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自根命脉壮 恒创恒新生葳蕤-----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自本自根命脉壮 恒创恒新生葳蕤
-----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她总是和现实问题想联系。在现阶段,要葆有马克思主义蓬勃生命力之长盛不衰,就要力排来自于现实生活左的或右的干扰,廓清各种理论迷思,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中做到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为此,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和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在 2010年5月29日 举办了陕西省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古城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共有五十多位学者与会并作了学术交流:他们分别来自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政治学院、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和宝鸡文理学院等十余所科研机构和高校。
此次研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得到落实,应对金融危和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议题是由 周树智 教授在2009年10月上述两个学会在西安文理学院召开的喜迎新中国六十年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讨会上提出来的。时间过去了不到一年,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折射出来的发展问题可以明了,选择这一话题具有理论预测上的先见之明。因为联系现实问题就不难发现,深究悉讨这一话题,既具有拨乱反正,回归原典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击浊扬清,匡正现实的实践意义。
研讨会是在上午的8:30正式开始的,分上下午两个半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副院长 丁社教 教授代表承办方对与会者积极参与研讨会表示感谢,并希望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会发言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思想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原生态“秘密地”定位问题、研究方法问题和《手稿》对当下社会生活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与会学者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界定。认为《手稿》是对《费尔巴哈提纲》第一个天才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本的直接发挥,因而是阐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较早和最完整的文本。鉴于目前的理论上的混乱局面,当务之急就是必须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回归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原生“秘密地”,重振《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地”和“秘密地”的权威。
大会实际第一个发言的是西北大学 周树智 教授。 周树智 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 周树智 教授指出,现在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往往存在“继承不到位”和“发扬不出新”的毛病。他把这种情况概括为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精英化。即是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有之义的马克思主义,现在几乎成了领导集团若干个领袖人物的“政治话语”,由于在大众化和理论的现实化上努力不够,这样就导致了上下两张皮的现象,使得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给予她赋予生命力的现实土壤,接不上地气,这样也就难以创新;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扭曲化。由于国内新儒家的影响以及来自于国内外左或右的干扰,现在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并不经典,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有许多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上的东西,其中最大的“附加”是右的自由化思潮和左的斯大林主义对她的扭曲和误会。这已经给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造成了伤害。因此, 周树智 教授强烈呼吁回到马克思本身,回到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回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秘密所在地,而这就只能是《手稿》。来自于长安大学的 戴生岐 教授直接就《手稿》的内容发表了看法。他发言的题目是:从异化劳动到实践-----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孕育和生成。他认为,实践观是贯穿于《手稿》中的根本线索,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而实践活动的存在论基础,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界,这个自然界既是人生存的基础,又是人作用的对象,但这个自然界并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远离人的实践改造活动的一成不变的抽象的自然界,而是“人化的自然”界,“人化”的基础就是人的实践,它使得人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阐扬。 戴生岐 教授最后指出,马克思所阐明的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对象性活动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和回归的过程,今天,“富士康十二连跳”的悲惨案例说明了,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作为对“对象性活动”的否定,在现阶段的中国也还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揭露异化劳动对广大劳工阶层的伤害,秉持孙中山和毛泽东的“节制资本”的价值原则,对现阶段民营资本肆无忌惮剥削劳工阶层的“恶的因素”进行限制,尽量缩短由于异化劳动所造成的“卡夫丁峡谷”的痛苦历程,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原来安排第一个发言的原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老会长 王玉樑 先生姗姗来迟,但 王 先生宝刀不老,甫一坐定,就开始了自己的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手稿》与价值哲学。 王 先生认为,正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阐述,才使得人类结束了近现代以来在价值哲学问题上的百年迷思,把价值哲学问题的考量建构在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因为在此之前,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根本不知道感性的实践的基础为何物,因而坚持了一种客观价值论的形而上学的立场;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却坚持了一种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主观价值论的立场,这都使得价值哲学的探讨偏离了科学的轨道。不是别人,正是马克思本人,坚持了实践价值论的哲学立场,这就使人类对价值哲学的探索步上了正确的方向。比如,我们党目前所坚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重价值效用,都是以实践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同时, 王 先生还认为马克思在《手稿》所阐述的价值主体天然蕴含的的客体性属性的理论观点对纠拨当前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有所启迪。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主体是单个的个人和个人的整全即人类,但是,我们的执政者以往在理解人的时候,却犯有片面性的错误,即忘记了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包括最接近人类的动植物等客体在内的,比如,自然界就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所以,只有把动植物的主体诉求包括在人的主体诉求和欲望之内,才有望形成人类主体的合理需要,满足这样的需要所造成的发展,才是顾及生态文明的天人合一的合理的和科学的发展。
其次,与会专家就《手稿》中的具体理论细节进行了条分缕析。西北大学的赵润琦副教授对《手稿》中劳动与实践概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认为这两个概念既有一致之处,但也有不一致之处,以往的研究较多地注意了二者的一致之处,对于二者不一致之处的研究不够,这样就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损失:从理论讲,他认为劳动概念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指现实的国民经济学背景下的劳动,如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也可以从理想状态下考量,这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指出这一点在实践中也很重要,因为正是自由自觉的对象性活动,成了我们观照现实和匡正现实的理论武器,有了这个武器,就不会对现实的一切都做辩护的考虑,就有了激浊扬清的理想的力量。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刘世文研究员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础文献。他认为马克思通过钻研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西欧史发现了劳动的世界观意义,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石。应该对《手稿》发表以来引发的哲学革命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的关键,就是要耸动上层集团的视听,通过我们的宣传和研究让高层认同我们的观点,这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有裨益。西安交通大学的郑冬芳副教授探讨了《手稿》在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形成中的意义。郑冬芳认为人的本质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手稿》有很多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论述,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重要来源和基础。尤其是把人的本质设定为劳动说,把人的“类特性”的积淀和外在性发扬建构在对象化劳动的基点上,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的精华所在。同时,在实践基础上所产生的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观点,也是我们观察人和研究人的问题时不可或缺的方法论。西安交通大学的 任容副 教授以“异化如何以人的本质为根据”为题,详细阐述了《手稿》的理论主旨和逻辑困境。任容认为人的本质论是《手稿》的核心,由于《手稿》中马克思所说的人仍然是抽象的、无声的、共性的,因此,他无法完全区分异化与对象化,反而陷进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谜中,马克思以后正是通过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走出了这一困境。任容的发言激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再次,与会学者还就《手稿》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陕西师范大学的 杨文极 教授认为《手稿》研究坚持了整体性方法论原则,我们研究《手稿》,就要放到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整体框架中进行。他认为《手稿》的主旨是人学,但不是抽象的人本学,而是以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为基础的,这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人,以及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省社科院的权文荣副研究员主张《手稿》研究应该放到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中,他认为国内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研究力度还不够,评价也较低,他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已经有了明确的科学抽象思想,没有这一发现做支撑,马克思就不可能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西北大学的 张茂泽 教授对《手稿》中的人性论诉求和中国儒学的人性论诉求做了对比研究。他认为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注重现实生活,主张人的本质本性与外在环境不可分,强调生活实践对于人的发展的根本作用,等等,并认为这些共同点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二者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马克思的人性论逻辑性很强,而且也给消弭人性异化指出了现实的道路和途径,这就是回归实践的改造活动。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马克思的观点时也存在偏颇,这就是他们大都不注重个人德性的建构,缺乏和谐人格的养成,显得咄咄逼人。而儒家人性论也有偏颇,这就是对人的社会性探索不够,对异化的原因解释不清,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当下,整合二者的人性论精华就是大势所趋。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 丁社教 教授从博弈论的视角对《手稿》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博弈论强调的共同知识以及均衡等理念不仅对于《手稿》解读有一定的启示,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研究也有一定的作用。 丁 教授认为,资本主义是鹰鸽博弈均衡状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质,就是打破鹰鸽博弈,并回归到小鸡博弈均衡,小鸡博弈的结果是“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两个必然”实现后也会复制鹰鸽博弈均衡,这样就容易造成冤冤相报的恶的无限,比如前苏联的解组就是明显案例。为了避免这种历史结局,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理论中的问题意识。做好社会改良的准备。而改良的基本智慧,依然存在于马克思的《手稿》和《资本论》等相关文本中。咸阳师范学院的 李万鹏 教授认为,对马克思文本解读应置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史中,《手稿》本身就包含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部分,因此,更需要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体视野来研究《手稿》,而不应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的 王彦丽 博士对汉娜·阿伦特的《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进行了扎实的解读。她认为把马克思研究置于西方思想发展传统中,这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解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可以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长安大学的 刘明艳 博士主张应该深入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中去把握《手稿》,她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就是在原本(马克思的社会实践)和副本(马克思的科学研究)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遵循这一理路,她追问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具体分析了青年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历史来源和发展逻辑。
第四,与会专家和学者就《手稿》对当代我们生活其中的实践进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王玉樑研究员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对《手稿》进行了剖析。王玉樑认为从《手稿》中马克思对需要、欲望等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当时界定的价值概念具有较多的客体因素和较强的客体性质,这对于纠拨当前国内价值哲学研究中存在的过度主体化的倾向应有所裨益。长安大学的刘吉发教授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手稿》中异化思想的逻辑区分和现实表现,认为异化有经济异化、政治异化和文化异化三重涵义。长安大学的戴生岐教授分析了马克思思想从异化劳动观到实践观的发展进程,认为这体现了马克思从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到哲学思想的一大跃升,指出《手稿》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孕育和初步形成。同时,戴生岐教授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许多思想对于我们观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也有许多借鉴之处。宝鸡文理学院的孔润年教授发言探讨了《手稿》中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伦理学意义。他认为“异化劳动”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做了多层次剖析。异化劳动理论不啻是哲学理论,也是建构伦理学的基础性理论。空军工程大学的刘孟学副教授专门分析了《手稿》中的方法论,认为《手稿》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将之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和谐思想进行了对比,并认为《手稿》中的辩证法思想对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方法论指导意义。并且认为可以把《手稿》拿来作为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否则,依然囿于艾思奇的体系中就不能认为是与时俱进的。西安市国税局的姚轩鸽研究员主要探讨了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应该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出发来看待和理解异化,他认为对异化的不同理解内在包含对异化的不同解决,最主要的是如何汲取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精髓来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他还认为,马克思的《手稿》从本质上讲就是把人当人看和使人成为人的科学,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现实语境下,挖掘和弘扬《手稿》所氤氲的积极的人道主义价值元素是非常必要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张亲霞教授讨论了马克思异化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她从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出发具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用异化思想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
会议最后由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会长 周树智 教授做总结发言。周树智认为此次会议开得认真、热烈、紧凑,既有坦诚的交流,也不乏激烈的争锋,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富有收获的《手稿》研讨会。他希望与会学者关注现实,重视文本,加强交流,精益求精,把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价值哲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