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永存!--《井冈山》剧评
井冈山剧评
小红军
我大姐曾经说过,当一部好戏使人眼前一亮时, 观众能想像得出作者伏案、演员对词、导演执筒的艰辛!的确,《井冈山》就是这么一部精心制作认真拍摄的实名历史正剧。此剧梳理了从1927年南昌起义之后3年的井冈山道路,剧中有名有姓的红军官兵至少有100人,其中有一半没有活到新中国的建立。我想先把他们的英名都铭记在此,以示最崇高的敬意:
袁文才、王佐、 毛泽东、贺子珍、曾志、伍若兰、陈毅、林彪、何长工、罗荣桓、彭德怀、朱德、谭震林、王尔琢、张子清、肖克、陈士渠、粟裕、邓子恢、曾山、卢德铭、谭政、赖毅、张子清、宛希先、余贲民、刘安恭、杜修经、周鲁、龙达、贺敏学、姜有田等等。其中不少战将如果活下来,都起码是当上将的人。特别是王尔琢、卢德铭、张子清以及袁文才和王佐,后二者如果不是被极左路线所误杀,应该是多么响当当的人物啊!
关于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以及建立井冈山第一个红色根据地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到过许多;毛选第一卷也收录了很多当时撰写的文章;这一时期的毛主席诗词我们也是耳熟能详(往往是剧中念出上句,我立刻接下句);《东方红》、《井冈山的道路》等歌舞史诗中的老歌以及江西民歌更是朗朗上口。但在观看此剧时,还是觉得十分新鲜,甚至连剧中每一次大会小会都开得精彩无比,毛委员的每次发言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我甚至觉得毛委员开会动员的片段最好看,他特别会分析总结归纳,思想有火花,爱比喻,真是神了,堪称演说天才。毛委员博览群书,马列书古书都看得明白,又会结合实际,围魏救赵、邓艾的声东击西、孟获的七擒七纵,典故信手拈来。私下和人交谈好像漫无边际,也经常引经据典,其实寓意深刻,还特别喜爱研究人的名字的涵义。总之,此剧把许许多多人物、故事、战役、史实、诗词都串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红军草创万事开头难的历史画卷!
我们所熟悉的“文家市上军号响”(史称文家市转兵)、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其实朱毛两方面拖了很久才会师)、永新困敌、8月失败、“黄洋界上炮声隆”(其实就打了一炮)、民主集中制、官兵平等关系、改造旧式军队、支部建立在连上、28个半、农村包围城市、红色割据、工农革命军为什么变成“红四军”、红军军旗军装 的来历、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敌进我退 16字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山沟里可以出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等等,剧中都有文艺的、流畅的、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展现。给我的感觉是,毛委员的确与众不同,总是有别人不理解的思想,专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原创,为的是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真不简单!
此剧最大的特点是描写了空前失败的、屡屡挨整的、脾气大的、生病的、不断探索的、锦囊妙计不断但得不到上面支持的毛泽东。 和《红色摇篮》相比,毛受到的打击更大:被开除党籍、撤销领导职位(两次都是由陈毅接替)、打摆子差点死掉(曾山、邓子恢、陈云等人驰援找来奎宁)。好在部队官兵服气、井冈山老百姓支持、有小罗荣桓、小林彪、毛泽覃、何长工、张子清等铁杆儿支持。
其中何长工领会毛委员的思想很透彻,东跑西颠进行联络,堪称最早的中联部部长。小林彪(形象特别可爱)虽然职位不高(一直低于陈毅,但升得快),但有主意会打仗,发言不多,如果开口,一定一鸣惊人。当年小粟裕才是个小班长,死人堆里爬回来还要当红军,在毛委员最倒霉的时候,奉命带了一排人保护毛委员。
毛很早就认识到,敌强我弱,革命道路漫长。在信息不通(蒋介石对军阀又打又拉,正如毛委员诗词:“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但只要腾得出手,就围剿红军)、现代通讯手段全无的情况下,打仗的输赢,往往是走错一步就完了。当时,无论是秋收起义的部队,还是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都是残兵败将,分别也就千把人马。第一支工农革命 军向何处去,问苍茫大地,何处为家?已经有两支农民自卫队的井冈山,历史地摆在了工农革命军面前。
“革命要有立脚点,地是根来枪是胆”。井冈山成为第一个红色根据地,袁文才、王佐的功劳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而毛委员如何说服他们接纳残兵败将,而且让这两位山大王口服心服,更是堪称一绝,此乃悬念也,请大家观剧,即可找到答案。说袁文才、王佐有功,是因为他们从来劫富济贫不打老百姓,地形熟,根基牢。但后来由于错误路线,井冈山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红军长征后更是如此,可叹啊!毛泽东后来在和汪东兴等人谈话时说“没有这两个人,就没有第一个红色根据地,就没有红军”。文革中几次提到“无非就是重上井冈山”,可见他对袁文才、王佐的充分肯定以及这一段经历对他本人的影响之大、之深远。
再说红军其他高级将领,罗荣桓后来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当元帅是有道理的。他当党代表的特务连再倒霉,也不掉队没逃兵,冲锋陷阵响当当,这与小罗(毛戏称他罗眼镜)有文化、大格局、处理问题沉着冷静,讲究思想工作走在前有关。
小陈毅(即上次我说很像陈小鲁的那位演员)是此剧的主角之一。陈毅资格太老了,职位高有话语权,和朱德一起率部单干很久,也是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有决断,敢顶错误决策。但主持会议中规中矩,左右为难。被毛戏称和稀泥的陈毅主义,特别是红四军的七大,由于默认共产国际特派员刘安恭大肆串联活动,致使反对毛委员的人太多,又采取了极端民主化的表决方式,毛委员落选了!此乃毛委员一生中受到的最大打击。此一波折太大,眼睁睁地看着红军走错路、打败仗,老底子个个倒下,心痛啊!但后来陈毅幡然醒悟,周恩来为免尴尬想调走陈毅,陈毅坚拒。又亲顾茅庐让毛委员出席红四军九大(古田会议),令毛委员感动地为陈毅写下“相见恨晚,相慰平生”的千古名句。
再说朱德,朱德的确很会打仗,有时把自己当连长使,身先士卒肉搏战。但两次听从省委和中央关于攻打城市的瞎指挥,手下两个团问题也多,叛徒逃兵之多,令人跌破眼镜。先损失一个团,又损失一个营。三次反毛,导致三次失败。例如湘南出击,跟着刘安恭,打到广东,挡都挡不住。可以看出,当时的朱德不是战略家,对外部局势的把握也不如毛委员,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儿。当然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就大为不同了,形成了朱毛周战略核心。
此剧还细腻地描写了朱德的革命伴侣伍若兰,她牺牲得英勇壮烈无比。朱德为何一辈子爱兰花,此剧能够找到答案。
此剧最成功的一处还有,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大功臣,袁文才和王佐二人。饰演袁文才的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老师刘鉴,他曾在电视剧《红日》里扮演过中年粟裕,那时就使人眼睛一亮。在《红色摇篮》中戴上一副眼镜,又扮演接替瞿秋白的中央最高领导李立三。《井冈山》中,又摇身一变成了失落文人逼上梁山揭竿而起的袁文才!他表演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有个性。特别是最后,听说中央文件要杀掉土匪,同时井冈山遭到白军空前破坏,他决定悄悄离开红四军参谋长的高级领导岗位(毛委员特别为了保护他才拉他下山的)返回井冈山。在与毛委员默默告别时,巧遇义妹贺子珍,他欲言又止百感交集的情景,真是感人至深!听去过井冈山的我大姐说,现在袁文才和王佐的雕塑已经竖立在山上了,案子也平反了,真令人欣慰。
另一位成功塑造的人物就是贺子珍,这次的小演员潘雨辰比《红色摇篮》里的演得好多了!形象佳,表演也准确多了,充分形象地展现了“永新第一美女”贺子珍多个侧面:是个执着、坚强、温柔、细致、非常可 爱、体贴而且有灵性、敢爱敢恨冲锋陷阵甘冒枪林弹雨打击敌人掩护战友的女中豪杰!
只是潘同学嗓子不行,喊起来声嘶力竭扁嗓子,估计是电影学院毕业的,如果是大姐那种专业戏剧表演系,恐怕招生老师会有遗珠之憾的。对于现在有人(特别是海外的敌对势力)质疑的毛贺恋与毛杨婚姻的时间差,剧中也有细腻、感性、感人的描写,特别是贺子珍尊重景仰开慧嫂子的情节。毛泽覃、贺怡以及红军早期领导人应该都是见证人。剧中的毛委员虽然性格固执具有湖南人特有的倔脾气,但也做自我批评,说因为自己姓毛,所以毛病多,他还是个工作狂。他有热血但也有泪有情感,多次为战友为亲人为普通士 兵流下英雄泪,感人至深。特别是毛委员前往慰问红军女战士小凤生孩子一段。小凤她明知丈夫大龙已经牺牲,但体谅大家相瞒的苦衷,假装不知情。此时,我的眼 泪也唰唰地流。最后小凤也牺牲得英勇壮烈,我还一直盼着张子清师长和小风结合,哪知张师长宁愿自己饿死疼死,也不连累战友。
看完此剧,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当年的革命者冒着如此重大的风险,面临如此强大的敌人,在根本不知今后会不会成功的情况下,甘于为理想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红军精神永存!井冈山精神永存!谨以此文表达对无数红军先烈的最崇高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