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淮海战役有感
纵观三大战役,淮海战役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这次战役的结果决定了后来几十年中国的政治格局。解放军的完全胜利避免了中国出现划江而治的分离局面。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以60万兵力击败80万兵力的国民党军,获得巨大胜利(歼灭55万),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双方作战区域的不同及由此导致的机动性的差距。
淮海战役主要包括三次大的围歼战。一,解放军在碾庄将由运河以东沿陇海路向徐州撤退的黄百韬兵团围歼;二,将试图重夺交通枢纽——宿县、打通津浦线徐蚌段的黄维兵团围歼于宿县西南的双堆积;三,将起初打算困守徐州,后又撤出的杜聿明集团围歼于青龙集、陈官庄地区。
这三次大的围歼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发生于城市和铁路线附近,说明国民党军的军事机动基本上都是在城市与铁路周边,其作战意图要么就是沿交通线撤退、增援,要么就是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反映了国民党军以城市为支撑点,以铁路为联络线的军事部署。而一旦离开了城市与交通线,国民党军的后勤就立刻成了问题。即使下决心与解放军野战,在制定具体的军事计划时,规定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与后方的距离也不能太远。结果是大大地限制了国民党军的机动性。比如,杜聿明提出的至黄百韬兵团被围于不顾、将主力向西与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原野战军决战的计划未能实施就是一例。
反观解放军方面,机动范围完全不受限制,在徐蚌之间广大地区纵横驰骋,以高度的机动性弥补了兵力的不足。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原解放军在兵力不占优势,火力完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围住黄维兵团,为最终歼灭该兵团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国民党军是在点与线上作战,解放军是在平面上作战;国民党军在一维空间里作战,解放军在二维空间里作战。谁占优势谁处劣势不难分辨。
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经常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打击国民党军。国民党军对此很清楚,但始终找不出有效的策略。一旦一支国民党部队接到救援某部的命令,就会面临两个任务:一是要迅速从所驻城市开赴被围城市;二是要避免自己也被包围,同时保证后撤路线的安全。但实际上这两个任务都很难完成,因为要赶到目的地就要通过农村地区,而农民普遍敌视国民党部队。国民党军只要从城市出来就算进入敌占区,立刻会面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如保证行军速度、侦察敌方情报、保证后勤供应、安置伤病人员,等等。
如此一来,国民党军就愈发离不开城市和交通线,这和侵华日军在占领区遇到的困难几乎是一样的。
此外,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主要依靠江南出产的物资进行补给,并通过铁路运到前方。此时,铁路已成为国民党军的生命线。一旦这条生命线被掐断,几十万部队就只有覆灭的结局。所以,在中原野战军攻克位于徐蚌线中部的宿县后,蒋介石就急令黄维迅速开进淮海战场,重夺宿县,打通徐蚌线,因为这关系到淮海战役的主动权。后来的结果是黄维兵团被围,重夺宿县的计划破产。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国共两党在淮海战场上的军事较量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自“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后,国民党军实际上被国民党右派控制,成了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及买办们的护卫军,这些中国社会的实际统治者主要集中于城市,所以国民党在城市的力量较为强大。而在广大农村,国民党推行的保护地主的政策遭到底层劳动人民的反对,只能靠少数反动分子对人民进行剥削与镇压。在补给紧张时,甚至到解放区内组织武装抢粮,这自然会遭到广大农民最坚决的反对。被共产党动员和组织起来的翻身农民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破坏道路、跟踪侦查、坚壁清野、封锁情报、围捕残兵的工作。国民党军进入解放区后就成了瞎子、瘸子,就要立刻饿肚子,自然无法打胜仗。这也是国民党军在实力强大时无法扑捉到解放军主力进行决战,在实力弱小时难逃被围歼的原因。
即使是在江南地区,由于国民党军的节节败退,军费开支的不断上升,地主们的负担越来越重,导致他们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剥削。而官僚资本家们也开始通过各种看似合法的手段(合统治阶级的法)吸干城市中产阶级的财富。这种混乱的、无法无天的掠夺最终导致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在淮海战场上国共两党军队在作战区域上的不同和机动性的差异,实际上是两党政治路线所产生的结果在军事活动中的反映。可以说,淮海战役乃至整个解放战争既是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大决斗,更是在政治上的总对决。国民党的失败,终竟是其政治破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