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的战略启示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实现突破,成为第三空间站国家。文章分析航天工业发展脉络,探讨其对国家战略的启示,强调政策、科研与人才在关键行业中的重要性。
我国航天工业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于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成为现实,天宫的上天标志着我国航天工业进入太空空间站阶段,真正成为既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具有空间站技术的国家,实现了航天领域的技术追赶。在为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欢喜鼓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航天工业所取得的成就,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航天技术的一脉相承
航天工业,是中华民族攀登现代科技高峰新的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为此,其能够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现出其特有的光芒。
我国的航天工业起航于50年代。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14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决定按照钱学森的建议,由他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新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写入了历史篇章。
从60年代至今记载着运载火箭研发的历程。实现航天的梦想火箭是建设发展的基础,为此,老一辈科学家励精图治,确保了我国火箭技术的自主研发。1961年6月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星际航行座谈会》。此后钱学森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提出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设想,确立了星际航行的长远规划。随着1970年4月24日,研制成功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的“长征”一号载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中国人实现了对太空的第一步探索。随后由于载重要求的提高和运载需要更远更高的标准的要求,进入80年代,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了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提出了研制“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即“长征”二号E)的方案,即芯级采用二级火箭,在“长征”二号C的基础上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大大提高了运载能力。之后的“长征”三号火箭的问世更增加了我国的火箭运载能力,给后续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开启的载人航天梦想。由于“长二捆”这种技术的成熟,为我国载人航天提供了可能。为此, 1992年9月21日 ,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在这次会议上,江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由此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定名为“神舟”号,代号为“921”工程。从而也划定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航天员上天。“神五”标志着第一步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要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此后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神六”和“神七”完成了前一部分的任务。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的发射及“神八”、“神九”、“神十”,进行对接是第二步,而后续任务是第三步,也就是建立永久性空间试验室正在按计划进行。完成了三次对接,就完成第二步整个战略目标。 后面进入第三步,也就是建立我国自己的空间站。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的航天工业是在60年的建国历程中,跟随着祖国一起成长壮大的,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转变。
二、航天空域里的搏杀
进入20世纪,外层空间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基于率先建立天上军事优势的认识和考虑,美国和前苏联间的军事竞赛早已从空中、陆地和海洋引向外层空间,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
前苏联尤其重视空间的军事潜力,而且宁可将国民的生活维持在低水平上,节衣缩食,而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放到航天事业。前苏联在航天活动方面的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6%。其中航天军事预算高出美国45%。80年代以来,前苏联平均每年大约向天上发射100颗卫星,其中75%用于军事。其数量是美国的4倍。前苏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有70~110个航天器在天上运行。自1971年以来,一直在近地轨道上保持有一艘航天站在连续飞行,在前苏联长达30多年的航天活动中,军事卫星计划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待和资金保证,一路绿灯,畅行无阻。军事空间的四大支柱(照相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和导弹预警卫星)早已自成系列,性能不断完善,功能日趋齐全,堪与美国的空间监测系统比高低。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航天工业从而陷入了停滞,并且在动乱的年代,很多科学家不得已走出了赖以生存的国门,踏上了星条国家拿到了绿卡。而随着普京的上台,从新整合军事工业,航天工业也重新步入了新的起航点,正在进行恢复,试图在这一重大领域从新找回苏联的风采,重起昨日的辉煌。
美国自1958年以来,在航天领域美国把大约1/3的经费用于发展军用空间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战略,其中明确了在空间或地面部置以定向能武器为主,包括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在内的新型反弹道导弹系统,以便在空中拦截和摧毁来袭的弹头。并于1985年在国防部内设立了统一的航天司令部,总部设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直辖于参谋长联席会议,成为美国第七个大司令部。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协调美国所有空间军事系统的活动,指挥研制空间武器,统一安排航天任务,控制航天飞机的飞行,进行战略导弹预警、指挥太空作战。也因此,引诱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达到白热化,从而拖垮了苏联的经济,颠覆了苏联的政权,之后又通过各种手段,收买了苏联的科学家,进一步壮大了本国的航天工业科技实力。通过经济上的颠覆,也实现了俄罗斯空间站的资源共享,索取了科研果实。而当前美国并不满足于其繁星点点的各类卫星,其正在建立航天军,目前已拥有一个航天师,培训军人航天员27人,将不断的提高其在航天领域的霸主地位。
而面对着强大的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工业,中国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在这个领域上能够分一杯羹的角色,然而,即使是这样一种不被人注目的角色也避免不了美帝的绞杀。记得戴旭上校的C型包围一书里记述过1992年中国航天工业帮助美国发射商业卫星的事件,而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升空后完美的爆炸,中国的航天工业损失的是信誉,是技术的不过关,而美帝得到的是迟滞中国航天战略的外向型走势,同时得到了不小数目的理赔金。这样的战略部署,也只是其中的一步,再看看现在美帝媒体中对“天宫”出行的诋毁,以及对中国航天技术的质疑,这就是在心里上打击我国的自主航天工业的发展,让我们失去外空这块战斗堡垒。而当下我国航天工业只能以严禁的作风,雄厚的实力证明自己的存在,而相对于其他的战略行业,其不愧为一个领航者。
三、航天思维应该引向深入
航天工业是国家战略的至高点,其奠定了国家形象,弘扬了民族精神,促进了科技发展,然而,国家的战略不仅此一项,更有广阔的领域需要关注,甚至有的领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保证,翻开历史,前苏联的缩影应该还能映入大家的眼帘,而前苏联的教训我们应该引以为戒,金融、粮食、核电、航空、高铁等战略产业能否走向航天的发展路径呢?不应该只是期待。
1、政策支撑是关键。从航天的发展脉络来看,其真可谓是国家工业中的宠儿,各个时代的领导人都极为重视,毛泽东提出了“中国也要搞自己的人造卫星”,江主席提出了要实现中国人载人航天的梦想,而当前的政治局更是全力支撑,其中,从神五到神七,再到今天发射的天宫一号,政治局的九人常委两地关注,都在听取指挥中心和航天员的报告,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中国的航天梦。而其他的战略行业是不是也应该进入政治局,成为关注的焦点呢?我们国家历来是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的,而金融方面的人民币的货币发行(通胀亡国)、粮食方面的转基因食品和食品安全(无粮内乱)、核电方面的技术研发(核爆炸隐忧)、航空工业的指控能力(空域发展)、高铁方面的运载能力(机动能力)等,这里的哪一项不是国家的战略行业,是不是同样应该得到国家政治局的高度重视,给予力量支持。
2、自主科研是保证。我国的航天工业的启航,源自于老一辈革命家的自力更生。此间,除了1956年前苏联送予中国政府2枚p-1地地导弹进行研发外,其运载火箭和卫星都属于自主研发,虽然经历过火箭爆炸,飞行器没有送到预定航线,但毕竟我国的航天工业在挫折中依然前行,而且在既定的目标前,一步比一步踏的结实。再看看我举得其他几个战略行业的发展:金融行业是全盘西化的金融理念,而且众多金融行业的掌权者都是源自于西方的金融博士,并且有很多的金融改革都依托于美国的策划公司(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网上查找一下中国两桶油的股改,和中国四大银行业04年如何剥离坏账的,再有我国的房地产碧桂园是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粮食行业是从自主保障到今年的大量进口,我只能说粮食是国家的命根子,让别人决定粮食,别人就要决定你的命运(今年从美国进口大豆500万吨以上、玉米达到60万吨以上就是佐证),再看看当前各地热议的转基因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真是遍布天下;核电行业是引进的美国第三代核电机组,当前的中国第四代核电机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取代它;航空工业是通过波音707和麦道的组合,扼杀了我国大飞机“运十”十年的发展机遇,虽然当前出来了大飞机C919,但其战略意义已经损失大半;高铁行业是外来势力加豆腐渣工程,原本本国研制的“中华之星”动车在中国安全试行近5万小时,可其却被日本动车无形杀死,当前出现的动车事故,是问哪一个不是日本产的!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会相信美帝帮助我们发展,是不是在说笑呢!
3、人才接续是基础。我国的航天工业发展得益于人才的有序发展。建国初期的钱学森,想尽了各种办法,才回到了祖国,奠定了“两弹一星”的基础,而其身后培养起来的众多弹道导弹和航天专家才实现了今日的航天梦。而举例的其他几个行业靠的是什么呢?纯粹的拿来主义,美帝送回来的金融人才到我国发号施令,培养的粮食(转基因)专家不经过国家鉴定可以直接得到许可证,还有人家送来的核电机组、大飞机、先进动车,就更不用劳烦我国的人才费心费力了,拿来就能用还需要自主研发什么呢?再看我国的教育体制,现在都在认为外国回来的是一流人才,国家名校培养出来的是二流人才,就更不用提土生土长的了,为此,嫁接来的人才比比皆是,然而,他们会带给中国什么,当下和即将演化的现实想必就是最好的见证。而什么时候才能出现我国的兰德公司、高盛集团,让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头脑公司来制定国家战略,建议保护国家的战略行业呢!期待!
战争随时都在发生,而战略行业也不仅仅是航天工业,它只是至高点,国家的发展同样还需要有其他战略行业发展的战争纵深,如果只抓住了点,放弃了面,可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支撑不了太久,苏联的实例就在眼前。
很赞哦! (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