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一个世纪以来,一首象隆隆雷声,震撼大地的歌仍然在全球响彻。她就是被列宁称其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国际歌》。
这是首具有历史意义的歌。1871年6月,法国巴黎运输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在一间简陋的屋里以朴实简洁的语言创作了这首震撼人心的歌词。1887年6月16日,法国里尔工人彼尔·狄盖特又以激情澎湃的旋律为这首歌词谱上了充满排山倒海气势的曲子。从此,《国际歌》在战火中走向世界各地,把革命真理传遍五洲四海。正如列宁在《欧仁·鲍狄埃》一文中所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1900年12月,列宁将《国际歌》的第一、二、六段和副歌歌词原文登载在《火星报》上。1902年,俄国诗人柯茨(Arkadiy Yakovlevich Kots)将《国际歌》翻译成俄文,发表在伦敦出版的一本俄国移民杂志Zhizn'(《生活》)第五期上面。1912年,彼得堡出版的《真理报》重新发表《国际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曾以俄文版的《国际歌》作为苏联的代国歌,直止1944年才正式选择《牢不可破的联盟》作为苏联国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瞿秋白将此歌由俄文版本转译为中文版本,开始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工人中间传唱。在《国际歌》声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过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歌》声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建设社会主义体制的基本框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 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英雄、还是奴隶们?
《国际歌》响亮地回答:“是我们劳动群众。”
究竟谁是历史的主人?谁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国际歌》响亮地回答:“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广大的劳动人民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劳动人民的斗争,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国际歌》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1847 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由马克思执笔,以灰谐的起笔写下了《共产党宣言》,开始了一个时代。人类史上也由此兴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的活动。
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是曲折的。“全世界有一百多个政党,大多数的党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也被人们打的粉碎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了“苏东剧变”。苏东各国执政几十年的工人阶级政党丧失政权,推行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制度改变性质,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作为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民主德国也与联邦德国合二为一。这一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国际歌》没有过时。力量从团结中来,胜利在团结一致的斗争中取得。但是,无产阶级的团结,并不是无原则的团结。我们的团结,是为了实现“英特纳雄耐尔”的伟大理想。这是我们团结的目的,又是我们团结的政治思想基础。
现在,又到了我们高唱《国际歌》的时候了。高唱《国际歌》,就要坚定地信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紧紧地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就要更好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的主人。只要我们时时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就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人民要革命,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经济要发展,世界要和平,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让思想冲破牢笼!”“一切归劳动者所有,”“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