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
作者:罗一宁
1、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这就造成一个悖论:正确的认识即真理究竟是先于实践产生,还是实践的产物?如果先于实践产生,那么,真理就是主观的或先验的,或者说,真理的发现并不依赖于实践。如果这个正确的认识是实践的产物,就不应再放到实践中检验,而应指导实践。如果真理必须置于实践中检验,就必然导致第二个辩证论断:
2、既否定实践,又否定真理
逻辑而言,实践检验“真理”其目的当然是得到真理。如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待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就必然陷入重复的循环实践,即真理——实践检验——真理——再检验……的无限循环。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真理,那么这个命题的真理性将处于永无休止的被检验之中。这样,无论是实践,还是真理都将失去意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基于这样一种客观现实,即第三个辩证论断:
3、真理性命题的内在矛盾性或否定性
由于此命题并未强调真理来源于实践,这必然造成:一方面,任何认识都可以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凡是可以放到实践中检验的认识就是正确的,就是真理;另一方面,只要是正确的认识就必须经由实践检验,以检验其是否正确。其悖论表现在:作为正确的认识,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可能是甚至根本就是不正确的。这种对待真理的态度如用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辩证地揭示这个真理性命题既是正确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又可能是甚至根本就是不正确的(在发展了的历史条件下)。这正是真理的质的规定性。
这个辩证性命题就是在更高的认识高度上重新提出真理的标准问题。
实践只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而不能检验真理本身,因为真理是实践的产物;当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我们就否定了真理来源于实践的科学的实践标准。
另外,如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实践的标准又是什么?(见《列宁选集》·2·349,有关实用主义……)
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实践与科学的关系。实践从来就不是盲目的,而是又目的、有计划和步骤的,实践与科学的关系正如列奥纳多·达·芬奇所说:“醉心于实践而脱离科学的人,就好像没有舵、没有罗盘的船上的领航人一样;他永远也不知道船向何处航行……科学是船长,实践是水手”。(哲学史·欧洲哲学史部分·上·141·三联书店出版·1972年版)
科学,不是用来解释我们已知的东西,而“正是要研究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马恩选》·3·541)“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马恩选》·3·457)
罗一宁 博客(新浪博客17528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