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视野

抗日风云(三) 第九章 (12)审判纳粹战犯

火烧 2010-07-19 00:00:00 历史视野 1025
抗日风云三第九章讲述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过程,揭露纳粹罪行,回顾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及审判细节,涉及二战历史与法律正义。

           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九章  攻克柏林 希特勒自杀 (12)

                     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

    二战临近结束时,设立国际军事法庭的建议曾在盟国内部引起激烈的争论。苏联人认为,所有穿过纳粹制服的德国人都应该枪毙,至少应该让他们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至于党卫军,也许活埋是个更好的方式。甚至连法治传统悠久的英国也建议把第三帝国的主要战犯不经审判就处死。英国政府认为,这些人在策划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给自己签发了有罪的判决书并送达了死刑执行令。
    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罗伯特.杰克逊坚持必须举行一次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他尖锐地指出:“如果你们认为战胜者未经审判可以任意处死一个人的话,那么,法庭和审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人们将对法律丧失信仰和尊重,因为法庭建立的目的原本就是要让人服罪。”这位雄辩的法官最终胜利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在1945年11月诞生了。
    接下来的法庭选址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后,选定了纽伦堡。
    首先,它是德国纳粹党人的精神大本营,是德国纳粹运动的发源地。对德国法律来说,纽伦堡更是记载着一段特殊的泣血历史。1935年,正是在纽伦堡,希特勒宣布了他臭名昭著的《种族法》。这部法律剥夺了德国犹太人的公民权,犹太人被成批杀戮的大门就此敞开。纽伦堡还是希特勒国家社会党(“纳粹”即“国家社会党”德语缩写音译)走向兴盛的地方,从1933年到1938年,国家社会党在这里多次举行大规模阅兵和游行,最多的时候纠集了5万人参加。
    在纳粹党的老巢清算纳粹暴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况且,在满目疮痍的战后,纽伦堡还幸存了一个法院,就坐落在城市的边缘,是德国仅存的法律设施之一。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庭的时间距离欧洲二战结束时间只有短短的六个月。1945年11月20日上午,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庭了。
    纽伦堡审判开始之前,希特勒和另外几个高级纳粹头目自杀的自杀、失踪的失踪,到军事法庭开庭这天,被同盟国认定的23名战犯中,只剩下21人接受审判(其中一个患重病,不能到庭,最后只有20人坐上了被告席)。
    整个审判持续了218天,传唤了240名目击证人,宣读了30万条证词和2630个文件。
    法庭专门为被告配备了辩护律师,共有22位,系被告本人从盟国提出的一张可靠的德国律师名单中挑选出来的。
    1946年9月30日,审判进入最高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读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
    21名被告中的18名被判有罪(11人被判死刑,7人投狱服刑),另外3人被宣布无罪,予以释放。以下各组织被宣判为犯罪组织:纳粹党领袖集团、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和保安勤务处、党卫队。德国内阁、参谋总部及国防部最高统帅部、冲锋队被宣告无罪。
    这只是第一轮审判,针对的是第三帝国罪大恶极的核心人物。此后举行的12轮审判广义上也可以纳入纽伦堡审判的范畴。它们全部由美国文职法官主持,起诉的主要是为第三帝国提供战争资源的人,如工业家、军事人员、集中营看守和一些不太著名的战犯。在后续的法庭审判中,超过5000人被控有罪,800余人被判死刑,不过只有469名战犯被执行了死刑。


                   纳粹十大魁首的下场

    一、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这位纳粹独裁者在苏联红军接近他的藏身地暗堡时,于1945年4月30日开枪自杀。在此之前,他给了他的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毒药。希特勒的尸体被用200升汽油焚烧。他被烧焦了的部分头颅据说被送到了莫斯科。

    二、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                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左一)
    希特勒1923年发动慕尼黑啤酒馆暴动的老搭档。他始终跟随希特勒,成为他的忠实鹰犬。1929年,希姆莱任纳粹党卫队首领;1935年任“盖世太保”头目;1936年任德国警察总监;1943年出任内政部长。希姆莱控制着纳粹帝国的所有领域,还负责监管所有的集中营。1945年5月,第三帝国崩溃后,希姆莱企图逃跑未遂,被英军抓获,后服氰化钾自杀。
    到了21世纪初,英国国家档案馆发现的一些秘密文件显示。希姆莱有可能是被英国特工处决的。
    据了解,丘吉尔在1944年8月时,曾亲自销毁一封希姆莱发出的绝密电报。这份电报很可能是希姆莱想在战争后期背叛希特勒、与伦敦谈判的新线索。

    三、马丁.博尔曼(1900-1945):
    纳粹党办公厅主任以及希特勒的秘书,纳粹政权的幕后实权派。在战争的最后几天里,博尔曼消失得无影无踪。1973年,博尔曼被宣布死亡。由于他的尸体始终未能找到,于是衍生了许许多多关于他逃亡南美的传说。

    四、鲁道夫.赫斯(1894-1987):
    从1925年开始担任希特勒的私人秘书,1933年擢升为“元首的副手”。赫斯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1987年8月17日,赫斯在柏林的施潘道战犯监狱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五、赫尔曼.戈林(1893-1946):
    1922年加入纳粹党。二战中担任空军司令和“帝国元帅”。1945年,戈林在逃跑途中被美军抓获。1946年,戈林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执行前,他服氰化钾自杀。

    六、阿道夫.卡尔.艾希曼(1906-1962):
    党卫军一级突击队大队长,中校军衔,帝国保安总局“犹太人事务部”主任。大屠杀的主要组织者。战后逃亡南美,1960年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擒获,并带回以色列受审。1962年被判处死刑。

    七、卡尔.邓尼茨(1891-1980):
    海军元帅,令人胆寒的德国潜艇队指挥官。希特勒在最后时刻以遗嘱的方式任命邓尼茨作为他的接班人担任帝国总统。在纽伦堡审判中,邓尼茨被判处10年徒刑。1980年邓尼茨在汉堡逝世。

    八、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
    作为“帝国启蒙及宣传部长”和“全面投入战争的全权代表”,戈培尔属于希特勒最亲密的圈子内部成员。1945年4月底,戈培尔和妻子玛格达在柏林元首暗堡里服氰化钾自杀,此前他们将自己的6个孩子全部毒死。

    九、威廉.凯特尔(1882-1946):
    1938年,凯特尔出任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长官,他也是希特勒最亲密的军事顾问。1945年5月8日,凯特尔在柏林卡尔期霍斯特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一年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十、约阿铖姆.里宾特洛甫(1893-1946):
    1933年起先后担任纳粹负责外事的专员,驻伦敦大使。1938年,希特勒任命他为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二战,假如没有中国……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1942年1月6日,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说:“千百万中国人民在漫长的4年半里顶住了轰炸和饥荒,在日本武装和装备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
    早在1940年,希特勒横扫欧洲时,日本也制定了“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与德、意结成同盟,积极准备“南进”。
    而中国军队从1939年开始发起的冬季攻势,给日本以惨重的杀伤,使日军非但未能为“南进”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国战场增派了两个师团。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因此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正因如此,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日本投降时在华兵力约128万人,仅这一数字,就超过太平洋、东南亚各战场上日军的总和。
    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日军此举既可以切断美英援华战略物资与孤立中国,又可以占领美英在缅甸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西进与德军会师中东。
    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东南亚盟军部队节节败退。正值抗战最艰难阶段的中国仍动员10万精兵入缅作战。
    中国派出的远征军是当时中国最为精锐的队伍,包括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3月20日,刚刚入缅的远征军一个师就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与日军交火,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以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4倍于自己的日军血战,顶住了日军12天猛攻,歼敌近5000人。之后不久,他们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余名被围英军。捷报轰动英伦三岛,英国政府为此特意给中国远征军师长孙立人将军颁发勋章。
    在热带丛林中,10万远征军以6万人的牺牲书写了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苏联一直是日本的头号敌人。1934年3月,日本天皇批准了这样的计划:以中国东北为前进基地,攻占苏联整个远东地区,使其成为日本争夺欧亚,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
    日本关东军驻屯东北边境,本是为了对付苏联。但由于各路抗日武装的奋勇抵抗,使关东军忙于讨伐,对苏作战的准备一直未能就绪。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西线吃紧,东部防务减弱,对于日本“北进”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由于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连一向主张对苏开战的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也哀叹:“我们日本人因为对中国事变没有办法,忘记了自己的(侵苏)理想。”
    正因为如此,苏军得以从远东抽调50余万兵力抵抗德军,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抗战时期曾任苏联驻华最高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回忆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


                    有关斯大林格勒之战

    1942年年底,进入巷战的斯大林格勒已经没有战线可言,每一栋楼房,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地下室都是战场。整个市区几乎不剩一座完整的建筑。
    一名德军军官在日记里写道:“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
    1943年2月22日,最后一股负隅顽抗的德军投降。这一役,德军损失了苏德战场总兵力的四分之三,自爆发苏德战争以来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的德国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德国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说:“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背梁骨已被打断。”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为阻止德军从一座普通的居民楼突击到伏尔加河边的广场区,24名苏军战士在中士巴甫洛夫的率领下,在这栋当时市中心唯一完整的4层楼房里坚守了58天,没让德军从这里前进一步。
    战后,此楼被命名为“巴甫洛夫楼”,巴甫洛夫楼的光荣历史在伏尔加格勒妇孺皆知,它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楼房前面一堵残断的红墙上写着一行字:“我们要保卫亲爱的斯大林格勒。”
    据斯大林格勒战时委员会委员邱亚诺夫回忆,一名从伏尔加河右岸转移过来的伤员向战士们讨烟抽,一名战士问他:“对岸城里的情况怎样了?”伤员回答:“很糟糕”,他指着河对岸说:“看见了吗?整个城市都在燃烧:楼房,工厂,土地,街道……”战士问:“那我们的人呢?”伤员回答说:“他们都还在战斗!”
    浴血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围绕市区100多米高的马马耶夫山岗进行的争夺战最为残酷,持续了140个昼夜。马马耶夫山岗是市区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视整座城市和伏尔加河,控制住这座山岗就能控制住很大一片范围,包括伏尔加河运输线。当时陷于战火的整座山岗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场:苏德两军不少于30万人丧生。战斗过后,山岗上的覆雪一色殷红。第二年春天,整座山岗寸草不生。
    如今,马马耶夫山岗已成为伏尔加格勒的象征。山岗顶端一座50多米高的“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塑显得顶天立地:年轻的母亲手持利剑,振臂高呼,指引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奋勇杀敌。
    诗人西蒙诺夫曾这样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今天我们又坚持住了。虽然还未取胜,但士兵的荣耀每日每夜都在这里诞生。”
    马马耶夫山岗下,一块纪念碑上写着:“人们会铭记住生命长明火的捍卫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