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河北:像唱“红歌”那样唱“戏”,会怎样?

火烧 2011-06-20 00:00:00 文艺新生 1042
文章探讨河北戏剧如何借鉴红歌热潮,推动地方戏曲振兴,强调红歌对文化传承与市场活力的带动作用,提出结合红歌元素促进戏剧发展的新思路。

  河北:像唱“红歌”那样唱“戏”,会怎样? 

 

    我说过,我们河北是戏剧大省,主要的剧种,我觉得起码有京、评、梆(河北梆子),其他还有一些地方小剧种,如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清苑哈哈腔、井陉拉花、黄骅渔鼓、唐剧,还有乐亭的、定州的,其他什么地方的,什么什么戏,等等。曾经流行和正在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不包括国粹“京剧”,其中河北土生土长、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小剧种就有26个。我认为,这都是我们河北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有的需要发展壮大,广泛唱响;有的则需挖掘继承,抢救保护。

    冀东一带唱评剧,全省、全国唱京剧,整个华北唱河北梆子,地方小戏服务、娱乐一方百姓,这应该在早些时候是一个正常的局面。但在最近,这种局面好像一扫而尽,唱戏的、听戏的、管戏的、写戏的,好像都在泄劲,没有应有的积极性。导致河北戏剧形势死气沉沉,河北戏剧市场萧条冷落。

    我看到,当前“红歌”形势正在刮起一股红色旋风,从巴蜀大地唱到首都北京,自赣江两岸席卷祖国大江南北。此刻又适逢建党90周年,唱“红歌”为人们燃烧理想、释放激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人们把内心那种阳光的、高尚的、健康的、主流的东西表达出来。一个民族需要凝聚力,一个国家需要蓬勃向上的精神,一个社会需要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唱“红歌”正好体现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共同的追求。唱响红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打造软实力、凝聚民族力量,抒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特殊的意义。

    “红歌”,主要指红色经典革命歌曲,如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此外,还包括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这些正是当下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也是对老一辈无产主义革命战士的热爱。红歌弘扬了民族精神,是根据群众特点采取的一种成功的形式。  

    唱“红歌”,立足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地位、职业,大家都对红歌有一份深深的挚爱,有一种令人感动的红歌情结。那么,是“红歌”迎合了观众的口味,还是“红歌”有吸引力。“红歌”为什么能这样“红”?是什么力量吸引着亿万民众,让他们在红色的激情中感动不已?

    有专家指出,关键是红歌唱出了人们的需求,唱出了人们的呼唤,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是人们对我党丰功伟绩的歌唱,是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歌唱。红歌唱“红”了思想,也唱“红”了人。

    红歌适合群众的口味。随着人们文化口味的变化,近年各种各样的电视选秀活动尽管充斥于电视,人们的耳膜都被那些当下流行或者是一些低级下流的东西所振破。但还是难以阻挡人们对红歌的热爱。人吃久了高粱还想吃白面,吃久了白面就想吃大肉,可是当下人们吃久了大肉,又想吃素的。这就是口味的变化。好久听不到这些老歌了,也看不到老歌,现在大唱红歌正逢其时,迎合了人们的口味,也很适合群众的口味。红歌能不红吗?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红色资源成为一种特色文化。它的特色就是歌颂党,歌颂新中国,歌颂社会主义。正是这一曲曲红歌唱响了中国,唱响了革命。“井冈山上太阳红,太阳就是毛泽东,万水千山都照亮,照得人心暖烘烘……”;“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这一首首经典的红色歌曲,一段段激昂的红色旋律,在巍巍井冈间回荡。这难道不是群众所愿意看到的,愿意听到的一种红歌文化吗?更是群众对主流价值文化的一种需求和渴望。

    红歌反应了群众对历史的怀念,也对老革命的怀念。这些歌曲都依据红色经典故事而来,反映了革命活动的内涵,在全国有代表性的革命根据地设立湘鄂赣、晋冀鲁豫、陕甘宁、云贵川等大区,红歌唱法能进行创新,经典带动流行真情打动人心。所以,“红歌”就能这样“红”!

    由此我想,我们河北的戏剧能不能借鉴这个做法,从基础做起,广泛发动,先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起来,然后逐步星火燎原,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我们河北戏剧事业萧条冷落、死气沉沉的局面呢?

    河北,像唱“红歌”那样唱“戏”,就是说,将唱戏赋予政治要求,会是怎样呢?  

    领导要重视。我在这个事上强调领导重视,绝不是大话、官话、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请求各级领导真正地引起重视。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其实没有什么难事,也没有办不到的事。只要领导认真抓,就能出成果。你没见,奥运、世博,抢险、救灾,等等,无论多大的事,只要领导认真抓,抓什么有什么,只要抓,就能出效果,就能搞上去。河北的“戏”要唱上去,省、市、县主要领导应亲自听、亲自看、亲自指导、亲自过问;各级主管领导要实实在在地策划、拍板、组织、协调、落实,动脑筋、拿主意、出思路。领导的示范、引导、推动、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力量。

宣传、文化部门的要加大工作力度。具体参与戏剧的领导,切实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扫清前进中的一切障碍,支持戏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各级剧协要充分发挥作用,要组织唱、带头唱,并且调动广大戏曲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出主意,想办法,为河北的戏剧事业贡献各自的力量。

政策要支持。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为了改观目前我省戏剧形势的被动局面,是不是应该出台一个政策性的文件和系列措施,确定一个起点,在规定的时限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明确哪一级院团、不同职级戏曲人员等的要求,对不同成果、不同贡献予以一定的鼓励。这样,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把戏曲推向市场也不要紧,至少在多长时间内,从政策上确定优惠条件,使戏曲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激励河北戏剧焕发活力,不断成长、壮大、发展,独领风骚,局面大开,成为我们河北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形成产业,形成势力,形成气候。

资金有保证。现在的市场很残酷。在解决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拿出切实的措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视不同情况,出一点“血”,做一点扶持。万事开头难。没有资金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泛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可以做一个约定,在多长时间内,补贴也好,借贷也好,无偿支持也好,回报率是多少,双方主体的责任、义务、约束,达成一致,约定到位,力促实施。从每个组织到具体人员,节约资金使用,把钱花在刀刃上,把戏曲市场启动起来。然后可以陆续回抽、回还,也可以适当上交。既打开了戏剧局面,又鼓励了戏剧人员,政府还不一定赔钱。

院团做骨干。要拍大戏、唱大戏、发展戏剧,各级院团的引领、示范、带头、推动作用绝对不能低估。戏,不仅演给领导看,演给干部看,更重要的是演给老百姓看。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赵德平”:

“治团治本,育人育心”这就是赵德平治团的秘诀。赵德平从大厂县评剧团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为主”的办团宗旨,坚持为农民服务,把文艺的“二为”方向具体化,二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沿阵地。心里装着农民观众,这就是他剧团改革措施的出发点。他不为评奖而写戏,而是为农民写戏、排戏、演戏;他提倡“队伍精干”是为了便于下乡演出;他聘用的演员大多是多面手,是为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审美要求;他研制了流动剧场,是为了方便观众,为广大农民观众提供一个较好的看戏环境。这无一不是为观众、为农民着想的。大厂县评剧团时时事事想着观众,广大观众年年月月惦记着大厂评剧团。通过二十年的努力,营造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数以几十万的广大观众群。他们喜欢大厂评剧团的演出,喜欢赵德平的戏,他们乐意掏钱买票去看大厂评剧团的演出。大厂县评剧团确实没有戏剧危机。

赵德平治团非常严格。除了规章制度建设外,特别注重人的建设。治团从育人入手,育人是在育心上下功夫,从思想管理、内心管理方面下功夫。以爱心育人心,以感情投入凝聚人心。赵德平对剧团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二十几年来始终与演员在一起,外出演出,装车卸车,装台卸台,他都与演员一起干。随随团演出从不和补贴,出差办事从不拿补助,不但如此,有时还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他获得了特别贡献奖,把奖金全部放在了团里。

他爱团如家,对演员亲如兄弟,演员的一切都装在他的心里。演员与他无话不说,愿意听他的批评帮助,赵德平的感情投入,得到了演员的信任和爱戴。全团演员都有自觉地承担着责任。在大厂评剧团,工资发放不是论资排辈,而是评出来的,他们只要到了应该发工资的时候,全团的人就坐在一起,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评委。把自己一个月来都创作了什么节目,节目的质量如何,不用自己说,演给全团的人看,都是专家理手,节目的好坏,大家自然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如此一来,工资的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了,业务水平的高低,才是演员最关心的事情。因此,自觉排戏,不断钻研业务,在这个团里尉然成风。在大厂评剧团里,给人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

关心演职员。在这里,我所说的演职员,是参与戏剧工作的人员,包括演戏的、写戏的、导演、管戏的等等台上台下所有人员,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一线的戏剧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的工资、奖励、待遇,新、旧作品效果,要与每个人的贡献大小挂钩,职级、职称高低,职务大小,资历深浅都要与本人的收入联系起来,展开竞争,重奖优秀,激励后进;同时,要通过开展有效的活动,比、学、赶、帮、超,弘扬正气,克服歪风,营造和谐。对于戏曲工作者个人、家庭、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要发挥组织的作用,给予一定的帮助,让他们体会到组织的温暖,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为繁荣河北戏剧事业出谋划策、献计出力。我们不能干“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事,就是说,各级戏剧管理机构和领导,应做好戏曲工作者的后勤工作,当好他们坚强的后盾。一切“搭桥铺路”的事情做好了,才有大家施展才能的舞台。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品的出奇创新,市场的扩大、占有不断有新的进展,这是根本。

宣传要跟上。我在这里要说的宣传要跟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动媒体,加大对戏曲本身的宣传力度,普及戏曲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戏曲、认识戏曲、接受戏曲、喜欢戏曲,让戏曲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平面媒体,立体媒体,网络、广播、电视,各显其能,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载体,为唱戏搭建一个舞台。当然,唱戏要在剧场里唱,在厂矿里唱,在社区里唱,还要到农村唱,到田间地头唱,这要实际的舞台、场地。我更强调的就是,我们的省、市、县各级电视台,能不能腾出一定的空间、时间集中力量来办戏,组织戏迷竞赛、票友登台、名角亮相、大腕助演、明星捧场、专家点评,让群众过戏瘾,邀名家做示范,请领导发讲演,多形式、多方式的办戏。做一个多长时间的规划,确定一定时期的目标,提出一个什么口号,明确一个发展方向,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谁来管,怎么管,管到位。都应做一定的工作。

还有,做到一定深度之后,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发动企业,做广告,拉方阵,扩影响,一事多赢,岂不乐哉!

全民总动员。就是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发动全民,共同参与,不拘形式,不限年龄,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咿呀孩童,能唱你就来,打擂、竞技、娱乐,有兴趣,有勇气,都行。上电视、登报纸、进广播,先是鼓励,有序引导,逐步理顺,扩大影响,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唱起来,大戏小戏,京、评、梆以及地方小戏,都能上台一展风采。借机发掘、保护、弘扬、丰富地方文化,抢救地方戏曲资源。

发挥了解偏远、闭塞、频临绝迹的戏曲文化的老人们的优势,为繁荣和河北戏剧事业作多方面的努力。

从娃娃抓起。繁荣河北的“戏”,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后继有人。学校要有普及戏剧知识的内容,有人教,有人学,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教育他们爱戏、懂戏、学戏、唱戏。说书唱戏劝人方。实际上,每段戏曲里面,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寓教于乐,明理做人,对于教育也是一项有效的方式方法

除此之外,是不是考虑在有条件的地方,尝试性的办一点戏校,培养戏曲人才。设置多学科,说、唱、演、编、导,各个行当,多面研究。有特长、有爱好、热心肠的领导、艺人、专家、学者,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尽一臂之力;企业、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增强民族责任感、紧迫感,力所能及的为我们河北的戏剧事业予以一定的支持,你们做的,是功德无量的好事,是利在当代、名垂千秋的好事。

我们将记住你们,我们的后代将记住你们!

还是那句话,我在这里呼吁河北戏剧,其实是真的不懂。只是愿意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关心河北戏剧的人们的共鸣。不足之处,愿大家纠正,并展开探讨、研究。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