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改革使国人的婚姻失去了人性

火烧 2009-12-0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婚姻变化,指出改革导致婚姻失去人性,婚姻观念转变,婚姻稳定性下降,社会影响显著。

改革使国人的婚姻失去了人性  

   

自人类进入文明以来,一夫一妻制便占导着人类婚姻的主流,社会也以夫妻恩爱作为家庭幸福的见证。能用思维控制本能,这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个典型标志。然而,人控制本能也要合乎人的基本生理,如果连基本生理都被剥夺,那么,作为区别于动物的人类,它的生存就连动物都不如了。社会进化到今天,竟然在媒体报出一个城市有上十万独身的优秀剩女,这不知道真的是女人多了,还是什么其它原因呢。可历年的统计报告都是显示男子多于女子,而现实生活中竟然又是如此的结果,这其中原因,其实也与现今经济布局及轻农重商有关。  

改革开放以前,因为全国各地的经济基本上都一样,没有什么经济特区,国家新增工厂都是按各省就业率,或国防安全来考虑。因此,国家投资也比较均衡而分散,除个别尖端科技人才之外,其它所有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就地招聘,这样既平衡了经济,也少去了无谓的人口流动。  

人口的相对固定, 稳定的生活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但是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带来了稳定的婚姻。那时很少看到离婚,也很少看到婚外情人,更看不到优秀的女人剩在家里当老女的怪事。不过,也有些特殊的行业,特殊的工种。象纺织业就有很多女工难以找到对象,而矿山的男人们又很难找到老婆。当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时的工会便当起了牵线搭桥的红娘。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职工的婚姻,都是工会的责任。当然,这样的婚姻也得益于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那时没有人认为煤矿工人是下等人,只有思想落后,不想出力的人才没人瞧得起,因此,纺织厂女工与媒矿工人,同为建设祖国的工人,没有谁会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相反,按当时的工资取向,在一线生产的矿工的工资普遍要比不下井的干部要高出很多,福利待遇也比干部优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婚姻上,只要人的性格相乎,没有什么其它的附加条件。这种没有附加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婚姻稳定性,加上当时的政治管理制,大部分的夫妻吵架,妇女队长劝不好的话,便由妇女队长出面把大队妇女主任请来作调解,百份之九十九的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一般都会在这一级得到解决,个别的也有闹到公社一级的,但是,基本都不会放任夫妻随便离婚,这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关系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的秩序和道德问题。这是题外话了。  

回到主题上来:改革开放后,随着深圳特区的产生,大批的农民工涌入这个新型的大都市,都来寻找着各自的梦想,以及显示自己的能力。从农村和小城填里来的那些红红绿绿的男男女女,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都在向着各自的目标奋斗着。若干年后,有成功了的,有坠落了的,更多的是既没有坠落,也没有辉煌的只是被迫而生存了下来的人们。当他们意识到要成立一个家庭的时候,他们的婚姻纲念产生了分歧,没有辉煌的男人想找个老婆好好回家过日子,没有成功的女人则想借这个人生的最后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中国的婚姻便开始进入到了一个不和谐的时代。  

前些时子,湖南电视台播报;经过统计,只管长沙市就有十万多的优秀剩女,她们被传统的婚姻家庭抛弃了,成了独身一族。出了这样的结果,有的人就会问,国家历年统计不都是男人多于女人吗?现实中怎么是女人多如男人呢?对于这个问题,在两个月前我也不甚理解,我心里一直在思考:这两个信息,总有一个是错的。直到前不久,丈夫带回来一个信息,帮我解释了这个问题。就在湖南的安化县,有那么一些偏僻的农村,由于过于穷困,有很大一部份男人找不到老婆,三四个男人共一个女人成了默认的事实。在我们老家的农村,也有常见一些讨不到老婆的男人,只是还没有达到几个男人共一个女人的局面。众所周知,湖南的农村还不算是最穷的,如果到北方那些更穷的地方,其结果只会更让人痛心。造成农村男人讨不到老婆,而城市女人又大量剩余的这种局面,正是三十年来开放大都市的结果。一边是:大都市里的女人被挤垮了,被农村来的女人占了本该是她们的男人。一边是;农村男人的女人被大都市的繁华抢去了,这里请注意,不是大都市的男人,而是大都市的繁华抢去了他们的女人。因为,本人亲眼看到许多残废,甚至于志残的都市男人,在他们父母精心为他打造的安乐窝里,安置了从农村取回来的如花似玉的妻子,这样的家庭里,男人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除此之外,他还不如有的家庭里养的狗那么亲爱和气。  

这种畸形的婚姻布局是怎样造成的呢,首先是农村的女孩子不顾一切的要做一个城市人,在不能用读书跳出农村的情况下,她便以婚姻作为赌具,换取她跳出农村的跳板。于是,她几乎是不去考虑她的将来,只要有城里人愿意取,她就愿意嫁。在现今主流媒体一切以利益为主的宣讲下,有这种主导思想的女孩子不占少数。我这里有无数的例子,如果一个城市男人死了老婆,不管他有多大年龄,有多么的丑陋,但是,几乎所有的农村女孩子都不会放弃来做一个真正的城市人的机会,嫁一个老男人做老婆,这也是她的一个机会。反过来,如果一个城市里的女人死了丈夫,她不会去考虑与一个比她小的农村男孩结婚的,而农村男孩也不会取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因为在人们的道德标准上,这比独身更显得无能,就是大家所说的,叫吃软饭。如此这般,男和女便形成了两条不对称的婚姻线。(我们暂且用第一类,二类,和三类来作一个形象上的表示。)由于第一类女人以婚姻的形式离开了农村,因此类推,那些本很出色的第一类农村男人就只能低就一点,找二类女人作老婆。而二类男人就只能找三类女人了。这样一来,三类男人就空出来了,因此,农村便出现了一批找不到老婆的男人。同样道理,城市里的三类男人抛开了城市这个婚姻市场,另辟蹊径,从农村找回了一类女人,于是这里的一二类男人在婚姻上便大有挑选的市场了。其结果是,那些持才自傲,性格怪异,不合大群,或事业心太重的女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被城市里的男人淘汰了,而往往这些被淘汰的女人,她们又都有一定的事业。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农村那些缺乏能力的男人成了单身,而城里那些比较有能力的女人成了独女,因此,就形成了两个不对称的异性群体。假如要那些农村的单身男人与城里的剩女结婚,他们当然是一百个愿意,而如果是要城里的那些剩女和农村的单身男人结婚,她就是打一辈子的单身,她也不会去和农村所剩下的三类男人结为一家的,这就是不平等地位的结果。  

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的知青下乡,就有好多从城里下乡的女子嫁给了农民,作了农村人,如果不是后来的知青返城,也许有更多的知青留在农村,他们和农民一样,没有什么高低贵践之分,作一个农村人的老婆,还是一件值得政府表扬的政治突出表现。  

中国的婚姻延续到今天,却同时出现了单身男人,和嫁不出去的女人的两个群体,虽然没有规定他们不能嫁,不能聚,而事实上,在这样的社会份围里,这两个群体是不可能结合的。她们在默默地压抑生理上的要求时,却一点也没有去考虑社会给他们造成的伤害。只道是自己的命运中,婚姻必然是这样。更为不公的是,还有人对这样的两个群体大加指责,好象是他们犯下了多大的错误。比起七十年代时期,单位用大巴车装着自己单位的职工去相亲的场面,还有那些专门为相亲主办的各种联欢会,那是何等的人性,何等的人权,男人都有作男人的权力,女人都有作女人的权力。而今,出现了两个不相同,而又相同的群体,社会和政府又作何解释呢,行动就更不用说了。  

心里虽然还有很多想法,今天暂且写到这里,有时间再来表述这方面的想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