坚决要求日本遵守两国于2006年达成的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军将从普天间基地撤出,一部分转移到关岛,另一部分转移到同属冲绳的名护市施瓦布军营。美国在2011年的预算案中,甚至已对此做了安排。
在美国强硬施压之下,鸠山从原来的决心上步步退让,最后趁韩国“天安舰”事件升级、日中东海天然气争端又起,声称东北亚地区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加快对美妥协。最终是“用自己的语言勒住了自己的脖子”(小泉纯一郎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奥巴马政府针对鸠山辞职的声明未见一丝对鸠山的称赞,只是说无论谁接任首相,将“继续加强”美日联盟。而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直言不讳地批评鸠山外交混乱,“要弄清究竟是谁在代表日本政府说话很辛苦”。华盛顿一些观察家甚至认为,是奥巴马搞垮了鸠山。
当然,出现这一观点的原因颇为深远。二战之后日败美胜,注定了两国关系以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为起点。此后在冷战中大国“权力制衡”背景下,日本需要美国全方位的庇护,美国也需要日本充当其在亚洲的强大棋子,“美日同盟”路人皆知。冲绳美军基地则是美日军事同盟的核心象征,对美国的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通过驻日美军基地,日美同盟可以对台湾海峡、朝鲜半岛、中俄异动等“周边事态”给予迅速应对。虽然后来日本曾试图摆脱“保护者”美国,不想再做“政治侏儒”,寻求向政治与军事大国迈进的“新路径”。但从中曾根康弘要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开始,到小泽一郎的“正常国家论”,无一不是挑战失败。
期间,日本自民党奉行“亲美”政策,美日矛盾和摩擦尚处于可控制和可协调范围内。但民主党去年9月上台后,提出要建立“对等”的美日关系,并准备将其落实到具体政策中,最终“明目张胆”地使潜伏已久的美日矛盾和摩擦浮出水面。然而鸠山亲美抬不起头,怕被亚洲国家瞧不起,不亲美却没有足够实力挑战《日美安保条约》,最终只能下台。
从本质上讲,鸠山辞职是21世纪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秩序、选择“走自己的路,让美国去哭吧”的一次重大挫折。现实主义的美国巧实力,轻易击败了理想化的鸠山友爱外交。背后暴露的是美国仍主导着国际社会的主要游戏规则,无论这样的规则是否流氓。
当初竞选和任职之际,鸠山高调提出友爱外交,改造日本。受奥地利政治学家卡莱吉影响,鸠山认为自由容易使人类陷入弱肉强食的境地,平等又会造成“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恶性平均主义,要克服此类矛盾就得提倡“友爱”。在外交上,“友爱”主要是指日本与不同价值观国家间的“自立与共生”,以追求与美国的“对等”关系为特点,主要表现在日本在普天间基地搬迁、印度洋燃料补充和调查核密约等问题上的“自立倾向”。但鸠山用自己的下台证明,日本谋求对美对等化只是一个泡影。美国的巧实力虽说得文明,做得流氓,却更能保护美国的利益。
奥巴马政府上台时,美国在“两场战争”和“一场危机”双重打击下,陷入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全世界几乎都在嘲笑美国不行了。但美国人并未自暴自弃,而是不失时机提出“巧实力”概念。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而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战略。它既强调发展强大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必要性,同时也极大地关注联盟、伙伴关系和各个层次的机制,目的就是扩大美国的影响力和建立美国行为的合法性,给美国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罩上了一件友好的新外衣。
作为“巧实力”外交理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扬言,美将奉行一种将“原则性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巧实力”外交,强调要把外交置于武力之上,尽可能通过“接触、倾听和对话”,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因为国际交流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最后三英尺”,即人与人的面对面接触。但希拉里称,“巧实力”外交不能被视为软弱的表现,“美不仅是跨大西洋力量,也是跨太平洋力量,”“如有必要,美将毫不犹豫地动用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力,来保护美国的朋友、利益和人民”。巧实力相对于“布什主义”,改变的只是策略手法,其维护和强化美霸权地位的根本目标没有改变。它并不是要放弃美“领导地位”,只是要改变美领导世界的方法,即“通过榜样和行动来领导世界”,以便在美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外包责任”来减少“霸权成本”。从奥巴马政府一年来的外交实践看,美国与大国关系相对缓和,国际形象有所改善。包括最近美国拉着俄罗斯、带着中国集体推动安理会对伊朗实施新制裁,为近年来国际较量中所罕见。美国的巧实力,玩得确实很巧妙。
虽然巧实力也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毕竟它是以实力为后盾的,所以战胜了理想化成份更多的“友爱”外交。国际社会始终是强者为王,强者对,弱者错。而日本受挫的结果,将可能是以鸠山时代为基础的向右转。

菅直人向右能走多远
接替鸠山出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在政治理念上和鸠山相差不多。但是前有鸠山之鉴,菅真人不会傻到做鸠山第二。所以他上任后与奥巴马15分钟的电话外交中已承诺,将履行2006年日美签订的关于转移普天间基地协议。美方则表示,奥巴马对此“十分满意”,甚至期待着在八国峰会上与菅直人亲切会面。
美国之所以欢迎菅直人,是因为作为东亚地区传统主导国,美国对中国崛起产生的影响高度警惕和提防。对美国来说,中国在东亚领导地位实现之日,就是其东亚霸权丧失之时。因此,美国更加需要日本支持、帮助与合作。一个没有日本作为盟友的东亚战略对美国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对等或者平起平坐的日本又是不利于美国对其进行操控,不利于美国在中日之间发挥制衡者作用的。顺从而有能力的日本,才是美国的最爱。而从日本来说,也没有接受中国崛起的心理准备,或者说日本仍然不愿正视中国崛起的现实。所以日美的亲密,一拍即合是有现实基础的。
美国空军冲绳嘉手纳基地5月21日就宣布,今后4个月内将有12架F-22A猛禽战机部署到该地,这是美国在本土以外部署F-22的惟一地点,针对日本周边国家的意图显而易见。日美同盟军事一体化程度仍在加深,而与此同时,6月初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安全会议则表明美中军事关系正滑入非常冷淡的时期。美防长指责中国军事不透明,中国则拒绝其来访,并由外交部要求美方公正理性看待中国军事发展。
在另一面,鸠山辞职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日本喜右的特性。纵观近年日本政坛,首相任期较长的只有强硬右倾的小泉纯一郎,从2001年4月至2006年9月,他历任第87、88、89任首相,期间对抗中韩,参拜靖国神社。而据《列支敦士登人民报》报道,鸠山任首相之初,小泉就曾铁口直断,称鸠山内阁撑不到2010年夏天(7月)参议院改选。小泉勉励失去政权的自民党,两三年后民众便会发现民主党并不是一个值得人民信赖的党,届时便会重拾对自民党的信心。
如今小泉的英明给日本百姓的印象是,政治上还是需要强人,哪怕这个人很右。近20年的时间里,日本已走马灯似地经历12位首相,平均在职时间仅1.7年。那些持中左路线的政客,往往不强硬,也干不长。所以长期看来,日本政坛里右倾会成为一种或明或暗的主流。有分析认为,鸠山辞职显因莫过于“美国因素”,但更深层次的是日本“民意因素”。真正胜利的不是奥巴马,而是日本民意。鸠山主张与美国对等关系,摆脱美国重返亚洲,这一思路并未被整个日本社会所接受。尤其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加剧,再加上越来越强大的中国,日本民众对美国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强烈,日本民众还未做好放弃美军保护的准备。这一“民意因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今后仍将发挥“长效作用”,日本任何政党和领导人都不可小觑。日本仙台东北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日本人对美日联盟的支持率从未像今天这样高,鸠山实际上误读了日本国内对于美日联盟的看法,只有在辞职时才醒悟。
据菅直人自己透露,鸠山在最后一次内阁会议结束后塞给他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日美关系,日中关系,日韩关系,拜托你了”。一些中国分析者认为,菅直人上台先与奥巴马通电话,又派鸠山作为特使于6月12日出席上海世博会日本馆活动而非亲来,显示出其更重视美国。虽然菅直人强调要固守日美同盟,坚持对等外交,但实际上对等成份会少些,美日同盟份量会更重些。
菅直人这种滑头,也是其来有自。据称,在民主党三位“大家长”(小泽、鸠山和菅氏)中,菅氏最具“灵活”姿态,有着其余两位远远不及的来自“草根”族的政治“敏感”和“敏捷”。他曾三任在野民主党代表,历史上就曾经常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身段”,让人见识其高明的政治“变色”术。他在所著《从市民运动到政治斗争的菅直人》一书中强调:“政治就是人数,人数就是力量⋯⋯”可以判定他不是一个固执信念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重视“数”和“力”的现实主义者。
日本内阁从小渊惠三、森喜朗开始,历经小泉、安倍、福田、麻生、鸠山,至今已有七位前首相,清一色政治世家出身,而且多数祖辈以来便以政治为业,其中福田、麻生和鸠山三位更是一门父子、祖孙拜相。虽然菅直人据此打出清廉牌,声称“我生长在一个普通日本工薪家庭,没有特殊社会关系。”可是就目前其发表的政策而言,已比鸠山保守多了。如果说鸠山脱离美国步伐过快,那么菅直人可能会向反方向加速调试。
当然,菅直人时期的日本也难以出现完全倒向日美同盟而排斥中国的状况。毕竟菅直人曾是鸠山内阁二把手,其本人一直被誉为日本政界的“鸽派”,数十次访问中国。连其本人也称“与中国领导人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情和信赖关系”,同时他也是日本政界少有的公开反对“台独”的政要,所以很难想象日本新政府会一边倒。
鸠山政权虽败,但他短暂任期的意义或许深远。他的前车之鉴可能启示后继日本首相,应循序渐进却目标坚定地重塑日美关系,同美国打交道,需要更多的策略和“数”、“力”。

短命首相拖累日本国际地位
鸠山在辞职演讲中说,“我经常被称作外星人,因为我向国民所说的都是未来5年、10年、20年后的情形。新日本的时代会到来,东亚共同体的时代也肯定会到来。”其实,人们从满怀希望的鸠山辞职中,确实可以一窥日本新时代的端倪。
人们常说,日本首相换人如换衣,就像东京上野公园一年一度的樱花盛开一样不会爽约。 “短命首相”似乎成为日本政治的一大特色。日本有个笑话说记住首相名字的速度没有首相更迭来得快。2007年因自民党参议院选举失利,安倍晋三以健康问题为由辞职。2008年福田康夫因受不了“扭曲国会”下参议院掣肘,闪电辞职。2009年坚决不辞职的惟一坚持者麻生太郎因大选失败,黯然离职。现在,鸠山在惨淡的支持率下,也回家了。从安倍晋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再到鸠山由纪夫,在位时间一个比一个短。
有人说,这是因为日本有个极具特色的“潜规则”,那就是“有官轮流当”。同等资历、年龄相当的几个人轮流担当要职,“你下我上大家好”是很正常、很受欢迎的方式。大学校长如此,首相亦如此,“只要他们同属一个政党”。鸠山辞职,民主党不仅可塑造其“知错就改”的形象,还可借机更换党首,皇帝轮流坐。
不过,虽然由于日本社会结构稳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且市场经济与法制比较成熟,首相的频繁更迭并未引起社会的动荡与危机,但背后也显露出了日本政治文化的硬伤。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属于“耻感文化”,即人的行为依靠外部约束力来监督,行为根据别人的态度来决定。但日本首相碰到不利局面就一走了之,看似用牺牲官位给民众一个交代,可这种逃避式的做法却是缺少国家斗士的体现,影响日本的士气和发展。
日本分析家称,如今的日本不是无政府状态,而是无政治状态。政党只知道互挖丑闻,政治高度娱乐化,没有实质内容。与此同时,民众心理也很矛盾、漂泊:一方面领导人的政策没有实效或出现腐败丑闻,就主张换相;另一方面,首相任期太短、更换过于频繁又不利于政治的持续稳定。1991年以来的日本首相中,任期超过2年的仅有3个人。而在国际社会来看,频繁更换首相有如儿戏,导致使日本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下降。6月在加拿大举行八国峰会,日本对国际问题的发言更像名新手那样隔靴搔痒。虽然美国不会轻易放弃日本这一棋子,但日本本身却让人感觉“滞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