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外交思维美国化的后果
郑永年:中国外交思维美国化的后果
【11月25日《参考消息》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18日文章】题:中国外交思维美国化的后果(作者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李定凯按语:郑永年先生是一位严肃的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的学者,他最近发表的《中国外交思维美国化的后果》一文认识深刻,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值得广大网友阅读。他站在中国之外,面对世界,观察中国的外交思维和行为,得到的认识和中国内部的主流意识是大相径庭的。这可能正应了中国的两句古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当局者迷,傍观者清”。郑先生分析的是中国的外交思维,在我看来,又岂止是外交思维美国化了呢?在中国资改派的政治思维、经济思维、文化思维、教育思维里,不是都美国化了吗?为了方便网友阅读,这里特地把郑文的要点摘录如下:
l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是向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开放,向西方开放、向西方学习、和西方接轨。
l 在外交领域,和美国交往的过程也是思维美国化的过程。
l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向美国看齐,中国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
l 就中国外交而言,最悲惨的结局可能就是失去了自己的行为逻辑而陷入美国的大国逻辑,采用与美国相仿的政策。
l 中国的国际行为被国际社会“社会化”了,说穿了就是美国化了。
l 中国和美国互相依赖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培育出两国关系中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这些可以说是既得利益。
l 所谓的合作和协调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跟着美国走。
l 中国国际行为美国化的趋势已经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l 在反恐问题上,中国把自己和美国放到了同一战壕。
l 中国的一些人也跟着美国的调子把朝鲜“妖魔化”了。在六方会谈这个框架内,中国又把朝鲜问题看成是美国的,依赖于美国,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l 由于建立不起自己的话语体系,一些说法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没有任何影响力。这对中国很不利。
l 中国要确立能够解释自己国际行为的话语,就必须脱离西方的话语体系。国际关系话语的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会是“死胡同”。
l 中国的外交必须表达中国文明,中国的国际话语也必须表达中国文明。
笔者曾经论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思维美国化的趋势。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是向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开放,向西方开放、向西方学习、和西方接轨。在这些过程中,中国人的思维不可避免地要受西方的影响。
在外交领域,和美国交往的过程也是思维美国化的过程。到今天,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已经崛起为大国。他们也希望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能够像大国那样行为。那么,中国应当跟随哪个大国呢?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无疑只有美国。实际上,成为美国那样的大国仍然是很多中国人的“强国梦”。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向美国看齐,中国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
中国“外交美国化”成为趋势
中国是否可以成为美国那样的国家甚至超越美国,另当别论。但就中国外交而言,最悲惨的结局可能就是失去了自己的行为逻辑而陷入美国的大国逻辑,采用与美国相仿的政策。这不是危言耸听。有美国学者著书立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国家”,就是说,随着中国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和大国打交道,中国的国际行为被国际社会“社会化”了,说穿了就是美国化了。
中国国际行为的美国化这一趋势似乎不可阻挡,因为有很多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在推动这个进程。
首先是中国和美国互相依赖型经济的发展,已经培育出两国关系中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这些可以说是既得利益。随着它们之间互动的强化,它们的行为就会有很大的趋同性。而这些既得利益在各自的体系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其次,因为客观的需要,中国无论学界还是政策界对美国研究投入最多,最大量的资源和最优秀的人才都在研究美国。
再次,中美两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G2(两国集团)。G2要求两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合作和协调。应当说,这个G2是不对称的,因为美国要比中国强大得多。所谓的合作和协调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跟着美国走。
“外交美国化”损害中国利益
中美两国互相依赖和互相了解的过程,必然使中国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化。中国国际行为的美国化也不是没有积极的方面。中国理解美国如何思想和如何行为,这有利于两国关系的顺利与和平发展。然而,中国毕竟不是美国,不可能成为美国。如果那样,既会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也不利于世界。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不可以像美国那样行为,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中国文明和美国文明产生的不一样的心理素质,中国缺少美国那样的实践能力,中国的地缘政治与战略和美国差异巨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要求中国确立能够反映自身本质的国际行为和规范。
中国国际行为美国化的趋势已经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在反恐问题上,在中国很长的历史上,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但这些年来,中美关系被视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这样认知也并没有错。因为美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很多问题要和美国合作才能得到控制和解决,包括台湾问题、朝鲜问题等等,中国因此追求和美国结成“战略伙伴”的关系。但在不同的政策领域应当有所区分,“战略伙伴”关系不能在所有领域一刀切。
在反恐问题上,中国把自己和美国放到了同一战壕,这样做表面上看中国好像变得更有力量了,因为在这个架构内,美国承认一些疆独组织为恐怖组织。其实不然,中国的这个看法正在改变整个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中国和美国有什么区别?随着事实上的G2的形成,如果中国不能在反恐问题上和美国区别开来,中国在这方面会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更令人担心的是,美国并没有全力支持中国的反恐)。很显然,中国没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场反恐战争。
在朝鲜问题上也是如此。应当认识到中国和朝鲜的关系不同于美国和朝鲜的关系。为了和美国合作,中国致力于六方会谈。这是中国的贡献。但可惜的是,中国似乎也把自己放在六方会谈的框架内来处理和朝鲜的关系。从中国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来看,中国的朝鲜话语和美国的朝鲜话语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就是说,中国的一些人也跟着美国的调子把朝鲜“妖魔化”了。在六方会谈这个框架内,中国又把朝鲜问题看成是美国的,依赖于美国,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中国和朝鲜的双边关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实际上,中国和朝鲜的关系之所以还能够维持到今天,就是因为中国高层还没有放弃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外交”方式。前不久,温家宝总理访问朝鲜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每当六方会谈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中国还是要回到传统的和朝鲜的关系上来。如果中国把和朝鲜的关系捆绑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上或者朝鲜和美国的关系上,那么朝鲜问题很难有解决的方式,最终受害的也会是中国,而非美国。
中国外交需表达中国文明
即使在和美国互动不太多的领域,例如在缅甸问题上,在与非洲、拉丁美洲关系等方面也有类似的趋势。在这些地方,中国的国际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仍表现出中国特有的传统。中国不想走西方走过的老路,遇到问题动不动就进行经济制裁甚至军事行动。中国在和这些地方进行资源外交的过程中,努力和这些地方发展出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关系,在用这些关系来影响一些国家。西方则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中国在这些地方的行为,如“新殖民主义”,“和西方竞争外交空间”,“搞全球外交”等等。尽管中国没有像西方那样做,但因为中国陷入了西方的话语体系,没有能够给这些国家的人和国际社会一个合理的说法。由于建立不起自己的话语体系,一些说法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没有任何影响力。这对中国很不利。最近西方开始利用“新殖民主义”的话语动员其支持力量,这势必损害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中国要确立能够解释自己国际行为的话语,就必须脱离西方的话语体系。国际关系话语的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会是“死胡同”。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需要学习西方的经验。但学习西方并不是要把中国变成另外一个西方国家。无论对中国自身还是对国际社会来说,中国崛起的意义在于成为一个和西方同样强大但具有不同行为方式的国家。否则,中国也必然遭遇和西方一样的命运。因此,中国在学习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吸取西方失败的教训。中国是文明国家,外交具有文明的底蕴。中国的外交必须表达中国文明,中国的国际话语也必须表达中国文明。文明是中国崛起的软力量基础,也是中国对国际关系作出贡献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