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杂评林士然先生的短篇小说《局》
越夜阅读林士然先生的短篇小说《局》,即被里面一地鸡毛般琐碎的故事所吸引。因为它也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的故乡。尽管故事内容不尽相同,但半斤八两,一地鸡毛和一地鸭毛的区别罢了。读罢故事,探究故事背后的故事,我再次印证了心中那个曾经模糊的印象: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看过多篇主题为故乡沦陷的文章,多是描写故乡文化的沦陷,自然环境的沦陷。而近几年我的故乡和林士然先生的故乡遭遇的是另一种沦陷—公平正义的沦陷。这种沦陷已经波及到千里之外故乡游子林士然先生的平静生活。我想林士然先生写就《局》文大概就是其平静生活中因故乡沦陷而生的涟漪吧。
可以想象,圣德村在农业文明时代即使没有“大圣大贤大德”之人,但因四不靠,不靠山、不靠水,不靠路、不靠矿,先天的自然环境优势也造就了村庄的安宁平静,村民的淳朴善良。那个时候,如果有个外乡人经过圣德村迷了路,留下他吃顿饭,甚至住上几天都不会有问题,村民们会感到荣幸而不会去计较介意。因为他们丝毫没有被市场、商品熏陶,在他们心里,等价交换,付出和收回的概念并不明确,乐善好施是自然而然而不是讨价还价的事情。斗转星移,又一个时代来临了,这个时代让圣德村只是“看上去很美”,徒有虚名,华而不实了。这就是商品大潮时代。市场化、商品化大潮一浪一浪,最终还是涌入了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潮涨潮落里,村民生活的节奏不断提速,每个人的心态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一切都可以用适当的价格来衡量,商品概念成为潜意识浸入甚至种在人们的心里。大家在一切行动中都会去评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润存在,这已是本能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打破了村民往日心境的平静和平衡。人的私心越来越重,越来越贪婪,物欲横流里一个个利欲熏心。不顾一切的逐利让村民们降低了对道德的要求,丧失了道德,甚至变得不道德。为了满足自我膨胀的私欲,村民们学会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争我夺。林士然先生文中所描述的村民们对河砂资源的争夺以及村委会选举暗斗就是典型的村庄现实生存场景。林士然先生笔下的人物也都栩栩如生,或大或小,或浓妆或淡抹,大喇叭一响,“你方唱吧我登场”, 命运沉浮,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演戏,戏演人,集体奔向人生大舞台,好不热闹。其实每个人都活的不轻松,一个个怀揣心事,费尽思量,或摆局设局,或破局解局,在利益面前没有人想成为局外人,局外意味着失败,意味着丢人丢势丢金钱。但现实是残酷的,残酷的竞争总有失败者,失败者的味道只有失败者咀嚼得透,田会计、林西来等人大概这时正在家咀嚼着吧。多扯几句,围绕局的拉锯,各色人物耍小聪明也好搞小动作也罢,大都属于道德批判的范畴,我想这些还远没有到让林士然先生痛彻心扉的程度。但在选举过程的明争暗斗中,我隐隐嗅到了“腐败”的味道,这是一种比“死亡”更难闻的味道,林士然先生虽做了轻描淡写,但这足以说明村庄的沦陷到了让人胆颤的地步。腐败曾是“上面”的“专利”,而今已无处不在,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来到了村庄并扎根村庄。当腐败渗透进村庄的每一寸肌肤,我想我现在想说的就是无话可说。
总体感觉,林士然先生的家乡已濒临孙立平先生所说的“底层沦陷”,沦陷之后失去的是正义公平,流行的是“丛林法则”,乡亲们一方面要面临强大的基层“利维坦”,另一方面灰黑恶势力像一张网一样时时“在场”。在那里,原来平和中正的乡亲们,每个人都有一肚子怨气,原本善良木讷的村民每个人觉得别人欠他一身债,但谁也找不到说法,找不到说理的地方,找不到说理的人,于是淳朴的脸庞上会多一丝暴戾,无奈的心绪也会变成一份绝望。
林士然先生求学西北,工作后旋即西南,身处异乡多年却时时了解体会故乡的变化,是一个敏感和富有正义感的人。面对故乡的沦陷,林士然先生的心情是忧郁而沉重的。虽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但事实上连“自己”也靠不住,在现实世界里林士然先生作为一个小农裔知识分子无法辨清方向,找不到出路,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对村庄的拯救。什么也不能拯救,什么也拯救不了,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让故乡一地鸡毛的故事缓缓流淌在笔尖,在文学虚拟的世界里匡扶公平,伸张正义。这是一个小农裔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也是惟一能做的事情。
现实生活里的故事一旦文学化也就理想化了,理想化了的东西在文学视野中大都有个大团圆的结局。林士然先生的文章也不例外,圣德村大蒜种植推广失败,和镇长也因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被拘捕判刑,想必王德贵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一切看起来是邪不压正,因果报应,让人感觉异常痛快。但路正长,夜也正长,现实世界里故乡的复杂和凶险却远非是小说结局描写的那样乐观,林士然先生虔诚向善描述的只是一个阶段的一个片段而已。但总的看来,故乡最终沦陷到什么程度,拐点在哪里,拯救的力在哪里,我们都无从获知,我们只是猜对了开始,却猜不到结局。
2010 07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