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馬共解除武裝20週年

火烧 2009-12-05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馬共解除武裝20週年紀念會將在蠡園酒店舉行,回顧和平協議簽署歷史,展現前馬共成員現今成就,並強調和平協議對地區穩定的影響。

簽協議酒店辦紀念會‧蠡園主席:20年太快了

  • 李先穎對於有機會為馬共與馬泰政府提供一個簽署和平協議的平台,感到欣慰。(圖:光明日報)

  • 隨著“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週年紀念會”即將舉行,蠡園酒店再度受到媒體關注。(圖:光明日報)

  • “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 0週年紀念會” 將在這個“和平廳”舉行,酒店早已開始佈置會場。(圖:光明日報)

1 of 3

(泰國‧合艾)20年前,“合艾和平協議”在蠡園酒店簽署;現在,“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週年紀念會”將在同一個地點進行。看著這一切發生的蠡園酒店有限公司常務董事主席李先穎感慨地說,時間過得太快了。

“這樣就過去20年了。”他指出,20週年紀念會的舉辦也在某種程度反映了前馬共成員,走出森林後的成就。

據他所知,在當地的前馬共成員這些年來都從事正當活動與事業,沒有為社會帶來任何問題。“這證明他們離開森林後,在各方面取得成就,所以才有紀念會的舉行。”

對於這一次的紀念會依然選擇在蠡園酒店進行,他表示,他們一定會盡力配合。“們把這當作是一個特別的顧客,一定要配合,一定要把事辦好。”

紀念會反映前馬共成員成就

李先穎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指出,對於當年有機會為馬共與馬泰政府提供一個簽署和平協議的平台,帶來和平,他感到欣慰。

今年71歲的他,回憶當初,仍歷歷在目。他披露,20年前,由於“合艾和平協議”,蠡園酒店忽然間爆紅起來,聞名新馬泰,過後,更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酒店。

他還記得,那時是由軍方與酒店的營業部經理聯手安排簽署儀式。“當時,有很多泰國與大馬的高級長官出席,我們認為安全方面很重要,這由軍方負責。而我指示酒店員工在這期間要多加謹慎。”

1989年12月2日,三方簽約的重大日子,李先穎還記得酒店與外面的路上都站滿人群。比較20年前簽署協議與即將舉行的紀念會,他指出,簽署協議一事很受關注,吸引許多東南亞記者聚集在合艾採訪,這一次的紀念會雖說也是盛事,但相信不會重現當年的盛況。

言,20年前,記者甚至把當天的“菜單”也報導出來。“20年前,我負責掌管酒店,現在主要是由我的孩子接手了。”

他披露,他是從10年前開始,慢慢把職權轉移給孩子。

願再提供場地辦紀念會

李先穎表示,“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週年紀念會”是正常的活動,而且有意義,如果以後相關人士有意繼續在蠡園酒店辦紀念會的話,他們是願意繼續提供平台的。

他說,或者以後還會有另一個10年的紀念會。“10年以內再舉行的話,可能還可以,再久一些就不能了,畢竟當中的許多人都老了,而陳平都80多歲了。”

他重申,總之身為酒店業者,當有意義的活動要進行時,他們就會提供便利。

李先穎也指出,即將舉行的“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週年紀念會”說明了中華民族,其實是一個好和平的民族。他舉例,當年鄭和下南洋,並沒有發生掠取當地人財物與侵略土地的事。

另一方面,他表示,聽說,馬共對於大馬抗日行動,多少有些貢獻,後人應該給他們一個公平的評價。

陳平親自邀赴紀念會

由於兩次與“合艾和平協議”相關的活動都在蠡園酒店舉行,李先穎作為酒店老闆兼歷史見證人之一,也受邀出席於11月30日舉行的“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週年紀念會”。

指陳平不像馬共

他在收到前馬共總書記陳平以英語書寫的邀請信之後,表示會出席。他說,這也是因為他在和平協議簽署以後,與陳平有過一些接觸。“陳平可算是我認識的其中一個朋友。”

20年前簽約儀式上,是他第一次見到陳平,而第一個印象是,陳平是個頭腦敏捷的人。他笑言,當時根本沒有想到眼前的人就是陳平。“我沒有想到他就是馬共總書記,他看起來不像馬共。”

不過,這一次紀念會,陳平到來,李先穎並沒有與他約好見面。“我不知道他現在在那裡,當然我會在紀念會上與他打招呼寒暄。”

簽約大廳改稱和平廳

根據資料,“合艾和平協議”簽署儀式是在蠡園酒店內的“和平廳”舉行的,然而,卻很少人知道,其實“和平廳”這名字是李先穎在簽約後,提出來的。

“我決定把該廳的名字換去和平廳,因為和平協議在這裡簽署,為馬泰一些地方帶來和平。”

他當時更要求陳平親手題“和平廳”這三個字。“他寫了,字寫得很漂亮。現在那個廳還是叫‘和平廳’。”

謝謝你
李老

合艾不是一個大城市,更不是權力的中心,如果在這裡有一個場所,能作為一個平台讓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那的確是一件光榮的事。管掌蠡園酒店的李先穎老先生無疑是幸運的。

然而,他卻不願用“光榮”兩字,他搖搖頭說,應該是“欣慰”。這位老先生年紀畢竟大了。71歲的人,要他回憶20年前三方簽署合艾和平協議的事,是有點難度。很多次,我提問之後,他就陷入沉思,在記憶長河中搜索零碎的資訊,之後才緩緩回應。

當然,有時候,我會得到這樣的回應――“我記不起來了,人老了……。”只是對於這位肯抽空出來接受我們訪問,又和藹可親的老人家,我還可以有甚麼可抱怨的?

事實上,我很感謝李先穎老先生,他能記得的,都告訴我們了,他提供了一些資訊,為這段歷史再添上幾筆記錄。而且,在他的安排下,我們還能獲得酒店允準,進入“和平廳”拍攝。

李先穎老先生亦有意盡地主之誼,款待我們,但是由於時間緊湊,而不得不婉拒他的美意。下一回來合艾,我們會再找老先生一聚,或許他會想起了甚麼,再與我們分享當年精彩的片段呢……。

光碟紀念和平協議20週年‧毀械引爆地雷畫面重現

  • 馬共成員簽約3個月後,在森林裡銷毀武器,引爆山林地雷。(圖:光明日報)

  • 馬共成員簽約3個月後,在森林裡銷毀武器,引爆山林地雷。(圖:光明日報)

  • 女馬共成員扛起粗重的木條,為和平村建屋出一份力。(圖:光明日報)

  • 留在泰南邊境的馬共成員,和泰軍攜手建設勿洞和平村,村裡的美麗花園成為馬泰兩地遊客的避暑勝地。(圖:光明日報)

  • 留在泰南邊境的馬共成員,和泰軍攜手建設勿洞和平村,村裡的美麗花園成為馬泰兩地遊客的避暑勝地。(圖:光明日報)

  • 進入21世紀,和平村獲泰王室的愛護和關照,改名為朱拉蓬公主村。(圖:光明日報)

  • 在吉打“華玲會談”上,年僅21歲的陳平(右)一副書生形象,完全無法與英殖民政府形容的“殺人魔頭”聯想起來。(圖:光明日報)

  • 馬共成員在泰南勿洞森林開闢山林,一磚一木建立和平村。(圖:光明日報)

  • 《我方的歷史》。(圖:光明日報)

1 of 9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馬來亞共產黨於1989年12月2日簽署《合艾和平協議》的3個月後,馬共成員在森林銷毀武器,引爆地雷的珍貴畫面於20年後曝光。

返馬的前馬共成員於2002年成立“21世紀聯誼會”,配合簽署和平協議20週年,聯誼會不但出版紀念特刊,也製作具有珍貴歷史畫面的錄影光碟。

華玲和談破裂

光碟題目是1989-2009,紀念《合艾和平協議》簽署20週年,印上陳平和馬泰政府代表手握手的一幕。光碟分別有馬來文、華文及泰文三個版本,並附上三語字幕。

光碟主要分成三大部份,開始是當年簽約的盛大場面,馬泰和馬共三方代表人物陸續進入會場,三方代表人也一一致詞。接下來就是簽約儀式。

光碟內的熟悉人物有當年的全國總警長韓聶夫和副總警長拉欣諾,兩人都十分年輕。當然,還有一直保持神秘、從未現身的馬共總書記陳平。當時,記者形容半禿頭的陳平,猶如一名發福的商人。陳平此際已是65歲的老年人。

這項在泰南合艾蠡園酒店舉行的簽約儀式,吸引了200多名國內外媒體爭相報導。

逃亡到中國

光碟接下來放映吉打“華玲會談”的畫面。影片旁白是:“40多年前的華玲會談,同樣引起轟動。”這個部份的錄影只有黑白畫面,陳平當時只有21歲,瘦高身材和一副書生形象,完全無法與英殖民政府形容的“殺人魔頭”聯想起來。

1955年,東姑阿都拉曼領導的聯盟,在立法會議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

當時東姑阿都拉曼提出在吉打華玲(Baling)和談,馬來亞聯邦和談團由東姑阿都拉曼,陳禎祿與大衛馬沼領導;而馬共就由總書記陳平和拉昔邁丁(Rashid Maidin)負責。馬共拒絕使用“投降”字眼等的要求,華玲和談宣告破裂。

陳平在華玲談判破裂後,全身退隱森林。陳平在馬共中央委員會議決下,冒著多次被追捕射殺的性命危險,經過水路和陸路的逃亡,幾經艱苦後終到達中國,繼續馬共的鬥爭。

華玲和談一幕結束後,影片回到馬共成員在簽約的3個月後,在森林裡銷毀武器,引爆山林地雷的景。

一木一板建和平家園

決定留在泰南邊境的馬共成員,展開了艱苦的開闢森林,一木一板建設家園的歷程。馬共和泰軍不分彼此,攜手建設泰南勿洞和平村。至今,泰南山林區共有4個和平村,分別是邦郎和平村、勿洞和平村、也哈也和平村及蘇基林和平村。

影片特別讚揚泰國政府和軍方,不但供應建築房屋的材料,不少泰國軍人伸出援手,協助村民搬運木材,以人力一釘一鎚蓋建木板屋。當中也有女馬共成員扛起粗重的木條,為建設房屋出一份力。

此外,影片放映泰軍抱著馬共村民孩童的溫馨畫面,十分感人。

為理想絕不言悔

馬共成員從簽約、選擇返回大馬鄉土或選擇留在泰南,決定留下的就在泰南勿洞森林開闢山林,一磚一木建立和平村,就這樣走過20年風雨人生。

馬共成員結束武裝鬥爭,走出森林20年,在這20年裡嘗盡人生酸甜苦辣;當時追隨陳平的馬共成員超過1000人,簽約後共有400多人報名要返回馬來西亞,但是,在返馬過程中出現不少阻難,最後,只有339人成功返馬。

據瞭解,小部份返馬的前馬共成員,因種種因素面對生活難題,因而返回泰南定居。

馬共鬥爭承載了一代人的故事,有辛酸、也有樂歡,反映一代人的為了奔向理想,不惜捨棄一切,包括離開親人數十載,歷經生離死別之苦。

詢問不少前馬共成員,曾經後悔嗎?得到的答案是:“絕不言悔,曾經年輕過,我曾經為理想而奮鬥……”

我想,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

開芭種植自力更生

和平村建設起來,結束武裝鬥爭的前馬共人員,必須考慮下一步的過日子的經濟來源。

影片播放前馬共成員“開芭種植,經濟生產”環節。村民當時嘗試種植橡膠,影片可見到村民製作膠片一幕。

泰政府也提供各種農作物的種子和幼苗,讓前馬共成員可以耕種和收成。

《我方的歷史》
陳平推出回憶錄

1989年12月2日――馬來西亞政府、泰國政府及馬來亞共產黨,在泰國南部合艾簽署了《合艾和平協約》。

陳平在15年後,2003年出版第一本英文版回憶錄《我方的歷史》;約一年後,2004年出版中文譯本。

《我方的歷史》是陳平在森林裡領導反英反殖民戰爭12年的回憶。

陳平在1940年1月參加馬來亞共產黨,當時他還是個15歲的學生。

18歲那年,陳平已是共產黨組織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收集情報的英國地下部隊的重要聯繫人。

當時他還是一名十多歲的年輕人,已受委重任,領導馬來亞共產黨在霹靂州的活動。

日軍投降後,陳平受委中央委員,隨後又進入黨的決策單位政治局。當時他只有21歲。陳平在23歲正式出任馬來亞共產黨總秘書,成為馬來亞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

1948年6月,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時期,還有4個月才過24歲的陳平成為英帝國的首號通緝犯。

陳平自序

“回首過去的歲月,我總是小心翼翼,以免自己掉入美化過去的陷阱。我的生活畢竟也太少事物能讓我為陳平舊事撒謊。”――陳平,《我方的歷史》《我方的歷史》不與記載顯赫功業的當代名人自傳作任何形式的比較,也不在於炫耀甚麼令人驚嘆的才干或展示甚麼天賦能力。

《我方的歷史》是一份特殊且稀有的歷史文件,它記載一個與同志們並肩攜手向日本及英帝國宣戰的人。

童年
年幼感受種族隔離政策

“中午時分,我與朋友會跑到教堂對面,種植園主俱樂部(Planters´Club)旁的大草場玩。那是一個只開放給歐洲人的俱樂部。我們這群年輕朋友相當瞭解俱樂部的種族隔離政策。但我們知道,炎熱的正午時間,特別是週日,洋人是不樂意出來的。每週,我們都會花4小時在俱樂部周圍喧擾一番。我們知道,我們須在午後離開,因為那是歐洲人出來玩耍的時候了。”

陳平從小學開始,就對與中國相關的事物如中文、文化、風俗及歷史等產生興趣。陳平回憶說:“雖然我只是七八歲的小孩,我對中國發生的事感到著迷及震驚。我對日本人於1931年入侵滿洲,及1932年初進攻上海事件感到驚訝。

雖然當局禁止在華校討論這些事,然而這些課題還是時常在常識課中談到,中文課當然也不例外。我們的中文老師都是中國來的。唯英文老師由本地華人擔任。

談父親
從小聽父親談政治

父親出生於江都,福建省會福州往廈門市半途中的一個靠海村莊。

父親名字――王聲標,襁褓時期,母親已經逝世。陳平祖父除了承受喪妻之痛,也面對維持家人生計難題。

陳平講述,父親在年幼時候就南來新加坡,投靠同村的王氏鄉親。由於家境貧窮,父親是一個勤奮年輕人。父親開始了學徒生涯,下班後赶往黃昏班學打字和基礎英語。

提到父親的政治傾向,陳平說:“我父親對政治有中等的興趣,他有一兩本有關孫中山的書。他也有關於國民黨軍事事跡的書。”

在小時候,我喜歡陪他到我們店屋附近的露天咖啡檔。我坐著靜靜的聆聽,大人們所談論的中國局勢發展令我著迷。我父親看來相當能理解所發生的事。但談到蔣介石與毛澤東之間最高權威的鬥爭時,都避免表態。他認為這兩個都是重要人物。但我父親看來較關心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多過於達致這個目標所應採取的確定政治路線。

談母親
對母牽掛比父親深

家庭經濟最艱難時刻是從1930年至1933年。在經濟大蕭條衝擊下,陳平父母被迫向當時的印度人c h etti借貸,而父親因為經濟大蕭條而差點破產。

這個時期,陳平父親常出遠門做生意。母親在這個時候撐起整頭家。陳平在回憶錄中,對母親的著墨比父親多,從文字中可以感受到陳平對母親的牽掛和不捨,也對母親深感歉疚。

他述說:“由於父親長時間不在家裡,母親過去只是一個稱職的家庭主婦,在這個時候被迫學習經營腳車及零件的生意。雖然她是個文盲,但她很快的掌握了“阿婆算”――客家人所說的“老婦人的計算法”,指的是“心算”的意思。

儘管母親在危機時刻表現得很堅強,但她還是維持了華人的傳統。我父母的封建背景,使父親一直是一家之主,家也就以這樣的方式擴展下去。接下來幾年,更多弟妹們出世,把原本已算擁擠的屋子都要擠破了。

我還記得,當母親在樓下做生意時,我就要照顧剛出世的小弟弟。她一共生了11個孩子。

母親的偉大功勞就是,以她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功地挽救了我們的腳車店生意,使它可以維持一家的生計。我們的腳車店後來成了縣內最大的腳車店,我的父母就把它轉變成批發兼零售的生意。

談哥哥
善良哥哥被佔便宜

也許陳平和哥哥文榮年紀相差不多,而在陳平回憶錄中,也是唯一提到的兄弟。

文榮是王家長子,而陳平(文華)排行第二。

陳平父母親的傳統觀念,就是希望長子和二兒子完成學業後接管家裡的生意。所以,文榮被送到英華學校受英文教育,而陳平則接受華文教育。

陳平中學時期,母親就嘗試吸引他對腳車機件產生興趣。陳平說:“我想我可能是太懶了。但我實在對修理腳車,修補穿孔的輪胎及更換破舊的輪胎等沒有興趣。所以我們達成了一個協議,只要我願意協助處理生意上的簿記及會計,我就不需去碰腳車的骨架、輪子、輻條、鏈條、踏板及其他等。”

陳平指哥哥文榮對機械領域有強烈興趣,學習速度很快,並下定決心從事這個行業。文榮擁有熟練的技能,他可以將整副複雜的機器拆開,修複它的功能後,再完整裝配起來。最後,文榮繼承了整個生意。

不過,陳平形容:“問題是,我的哥哥是一個心地過於善良的人,他對提醒顧客有關他們的欠款及收帳都感到困難。在我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通緝犯後,一些顧客甚至佔他的便宜。常有一兩位顧客這樣嘲弄他:“你要錢,就叫你那位共產黨弟弟來收吧,我們會把錢交給他的。“我的哥哥常常需要使出全部的信心,才能開始收帳。”

談英殖民政府頒勛銜
不將勛章當生命重心

二戰結束後,重返馬來亞的殖民統治者應倫敦的指示,授予陳平兩枚獎章及一枚大英帝國功勛章(Order of theBritish Empire,OBE)。

這些所謂的殊榮是頒給日治時期在馬來亞為英女王服務的有功人士。

然而,這些誘惑畢竟無濟於事。為了撲滅陳平率領馬來亞共產黨燃起的革命火焰,英國發動了歷時12年的打擊共產黨運動,而且為了合法化它的行動,英國不以“戰爭”稱謂這場不折不扣的戰爭,而是稱之為“緊急狀態”。

英國曾表揚陳平為抗戰英雄,如今卻將他重新標簽為“恐怖份子首腦”,並重金懸賞緝捕他――無論死活。

超過半個世紀之後,陳平依然堅定如昔:“我無法將O B E勛章當作生命的重心。我那年代的人夢想著消除馬來亞的英殖民主義。對此,我感到自豪。”

年齡的秘密
23歲當馬共總書記

陳平提到他在1947年受委馬共總書記的時候,才驚訝發現自己當時實際年齡只有23歲;當時,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追查捲走黨產潛逃的前任馬共總書記萊特(真實身份是英國情報員)。當時得知萊特逃離了馬新,陳平必須取得護照,才能出國追查。申請護照必須要有報生紙,陳平通過合法的政府管道拿到了報生紙的副本,報生紙上註明“王文華(陳平),生於1924年10月,而非過往一直被誤會的出生日期1922年10月。

陳平也趁機說出:“在某一程度上,這報生紙至少也讓我瞭解到,為甚麼我年輕的外表,一直是我生活中的一個話題。”

“在求學時是如此,在黨內早期的活動時是如此,一直到日據時期與英國人交涉時也是如此。當我成為黨總書記時,許多同志都比我大十幾歲。因此,很難消除一些人對我這年紀成為總書記的保留態度。或許對於這個職位,我實在是太年輕了。”

知道自己的實際年齡後,陳平決定保守這個秘密。陳平說:“我覺得關於我的實際年齡,最好還是把它當成自己的秘密。

我把我的感受告訴黨內要好同志。畢竟,年齡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堅定的信仰,及我願意為它付出多少。”

陳平解釋了有關年齡的混淆。在華人傳統中,嬰孩出生滿月後即為一歲。陳平出生於年底10月,而在接下去的農曆新年,也就是3個月後,陳平添加了一歲。當時陳平雖然只有4個月大,但依照華人風俗,他已是兩歲大了。

【熱點新聞:合艾和平協議20週年】

光明日報/報導:葉敏、張慶祿、李翠媚‧2009.11.27
 

行蹤隱密‧免被打擾‧陳平住民宅保安全

(泰南.合艾)放下武裝鬥爭20年,85歲高齡的前馬共總書記陳平的行蹤高度保密,即使準備在泰南合艾舉行生平第一個最大型記者會,也因為人身安全而暫住郊區民宅。這也是陳平24歲出任馬共總書記以來,破天荒主動廣邀媒體召開記者會。

目前陳平大多數時間都是住在泰國首都曼谷,這次為了生平最大型記者會,特地從曼谷南下到合艾。根據知人士消息,陳平早在11月26日已抵達合艾,除了會出席今日(週五,11月27日)舉行的記者會,也會出席11月30日舉行的簽署合艾和平協議20週年紀念。

陳平是通過律師團的安排,廣邀多家馬來西亞中文媒體,包括週刊和電子媒體,出席在週五下午舉行的記者會。

首次開最大型記者會

不過,來自合艾內部消息指,合艾市內酒店都沒有陳平入住的記錄。之前,有傳陳平可能是暫住在附近軍營,以策人身安全。後來,可靠消息證實,他是住在郊外民宅。

至於為何陳平行蹤保持神秘,前馬共成員表示,這是因為陳平的名氣還是很大,很多民眾都想爭睹他的蘆山真面目。政治和民運人士如果知道他的去向,都會湧去見他。但是,目前陳平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不好,所以行蹤儘量保密,以免被打擾。

他指出,陳平人身安全問題也是考量之一,目前他身旁有一名貼身私人助理兼保鑣。

根據盤踞合艾多年的前馬共成員透露,自泰方政府接到通知,前馬共成員準備在合艾蠡園酒店舉行簽署合艾和平協議20週年紀念後,合艾軍警已特別加強保安,確保下週一(30日)舉行的紀念大會順利舉行。

大馬媒體湧入合艾

大批大馬媒體陸續趕在週四(26日)和週五上午,越過馬來半島最北端的黑木山關卡,入境泰國南部最尾端的城鎮合艾。

目前適逢學校假期和哈芝節,除了大批媒體,也有許多來自馬新的遊客湧入了吃喝玩樂之都──合艾,使到馬泰邊界的關卡出現長長的人龍。

週五,合艾的街道熱鬧非常,市中心酒店已爆滿,遊客如過江之鯽;在這濃郁歡樂氣氛下,誰又會料到陳平這位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已在高度機密下從曼谷南下到合艾。

雖然申請返回大馬定居不獲准,不過在10月慶祝85歲生日後,陳平再度高調要求大馬政府允許他告老還鄉,他甚至表明,即使百年歸老,也要親人把他的骨灰埋葬在馬來西亞霹靂州實兆遠的家鄉。

採訪手記
前馬共成員保密到家

還有3天,就是追隨陳平的前馬共成員在合艾蠡園酒店慶祝簽署合艾和平協議20週年紀念的日子。20年前,選擇留在泰南的前馬共成員,正緊密籌備和安排30日舉行的20週年紀念會。

前馬共總書記陳平一直以來都是神秘人物,定於週五下午接受大馬中文媒體的訪問,但主角已在提早一天抵達合艾,行蹤高度機密。

《光明日報》採訪員於週四上午抵達合艾,住進預定的訪問地點,位於市郊的JB酒店。《光明日報》記者趁著提早抵步,特地到合艾市區和前馬共成員交流。不過,他們一字不提陳平的行蹤。午餐後,《光明日報》探悉陳平已在同日抵達合艾,因此趕緊四處打聽他的住處。

採訪手記
前馬共成員保密到家

經過一番兜兜轉轉,兵分多路打探,最後才獲知他們(前馬共成員)已暗地裡知道,陳平已抵達合艾,但對他們前領導的行蹤做足保密功夫。

後來,在一名熱心前馬共成員的協助下,聯絡上接近陳平的身邊人。

《光明日報》在本週二(24日)起,刊載陳平和馬共走出森林20週年的系列報導,要求與陳平見面,以讓陳平在報章上簽名留念,對方答:“陳平真的太忙了,不可能。”;記者多番追問,對方仍然表示“很難。”

不過,幸好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在得到陳平一名親信的協助下,們終於得到陳平的簽名。

事後得悉,這名親信是陳平的一名外甥兼私人助理。

平時不會在公眾場合露面的陳平,可能在合艾任何一間酒店,不過,後來證實他是住在郊區民宅。

馬共事件已過了半個世紀,陳平幾十年來過著自我流放生涯,到了85歲高齡的陳平,性命安全仍然受威脅,依然不能像一般幸福老人那樣含飴弄孫,享受天倫樂,被迫生活在一座“圍牆”內,甚至一些時候須受到軍警保護。

數十年前的陳平,像謎一樣的人物;半個世紀後的陳平謎底,幾時才能揭開?

【專題:馬共解除武裝20週年】

光明日報/報導:葉敏、張慶祿、李翠媚‧2009.11.27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