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经典是因为太无能
翻拍经典是因为太无能
人间正道
很想要些掌声的李少红导演最近心里一定很不爽,她翻拍的《红楼梦》没有给她带来好梦,更大的是尖锐的批评声,显然,自视甚高的李导并没有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你看,她发火了:
7月3日,李少红携《红楼梦》中的年轻演员们在上海录制《文化主题之夜》时突然情绪失控,指责媒体如今对《红楼梦》满是挑刺和负面报道,这对所有主创都不公平。
新版红楼,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炒作,许多人对于它是心存期待的,都想看看盖头下面是怎么一副容颜。正是揣着这样一份好奇,红楼一播,观者甚众。正是因为看的人多了,李少红的麻烦也就来了。李导捧出的红楼饭,却不合大众的口味,一时间恶评如潮,令李导大感意外,难以招架。我也是在好奇中看了第一集的,也没有看完,就看也懒得看了,总结一下自己不愿看的理由,就是假、闹、阴、玄,说的细一点就是表演不真实,吱吱喳喳闹得慌,背景音乐阴森可怕,尤其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大量的文言对白,故弄玄虚,令我等接受起来别别扭扭。后来看到一些批评意见,也大抵这些问题,看来观者所见略同。但对观众的指责,李少红并不接受,如关于文言对白问题,李导坚持认为那是忠于原著,观众能够看得懂。做为一个观众,我也是文科出身,自信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观众,理解那大量的文言对白尚且有一定困难,毕竟你拍红楼不是给古人看的,既便是当时的白话,过去了那么多年也发生变化了,今人也不一定能听得懂。看来观众是被李导“被看懂”了。
李少红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自己的创作原则:“既要通俗,简单易懂,又要有艺术上的独创。”可她按照这样的原则拍出来的红楼,不通俗,也不易懂,不知道李导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重拍以前,李少红曾对新晚报记者谈到不同时期人们对红楼梦的诠释,李少红认为:胡适年代兴起红学研究,重文本考据;毛泽东东时代则成为一部阶级斗争和反封建的教课书;20世纪80年代在刚改革开放的娱乐初级影响下,重言情,变成了一部谈情说爱的偶像剧;对于今天来说,重拍的意义在于保护人类的人文生态,温故传统文化成为新的时尚。看来,李导只所以重拍红楼,是从保护人类的人文生态、温故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的,原来李导要借新红楼来向广大观众推广文言 ,要用红楼这样一个载体,来弘扬荣国府的传统文化。李导把红楼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其实就是李导想要的样子,观众看不懂,那是观众的错。
从观众的角度来评判,李少红可以说是梦断红楼,无论她自己再怎么坚持,说好的声音其实并不多。在影视界,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现象就是翻拍经典,《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有人翻拍,有那么多的现实题材,非要把银子砸在早已被拍过的经典上,是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还是认为在经典上更容易捞取名利?翻拍经典这碗饭其实并不好吃,如果非要吃,那只能说明这些人在文艺的创作上陷入了穷途末路。
2010-07-10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