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中国企业衍生品之痛再回首

火烧 2009-12-08 00:00:00 时代观察 1028
文章回顾中国企业因金融衍生品交易导致巨额亏损的典型案例,包括中航油期权事件、中信泰富外汇亏损及多家航空与航运企业因石油期权合约遭受重创,揭示衍生品交易风险及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衍生品之痛再回首

2009年12月08日 第一财经日报
  沈易安

  近年来,中国企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生巨额亏损的事件层出不穷。历数这些惨痛教训,其中颇具代表意义的当数中航油石油期权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成立,主要从事中国进口航油采购和国际石油贸易及石油实业投资等业务。该公司于1998年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纸货互换交易,1999年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货交易,初期交易量较小。

  但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未上报董事会和中航油集团便开始从事场外石油期权交易。不过,由于对油价走势作出错误判断,相关期权交易出现亏损。随后,为不披露期权业务损失,三次草率挪盘使得公司潜亏进一步大幅增加。截至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权交易潜亏实际为5.7亿美元。

  后经核实发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亏空数额巨大,挽救所需资金超出了集团公司的承受能力,为尽可能减少损失和避免拖垮集团公司,决定将全部盘位进行斩仓,并对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申请停牌重组。最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关闭所有仓位的实际损失为5.4亿美元。

  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使得中资企业深陷衍生品泥潭的事件出现爆发式增长。

  中信泰富股份公司,因签订澳元期权合同而陷于破产边缘。2008年12月2日,中信泰富公开披露的股东通函显示,过去两年中,中信泰富分别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等13家银行共签下24份外汇累计期权合约。

  然而,暴跌的澳元正在一步一步将中信泰富逼向万劫不复的地狱。10月20日中信泰富首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至今,巨额亏损已扩大到186亿港元。在短短30多个交易日内,中信泰富正以每天1.1亿港元的惊人亏损快步冲刺。

  此后,坏消息接踵而来。资料显示,东航集团、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2008年6~8月国际油价达到历史最高点(140美元/桶)时,与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签订了高额石油期权合约,在买入看涨期权的同时卖出看跌期权,签约后不久油价快速跌破了约定的行权价,这3家企业不得不双倍赔付交易对手,截至2008年底共赔付折合人民币8.06亿元(东航1.5亿元、中航4.38亿元、中远2.18亿元)。赔付后的合约浮亏仍高达161亿元(东航62亿元、中航68亿元、中远31亿元)。

  2008年3月12日,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深南电”)有关人员在未获公司授权下与高盛全资子公司杰润公司签订了两份期货合约确认书。11月结束时,纽约市场轻质原油月均价55.15美元,低于深南电与高盛全资子公司杰润对赌协议约定的盈亏点62美元。这意味着深南电将按照协议规定的计算公式向杰润支付274万美元的真金白银。

  此外,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FFA)、中国中铁(6.55,-0.10,-1.50%)和中国铁建(9.47,-0.19,-1.97%)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