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历史的超越——“马克思加秦始皇”

火烧 2009-12-06 00:00:00 思潮碰撞 1025
本文提供实用SEO优化技巧,涵盖内容布局、关键词选择、长尾词策略等核心方法,帮助提升网站排名。通过科学的网站结构优化和用户体验提升方案,实现高效SEO效果。

历史的超越——“马克思加秦始皇”
辛若水
(一)细说“马克思加秦始皇”
毛泽东说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身上既有虎性,也有猴性。这个命题非常有意思,可以说是这中西合璧的产物。西方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为什么在那么丰富的西方文化中,毛泽东独独钟情于马克思;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为什么在那么久远的中华文化中,毛泽东独独垂青于秦始皇?一方面与毛泽东的个性有关,毛泽东有爱斗的天性,而马克思所主张的阶级斗争学说,恰恰契合了这天性;另一方面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关,中华民族在日亟的世变面前,除了起来斗争,已经别无它路可走。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人格代表,一方面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塑造了毛泽东的个性,另一方面毛泽东也重塑了中华民族。毛泽东钟情于马克思,实在因为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拯救中国。毛泽东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他喜欢马克思,重视马克思,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属于革命的异质;可以说,不是主流的文化。虽然不是主流的文化,但影响却是极其广泛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压迫者的理论,只要这世界上还有压迫,它就会生根、发芽,甚至长成大树。毛泽东对西方文化,有着极其广泛的兴趣;但是,他对文化的选择,却并不是从兴趣出发,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对于言必称希腊,毛泽东是反感的,把它称之为“洋八股。”即便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它也有自己独道的看法。他并不是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对于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他也并没有太多的虔诚。他所致力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以此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许多人嘲笑他,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但在老鸹窝偏生飞出了金凤凰。其实,所谓的原教旨主义,很容易沦落为教条主义的。教条主义有什么好呢?他嘲笑说,狗拉了屎可以上地;但教条主义,这狗屎,连上地都没有用。对马克思主义纯粹理论的发展,毛泽东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所关注的是实践,是运用。在毛泽东手中,马克思主义是斗争的武器,就好比孙猴子手中的如意金箍棒。即便真的要发展理论的话,那也应该在实践中发展,并且这发展的理论,还要反过来指导实践,如果不能,那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在教条主义者眼中,马克思主义就是圣经。然而,这恰恰失掉了活的灵魂。是毛泽东,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了活的灵魂。你尽可以指责,他的理论过于粗糙;但这粗糙的理论,却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世界上尽有许多精致的理论,却只能埋没在象牙塔里,无人问津,因为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死掉了,也可以说它从来就没有活过。毛泽东是聪明的,因为他懂得如何让理论活起来。在内在的精神上,毛泽东和马克思是相通的。他们虽然都创造了理论,但他们真正的兴趣或者说重心却是理论的运用,即实践。实践的意义远在哲学的思辩之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过于重视实践,许多时候会导致庸俗的实用主义。在毛泽东这里,是没有庸俗的实用主义的,但在别人那里,就不好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然而,最中国化的东西是什么呢?毛泽东对中国的现实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如何让理论掌握群众,成为改变历史的力量,这是他探寻的。他所讲的,“由强权而得自由”,“枪杆子里出政权”,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他心中的理想人物——秦始皇。秦始皇的文治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他的武功实在了得。李白曾充满激情地赞扬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抉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是有雄才伟略的,否则,他是不可能结束群雄纷争的战国局面,混一中华的。他在政治上是有开创性的。“百代皆沿秦制度”,这么深远的影响是了不起的。毛泽东仰慕秦始皇不是没有理由的;但是,因为太喜爱了,连缺点甚至错误,也仰慕了起来。譬如焚书坑儒,这是摧残文化的,但毛泽东却讲:“焚书坑儒未必非。”人们往往把文化大革命和焚书坑儒对举,但它们却是貌和神异的。我们知道一个说法,叫做“1+1>2”,那“马克思加秦始皇”的威力就更大了。其实,毛泽东不只超越了马克思,也超越了秦始皇。这并不是吹嘘,而是历史的真实。
(二)用马克思去超越秦始皇
我们说,毛泽东超越了秦始皇,那他是怎样超越秦始皇的呢?他是用马克思超越的秦始皇。秦始皇固然是千古一帝,有极强的武功,但在思想上并没有自己的建树。他所喜欢的法家思想,却是从韩非子那里来的,并不是他独创的。他虽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那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和现在过于遥远。而马克思呢,在思想上显然是远远超越秦始皇的。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理论,并且这理论不可能为秦始皇所梦见。毛泽东正是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越了秦始皇。秦始皇毕竟是封建的帝王,他的武功固然强大.,但并不具有人民性。而马克思呢,是要解放全人类的,显然具有极强的人民性。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都觉得自己可以评判古往今来的一切事情,这实在很可笑的。千秋功罪,哪能几句话就论定呢?就是毛泽东,这么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还要甘当小学生,那些庸俗之辈反是师傅不成。作为学生,是不能自大的;但是,不自大,并不是不大。“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儒者以一物不知为耻”,这些精神总还是要得的。有人说,超越秦始皇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么?他毕竟是千载以上的死人,一人一口唾沫星子,就可以把他泡起来。更何况,秦始皇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并不怎么好。他的残暴,人们即使见了阎王爷,也是刻骨铭心的。如果他夸耀万里长城,那背后的孟姜女还不哭死。他建阿房宫,又能怎么样呢?一把大火,可怜焦土。秦始皇在知识分子的心中,更是糟之极矣;其实,焚书坑儒并没有什么,他们乐意看到的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实际上,超越秦始皇是很难的事情。大抵也只有毛泽东能够做到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决不在秦始皇之下。甚至他所建立的功业,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的。而毛泽东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的理论武器。在理论上,马克思是比秦始皇高明许多的;所以,毛泽东能够用马克思去超越秦始皇。其实,用一个伟大人物去超越另外一个伟大人物,只能是在内在的精神上,否则便像关公战秦琼那般可笑了。用马克思去超越秦始皇,也并不是让他们去打架。马克思即便有再先进的理论,在秦始皇眼中也不过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且这文弱书生还是洋学生。对于文弱书生,那实在不必讲什么道理,只要刀口往脖子上一架,这就是最大的道理。知识分子总是幻想文化上的问题,应该用文化的方式来解决。其实,文化上的问题是很难用文化的方式来解决的。知识分子的长处,就是东扯葫芦西扯瓢,扯来扯去都扯茄子地里去了。强有力是解决文化问题最便捷也最有效的方式,须知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就像亚历山大去解开那个有名的绳结;如果想着一个扣一个扣的解,恐怕绳子腐烂了,也解不开。而利剑一挥,所有的死疙瘩都解开了;所以,亚历山大终究是王者。实际上,知识分子也在觉醒,他们知道知识的无力与脆弱,所以便梦想着与强有力的结合。但是,强有力始终不怎么认同知识;它始终把知识看作自己的附庸抑或者点缀。我们中国有个说法,叫做“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文武艺不过做买卖的资本,而帝王呢,不过大商大贾。文武艺自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它只是换来高官厚禄的工具。如果这样的话,文武艺不学也罢。我有的时候也在怀疑,超越这,超越那,最终又超越了什么?恐怕还是停留在原地吧。大抵所有的超越不过对自我的超越。所谓的用马克思超越秦始皇,并不是说马克思超越了秦始皇,而是说毛泽东个性中马克思的一面超越了秦始皇的一面;也可以说是理论的一面超越了行动的一面。其实,我们评价毛泽东的时候,并不会讲他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马克思抑或秦始皇;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条件,任何人物都是无法评价的。然而,又确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存在;而这,也就造就了超越的可能性。超越,终究是玄虚的;这是高下的区分,甚至许多时候会背离真实,因为落后也可以说成超越,关键是怎么看了。用马克思去超越秦始皇,这在精神上,当然是壮举,而且这壮举,是自我超越的壮举。
(三)用秦始皇去超越马克思
马克思虽然非常重视行动,但终究是一个理论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理论的研究,却并没有领导哪一场伟大的革命。秦始皇虽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却始终是历史的行动者;也可以说,他是在创造历史,而不是创造理论。他真正伟大的地方,在于建功立业;从这一点来说,毛泽东更接近秦始皇。毛泽东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这一生的丰富性超过千千万万人的总和。相对来说,马克思的经历就比较简单,他的一生是革命理论家的一生,他并没有展现过卓越的领导才能,我们也无从知道他驾驭局势的能力。血与火的斗争,在马克思那里,还是理论的想象;而在毛泽东那里,却成了生死存亡的考验。马克思只是一个导师,而毛泽东更是一个领袖。可以说,毛泽东用秦始皇超越了马克思。领袖群伦的力量,在马克思那里还是神秘的;但在毛泽东这里,已经可以运用自如了。我在想,如果马克思条件成熟,他能不能领导一场伟大的革命呢?大抵是不能的。因为马克思并不具备领导一场伟大革命的个人素质,他虽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理论家,但真的行动起来,他并不能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当然,我们不会责备马克思没有领导一场伟大的革命,因为他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革命的理论家,至于行动,固然非其所长,我们也不以此来评价。正因为马克思有理论,而未曾真正地实践,所以他才是可以超越的。毛泽东用秦始皇超越马克思,就使他自己具有了真正的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毛泽东同样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对于西,他最认同的是马克思;对于中,他最认同的是古典的那些东西。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熟悉,是让人震惊的,并且对这些典籍,他纯知识的兴趣不是很大,他看重的是运用,也即是他所谓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政坛的圣经,而他竟读了十七遍之多;他的政治智慧,固然来源于实践,但从中国古典文化中自是得益不少。用秦始皇去超越马克思,这本身就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马克思毕竟是洋菩萨,管不管用,还看他能不能中国化。马克思有先进的理论,却没有领袖群伦的力量;秦始皇有领袖群伦的力量,却没有先进的理论。而毛泽东呢,用马克思弥补了秦始皇的不足,又用秦始皇缝合了马克思的缺陷。简单地说,即是他用马克思超越了秦始皇,又用秦始皇超越了马克思。那么,最终毛泽东是马克思呢,还是秦始皇呢?答曰:谁都不是,毛泽东依然是毛泽东。毛泽东的理论虽然有些粗糙,但却和行动完美的统一在一起。他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的,简单明了,是对是错,清清楚楚。他从来没有理论的玄虚,因为理论的玄虚会误导实践。理论的能力与实践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梦想实践的理论家有,但为理论所陶醉的更多。能超越理论的,只有实践;能指导的实践的,也只有理论。能把二者统一起来,不只是理论的天才,更是实践的天才。对毛泽东的颂扬,是数不胜数的,但似乎只有林彪讲得最肉麻;他说,毛泽东是中国几千年,世界几百年才出的天才。毛泽东对这话虽然不以为然,但内心深处未尝不是慷慨自任。他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吗?这样说,也许并不过分。他说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那隐隐然就有超越前贤的意思。我在想,也许,他的建功立业,可以让秦始皇自叹弗如;但是,他的理论却未必能够让马克思甘拜下风。诚然,毛泽东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主要的还是行动家、实践家。有人说,毛泽东真正的地位取决于他对未来的影响,这是突出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思想的影响总让我们觉得渺茫,有那种“俱往矣”的感慨。思想可以影响时代,这并不错:但并没有哪种思想可以影响世世代代。一种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命运。谁又能卜知毛的主义的命运呢?马克思加秦始皇,似乎道出了毛的主义最精髓的的东西——先进的理论又辅之以人类的强权。不可否认,理论可以超越权力;但是,超越权力的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力量。有力量的是权力,把理论变成权力,才能改变现实,创造历史。毛泽东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并且他的现实主义从未失掉理想主义的支撑。
(四)超越的结晶——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用马克思超越了秦始皇,又用秦始皇超越了马克思,那么他超越的结晶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不只把文化大革命作为自己一生事业的顶峰,而且把它作为遗产,要留给子孙后代。只可惜,后人没有气魄也没有胆量继承这笔遗产。既然如此,那最好的法子,就是否定这笔遗产,或者把这笔遗产埋入坟墓里。如果用个比喻来说的话,毛泽东留给后世的遗产,并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毋宁是威力巨大的炸药,抑或精神原子弹。所以,他这笔遗产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还是让它睡在坟墓里的好吧。马克思有一套革命的理论,但是他这套革命的理论并没有把文化革命当做核心,更没有梦想过灵魂的大革命。从革命的深度和彻底性来说,毛泽东文革的理论与实践是远远地超越了马克思的。马克思所看重的是人们的衣食住行,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力的变革,他认为这才是革命的动力。他虽然也强调意识形态,但他所强调的意识形态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而毛泽东文革的理论,显然把意识形态凌架在了经济基础之上。意识形态像雄鹰在天空飞翔,可经济基础则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也并没有想着很快地在终极上解决问题,但毛泽东的文革,就是要在终极上解决问题。灵魂的大革命,在理论家都是难以设想的;因为它是爆炸性的。灵魂的大革命,显然不是像以前的革命那样,有明确的革命对象,它的革命对象,毋宁是自己。我不知道马克思的在天之灵,会不会赞成毛泽东的文革;但是,有一点,恐怕他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毛泽东比他走得更远,远得没有了边际。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也远远地超越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我以为,把摧残文化的责任推给秦始皇,也着实有些冤枉。坑儒,不过出自一时的愤怒,而焚书则是听信了李斯的鬼话。秦始皇杀得人多了,杀几个儒生算不得什么。况且,那些儒生全是些以古非今,复古倒退的人。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把他们辗碎,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我们说不出那些被坑杀的儒生对中华文化有什么贡献;就是姓甚名谁,我们也不知道几个。倒是秦始皇的摧残文化,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些。其实,早有人考证,被坑杀的那些人不是儒生,而不过是些方术之士。方术之士向来为儒生所痛诋,说杀的是他们,那实在是称心快意。天下儒生有的是,杀几百个,又有什么呢?只要掉脑袋的不是自己,就可以逞口舌之利。至于焚书,并不是把天下的书都烧尽,儒家的书要烧,但那些看病的,算卦的书,就不烧了,天下的书要烧,那官府所藏的书,就不烧了。如此算来算去,那天下的书,总还是烧不尽的,明着的漏网之鱼都那么多,那暗着的,想来也不少。秦始皇所以要烧书,那不过为了愚民,不过,这愚民政策也太实诚了。烧《诗》《书》是为了愚民,那为什么不用《诗》《书》来愚民呢?对付实诚的人,是没有办法的;但对付聪明的人的法子,可多了。知识分子都是以聪明自许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的聪明,所以一会儿感激皇恩浩荡,一会儿又挨板子,打屁股。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是远远地超越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焚书坑儒,不过是残酷的统治,而文革则是一场亿万人参加的群众运动。焚书坑儒是为了愚民,但毛泽东的文革,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文革是深刻的灵魂大革命,而焚书坑儒除了残暴,别无所有。较之焚书坑儒,文革更具有正面的价值。可以说,文革对焚书坑儒的超越是灵魂的超越。焚书坑儒是对心灵的暴政,心灵的暴政和灵魂的大革命,又岂是一个概念。当然,有人可能追问,灵魂的大革命是怎样实现的?其实,那意思不过是通过对心灵的暴政,来实现的灵魂大革命。然而,这想法显然不对,因为灵魂的大革命是要反对心灵的暴政的。我们只能说,文化大革命和焚书坑儒貌合神异。当然,貌合神异也可能被理解成异曲同工,然而,这显然是误解。毛泽东为中国奋斗的一生,就足以证明文革不是焚书坑儒,更不是文字狱。高尚的动机是不会为唾沫星子淹没的。在革命理论上,毛泽东的文革超越了马克思;在行动上,毛泽东的文革更超越了焚书坑儒。然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飞跃,也许只有老天爷才懂得吧。
(五)超越的代价
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诚然超越了马克思和秦始皇,但是这种超越却是以一个民族的灾难与浩劫为代价的。灾难与浩劫在历史天平上的重量,是远远大于超越的。对于灾难与浩劫,我们也有许多的疑虑,因为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灾难与浩劫具有不同的意义。毛泽东维护文革的意志是非常坚强的,所以,在他的价值体系中,所谓的灾难与浩劫,便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代价付出了,那对于历史的进程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仅仅是充当了反面教员么?也许不是。追求超越是没有错的,为超越付出代价,也没有错的,但是当代价大于了超越本身,就有错了。一根火柴掉了,去寻找它,是没有错的,但为了寻找一根火柴,把一盒火柴都划光就有错了。做什么事,都是有代价的;这完全可以理解。追求的目标越大,付出的代价越高,这也为我们所认同。但是,高昂的代价也是有一个底限的;越过了底限,就不值了。有句话叫做“赔本的买卖不做”,从一定意义上讲,文革就是赔本的买卖。并且这买卖不是和别人做,而是和上帝做。人和上帝做买卖没有不吃亏的,因为上帝是虚幻的,人即使把所有的一切都赔光了,上帝也不会输一分钱。文革是想用一时的动乱,来解决千秋万世的问题;但千秋万世意味着什么?不过死亡。如果从心理学上分析文革的根源,那也不过三个字“不放心”。毛泽东不放心的事情太多了,他所以发动文革,那就是为了在革命的洪流中锻炼出整整一代坚强的共产主义者。杜勒斯的警告回响在耳边,帝国主义者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身上。而毛泽东的文革,就是要煅炼这第三代、第四代的娃娃,让他们认识到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在毛泽东的心中自然是警钟长鸣的,所以,他便给所有人拉响了警钟。他说:“现在的文化大革命,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必然要进行多次。革命的谁胜谁负,要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才能解决。如果弄得不好,资主义复辟将是随时可能的。全体党员,全国人民,不要以为一二次、三四次文化大革命,就可以太平无事了。千万注意,决不可丧失警惕。”文革虽然是空前的,但并不想绝后;然而,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文革必然地成为了绝响,而且是让人无法回顾的绝响。虽然谁也不敢保证将来就不会有文革,但是,人们正在提高警惕,防止它的卷土重来。这是另外一种警惕,也是毛泽东始料不及的警惕。这种警惕,并不能够说明毛泽东的“不放心”是对的。在某种意义上,“不放心”不过一种杞人忧天,“不放心”的根源实在是“太操心”。操心当然没有错,毛泽东为中国操劳了一辈子,于这,人民是铭记在心的,到了老年,还要那样的操心,更是让人感动。然而,这“太操心”也造成了文革这样的动乱,客观效果和主现动机背离得太远了。为什么他不能少操点心呢?多操心并不意味着多添乱,但是,却又实在有这种可能,而且变成了现实。也许,正是因为文革的教训,后来才讲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权杖当然有力量,可是,即便伟大领袖,也有拿不动的一天。明知道要放手,为什么不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放手呢?其实,毛泽东早就放手了,只不过因为对上手的人不满意,所以又把权杖重新拿了回来。不过,他拿得非常艰难,他是用文革的方式拿回来的。他拿回来之后,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他放手了。林彪曾想提前接班,搞了个“571”工程,结果自我爆炸,折戟沉沙。毛泽东对林彪事件的处理,一方面说明他对权术的运用已臻化境,另一方面却也印证了他的失败。而这种失败更加深了毛泽东晚年悲凉的心境。对于接班人的问题,他确实没有处理好;但是他心目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又处理好了吗?都没有的,这也是历来雄主的悲衰。然而,毛泽东还是选定了他的后继者,对于后继者,他自然有许多话要说,但是,他已经说不出了,千言万语,也只凝聚成了一个小纸条“你办事,我放心”。没有任何人能夺走的权杖,死神就要拿走了;他虽然收到了上帝的请柬,却是要见马克思的。马克思会对这位东方巨人作何感想呢?然而,不管想什么,一切都成为了历史。那些伟大的人物们,总想着超越历史,也确实超越了历史,但最终却不免为历史所超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