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当代中华诗词创作的领航者—浅议毛泽东诗词中的时代精神

火烧 2010-07-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本文聚焦毛泽东诗词中的时代精神,分析其如何从现实斗争中汲取题材,展现深刻历史气魄与时代色彩,探讨其在当代诗词创作中的引领作用。

当代中华诗词创作的领航者  

         ——浅议毛泽东诗词中的时代精神  

   

国印周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举世公认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宏大的历史气魄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文艺殿堂中也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鉴于当前诗词界和诗词研究界存在的某种脱离社会现实的思想倾向,本文想着重从毛泽东诗词的时代精神方面阐述一些粗浅的看法。  

题材从现实生活中攫取  

我国是诗的国度。有文字记载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就从未离开过诗。但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无一不是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古人说“文章合时而著,诗歌合时而咏”,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诗词作品,不论是写哪个时期的,不论是表现何种题材的,集中到一点,就是处处蕴含着浓郁的时代精神。 

他的作品题材,不仅攫取于社会现实,而且站得更高,感悟的更深刻。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自己灾难深重的祖国,就有了详尽的观察和思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这些掷地有声的句子,就是诗人来自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吟唱。在后来的民主革命时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严酷的社会现实,乐观的精神境界,赋予了毛泽东许多篇铿锵有力的吟咏和激励人心的诗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蒋桂战争》)。这些作品,把所处的斗争环境和进行的工作交代的十分详尽。毛泽东写战争题材,不仅写事件,还写情感,写人物。“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他写自己的战友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毛泽东在指挥战争中写战争,其取材更贴切,更深刻。他的《七律·长征》,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他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现了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和豪迈。试想,如果毛泽东不是从现实斗争中攫取题材,这些光芒四射、动人心弦的诗句是不可能出现的。  
其实,现实题材,特别是战胜题材的作品,出自毛泽东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度的涵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这首写宋代抗金部队壮盛的军营,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的作品,毛泽东当时在马背上应该是读过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哥舒歌》。这首唐人写哥舒翰守卫边塞的诗篇,也是写军营生活的范本。正是毛泽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加上他善于从现实斗争中捕捉题材,才能使他在当代诗词的创作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由此看来,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凡是传世佳作都是社会现实的写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领袖的毛泽东,他的众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革命斗争生活的作品,理所当然的成为我国革命斗争的史诗,成为当代诗词的创作的光辉范例。  
   

激情在斗争实践中迸发  

激情是诗人创作的原动力。不论是慷慨激昂还是缠绵悱恻,不论是豪放还是婉约,没有激情,是写不出来的。而激情来源于社会现实,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视觉、深邃的哲思和超人的悟性。毛泽东的创作激情是非凡的,不论是革命高潮时的喜悦,还是革命事业遭受挫折时的困惑,他都有激情的火花迸出,创作出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诗章。  

上世纪30年代初,井冈山的斗争让蒋介石如芒在背,必欲扼杀之而后快。取材于反围剿斗争的《渔家傲》,让人读起来好像置身沙场,犹如杀敌将士的喊杀声在耳。请看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牵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首反映战争场面的词,充分抒发了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设想,没有和战士一起奋斗,生死与共亲身的经历,是绝对写不出这种充满战斗激情的作品的。  

他在长征途中写的《娄山关》,却是另一种心情和风格: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的取材是,井冈山的斗争被左倾机会主义者断送,红军被迫长征,中国革命又一次进入低潮。西风惨烈,长空雁叫,连喇叭声都显得呜咽。然而,心情沉重的毛泽东早已做出了抉择,那就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催人奋进的诗句,不正是中央红军“不到长城非好汉”,战胜一切困难,夺取最后胜利的的写照吗?  

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写了《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等一系列光彩夺目的传世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喜人民群众所喜,忧人民群众所忧,是毛泽东诗词现实题材的又一表现。1958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就浮想联翩,又一次燃起了激情。用“六亿神州尽舜尧”来表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用“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来表达喜悦的心情,谱就了《七律·送瘟神》这两首脍炙人口的篇章。毛泽东在和平建设时期的作品,还紧密联系国际上的斗争,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念奴娇·鸟儿问答》等,为我们创作当代诗词提供了可贵的样板。  

语言艺术融入时代特色  

语言是诗词作品的眼神和精魄。在一首作品中,高超的立意还要靠优美动人的语言打动人心。然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语言特色。毛泽东诗词的语言艺术,不仅凸显时代精神,其奇伟,其雅致,其洒脱,其幽默风和趣都达到了极其高深的境界。  

先说奇伟。“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这是(《念奴娇·昆仑》)的开篇之语。它劈空而来,令读者猝不及防。然而稍作停顿,细细品味,就觉得奇伟异常,气象万千,吸引你必欲一口气读完而后快。这样的开篇语还表现在(《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表现在“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清平乐·蒋桂战争》);表现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这种奇伟的构句方式,在我国千古诗坛,也堪称一绝。  

其次说雅致。“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改作者豪放的气度,读起来柔和亲切,很像是老朋友聊天,娓娓道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像游园一样的轻松愉悦,让读者好像在阅读画卷,同时感受哲思。  

再次说洒脱。洒脱的语言,更能表现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徜徉的胸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水调歌头·游泳》),何等超然与飘逸;“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何等自信与坦荡;“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冬云》)又是何等睿智和深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更是将上下五千年收于袖中,无人敢与比拟矣!  

最后说幽默风趣。毛泽东晚年的作品,更有勘破人间万物而感觉。1963年,国际敌对势力(过去叫帝修反)联合上演“反华大合唱”,一时间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味道。毛泽东对此不屑一顾:“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他把强大的敌人比作几只苍蝇,嘲笑他们是“蚂蚁缘槐”、“蚍蜉撼树”,并且提出“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同一类型的作品,还有1965年写的《念奴娇·鸟儿问答》。语言幽默风趣,读起来振聋发聩。这些融入时代特色的语言艺术,是前无古人的。  

为当代诗词改革领航  

诗词创作是要讲究平仄格律和韵律的。正是这些格律和韵律的规定,造就了中国古代诗词光辉灿烂的历史。进入新时期以来,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五四”以来对诗词的种种偏见,使中华诗词得以再度复兴。当前,中华诗词(俗称旧体诗词)和新诗(即自由体诗)并驾齐驱的局面已经形成。中华诗词的再度复兴,首先得益于毛泽东对诗词的偏爱和他的融入时代精神的、璀璨夺目的诗词作品。  

当然,中华诗词的再度复兴,是伴随着改革进行的。而在诗词改革方面,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领航者。  

毛泽东在诗词改革方面的尝试,是从诗词的韵律着手的。大家知道,中国诗词的韵法是十分严格的,写律诗、绝句,要依《佩文诗韵》,填词要依《词林正韵》,创作散曲,要依《中原音韵》。这些规定,是古人制定的,其中很多已经与当今语法相去甚远。毛泽东在写诗填词中大胆进行了改革。他的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用了黄、慷、王、桑、江五个韵字,前四个是“阳”韵(佩文诗韵下平声七阳),而最后一个江字却在“江”韵(佩文诗韵上平声三江)。他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也是用了四个“阳”韵和一个“江”韵。毛泽东的这种用韵法,按照常规是被认为“出韵”,是违例的。但毛泽东这一“违例”,却说明了在当代继续使用《佩文诗韵》的一些弊端,为我们删繁就简,改革韵律提出了方向。在填词方面,毛泽东也大胆的突破了《词林正韵》的规定。比如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的词牌规定押八个仄声韵。毛泽东用了柳、九、有、酒、袖、舞、虎、雨。前五个韵字在《词林正韵》第十二部,是无可挑剔的,但后三个字却跑到《词林正韵》的第四部去了。这明显违例的做法,对于一般作者,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毛泽东作了,读起来除稍有拗口外,全篇内容浑然一体,十分协调。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改革旧的韵律的一个大胆尝试。这些事例,在毛泽东诗词中还有一些。确乎是我们在今后的诗词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当前,中华诗词学会正在领导诗词声韵的改革。在这方面,作为领航者的毛泽东,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研究方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