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六宗罪”

火烧 2010-07-21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分析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六宗罪,重点讨论赵本山及东北农村剧的影响,揭示其成功与争议,涉及收视率与地域特色问题。

作者:柯南 编辑:马永基

农村电视剧那圪垯都是东北银~~~

    近几年来,东北拍摄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一部接一部,一部比一部红火。就像一提贺岁片就会想到冯小刚一样,提起农村电视剧,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东北造”。

    东北乡村之风异军突起,迅速刮遍大江南北。从《刘老根》、《马大帅》、《插树岭》、《希望的田野》到《乡村爱情》、《青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无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占领荧屏阵地。就说今年上半年刚播完的《乡村爱情2》,在央视首轮播出时平均收视率为8.46%,最高时竟达到11.62%,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新闻联播》,风头一时无二,令人咋舌,更雷人的是,它还受到众多文化名人的追捧。

     如果单从收视率来讲,东北农村电视剧成功了,街头巷尾随处可以听到的赵本山式方言就是最爱好的注脚。然而,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成功毕竟不能用单一的收视率衡量,影视圈流行个说法,叫“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农村电视剧也难幸免,让我们一起细数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六宗罪”。

(一)独霸一方 

刘老根是赵本山 还是赵本山是刘老根?

    在如此红火的农村电视剧大潮中,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赵本山。

    赵本山在荧幕上的形象始终如一,每年的春晚他都以一身标准80年代末装扮闪亮登场,操一口赵式幽默,把全民逗乐!不论是《小崔说事》里头回接受采访的赵大叔,还是《火炬手》里的铁岭名人,他都以农民形象出现。看似下里巴人的活计,每年都拿最高奖,本山大叔拿奖拿不想再拿。

    赵本山趁着春晚大火,凭借他出色的演出,加上他自己拥有的名人效应,全国上千万粉丝的支持,他创作了一系列口碑甚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本山农村电视剧一炮而红!

    东北人发现自己家里出了个大明星,本山同志已将东北农村电视剧打响,在如此喜人的形势下,不好好利用实在可惜。于是,我们看到了东北电视大军席卷全国荧幕,在中国刮起了东北农村大旋风。可以说,没有赵本山领头,没有东北一批明星的加盟东北电视剧的红火只怕还在襁褓之中。

尽管东北电视剧成绩不错,不过也有不少东北人对此甚是反感,说他们家乡不是那样的,这些电视剧的热播让人们误认为东北农村都那样,失去各地的特色。他们大声疾呼,赵本山不是东北人!

(二)病态繁荣

局部凸出,过于突出

    这一阵风吹过,东北农村发生大变化,铁岭如今成了全国知名地,老根的度假村也真的办起来了,成为当地一大旅游景点。东北成了中国农村的缩影,然而,中国地域差异十分明显,东北一隅的繁荣显然不能代表全国状况。

    听南方来的朋友说,他们很不理解东北乡村电视剧中的方言、土语、俗话、歇后语,要看懂这类电视剧有点费劲,在广大南方地区,东北剧的受众面很有限。然后,他们很郁闷的说,为啥就没有南方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南方地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搬上荧屏绝对不比天寒地冻的东北那圪垯差!

    虽然也有像《我是农民》这样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电视剧,但毕竟是沧海一粟,并没有形成轰动效应,而仅有东北电视剧,繁荣农村电视剧显得孤掌难鸣。他们如今是乐的头名,还是感觉高处不胜寒,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作为9亿农民来讲,东北一区的热闹与其他地区的冷清显得格格不入,看起来热闹,实则寂寞。

    农村电视剧的成功与繁荣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像中国经济的繁荣仅仅局限于东南沿海,贫富差距与城乡差距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农村电视剧的局部繁荣实际上是种病态的繁荣,一如啤酒肚的繁荣。

(三)不思进取

《篱笆女人和狗》,一代人心中的偶像

    说到东北电视剧的繁荣,不得不提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农村三部曲”。

    韩志君、韩志晨兄弟以他们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1989年)、《辘轳•女人和井》(1991年)、《古船•女人和网》(1993年),在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枣花、茂源老汉、铜锁、小庚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田野长大的韩志君有着强烈的乡村情结,辽阔的东北乡野,是韩志君艺术创作的根基,是他灵感与激情不竭的源泉。仲呈祥曾撰文指出:“《篱笆·女人和狗》等‘农村三部曲’,写的实际是当代农民的心史。”

    我们看到,“三部曲”刮的就是东北风。在当年,这些农村电视剧席卷全国各地,只要有电视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影像。不管在东北,或者北方,还是南方各地,大家在同一个时间关注同一个事情,这种场面是不多见的。

如今的东北农村电视剧虽然收视率也很高,不过,只局限在北方各地。以东北地区收视率最高,那是他们的宝贝,自然珍惜。从“三部曲”的东北风到如今的东北风,我们看到农村题材电视剧还是在一个地方转悠,今天的东北农村电视剧似乎是在吃老本,繁荣里面的水分估计不少。

(四)隔靴搔痒

初来乍到,农民如何适应城市?

    “农村三部曲”以现实主义为诉求,重在揭示农村人的现状,他们的所思所想。“三部曲”是为农民而创作,且事实上他们的确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诠释了当时农民阶层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创作者忠实于实际,反映的是实际。

    赵本山以喜剧见长,一如周星驰。周星驰说我在拍悲剧,为何别人都觉得是喜剧,他搞不懂。本山大叔何尝不是?

    “刘老根”最后疯了,被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好端端一个农民企业家,为何会落得如此凄凉的结局?刘老根已经在控诉,这个社会畸形让善良的人上当受骗,让老实巴交的农民背黑锅,能不怒火攻心!农民想发家致富,显然不是某些红头文件想象说的那么轻巧,那般简单。

    “马大帅”的内弟范德彪从农村来到城市凭借其“咔咔”响的功夫,赢得一席之地,人称“彪哥”!然而,他毕竟是小地方来的,在城市里他还是个农民工。君不见,彪哥褪去身上光环,蹲在屋角时眼里闪烁的泪光。他从农村来,要往哪里去,他在困惑,而跟他一样的兄弟在城市有千千万,他们也在迷茫,困惑,甚至痛苦。

      但这些只是农村电视剧里少之又少,轻之又轻的笔墨,且只是本山一个人的思索。比起“三部曲”老大哥,就相形见绌,两者的差距不是一米两米。如今在屏幕上,我们没有读懂农民,没有看清农村。农民在想什么,他们的困难在哪里,仍旧是个大大的问号。

(五)名不副实

从农民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需要包装

    电视剧在今天的成功,不单纯是艺术表演的卓越,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的包装与宣传,它的成功如同一个名人在娱乐圈的成功一样,需要一套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农村电视剧也一样,没有这一工序,到时候弄个血本无归岂不凄惨!所以,我们看到的农场电视剧大都以笑料贯穿全剧,有人说现在农村电视剧更像是爆笑小品长篇。

    电视出品公司瞅准的就是本山、范伟、潘长江等一批笑星的实际影响力与操作力,我们看到他们的宣传新闻这么说,这部赵本山自导自“串”的电视剧活脱脱就是一个超长暴笑小品,几乎每一句台词都能在不经意间点中你的笑穴。正是制作公司利用东北式的幽默将全国人逗乐,然后取得高收视。

    可以这么讲,农村电视剧其实是商家以农村题材为外衣,以东北幽默笑料为核心,以东北明星群为卖点,联合打造的幽默大戏!

(六)形象工程

电视剧也能成形象工程?

     199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电视观众总数为10.94亿人,其中农村观众就占到了总数的75.9%。十年过去,这一数据仍不断飙升,如今农村题材电视剧已撑起央视黄金档的半边天。

     但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当今这种电视剧的拍摄绝大程度是为了迎合国家政策,建设新农村文化事业。农村题材电视剧大都以国家某政策为主线,然后进行剧本编写。

    《圣水湖畔》满怀对黑土地的热情,以保护耕地为背景,走进人们的视野;《柳树屯》以转业军人申天亮改变村里和自己的贫困状态为主线,寻找出路;《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在潘长江率领下,摆开基层选举的擂台;《青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讲述地处东北边陲的上水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发展经济遇到的资源破坏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我们看到了以基层选举为轴的“豆包”“干粮”,演绎当代民主选举的恢弘决策;以宣传卫生部环保为重心的“水”与“天”,村民与政府如何联手防污染。我们看到的是欣欣向荣,一派和谐的当代新农村!

然而,谁都知道,这是政府正在积极追求的结果,是三农建设的蓝图,是政策的设想,才刚刚起步,如何就成了电视剧里活生生的农村?

    如此看来,这类题材的电视剧更像是作秀,向政府邀功,为政府的英明决策引吭高歌!却不见为农民高歌,大家喜欢看的原因大都是搞笑,好玩!看起来是引导美好未来,实则是恶意美化农村,说得难听点,这叫粉饰太平,给政府抹黑,让政府背黑锅。也许,现在的农村电视剧可以叫做“新时期大跃进完成版电视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