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比较

火烧 2011-09-2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效率和资源浪费方面的差异,指出市场经济在消费环节存在严重浪费,而计划经济在生产环节的浪费相对局部。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孰长孰短,孰优孰劣,似乎早就有了  

定论。在主流经济学家看来,计划经济一无是处,而市场经济是一朵花。事实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对于计划经济,他们罗列的主要“罪状”有: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二,铁饭碗,大锅饭,养懒汉。三,企业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供需脱节等。我们不妨作一简单分析。  

   一,关于效率低下,浪费资源。我们知道,生产,流通,消费,是商品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形成一个生产周期,以此循环往复。在这三个环节中,计划经济在哪个环节效率低下,浪费资源了呢?流通,消费环节效率低下,浪费资源了吗?显然没有。计划经济条件下,产品从工厂到最终消费,一个是批发,一个是零售,流通环节并不复杂,和今天差不多,很难认定有什么明显的低效率和浪费现象。至于消费环节就更谈不到了。那么就是生产环节了。应当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人的责任心,企业管理水平等原因,有些企业确实存在着浪费现象。相比于私有制条件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应该说浪费现象还明显一些。比如,一个单位的原料,前者生产十个产品的话,后者则可能生产十一个。其原因在于:前者的企业是公有的,生产主要靠管理者和工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当责任心和自觉性较差时,浪费和效率低下就会出现。而后者企业是老板自己的,加强管理是其保护财富增加财富的本能,生产则靠这种本能和布置在员工周围无时不在的老板的眼睛。  

   这样说来,市场经济是节约资源的了?且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动力是什么?是消费。没有了消费,也就没有了生产。因此,不择手段地刺激消费,成了企业的唯一选择。甚至为了刺激消费,企业可以不讲社会责任,政府不惜搞短期行为。正是在消费环节上,市场经济出现了巨大的浪费!为了满足富人的生理欲望,为了掏出穷人兜里的那几个钱,什么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盲目消费,畸形消费,都出来了,人的贪欲,人的动物性都挖掘出来了。为了生产汽车,就要鼓励家家户户买汽车。不但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还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有些资源还是不可再生的。为了促销,就采取过度包装,豪华包装。新楼拆了建,建了拆。这种浪费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中的浪费不知要严重多少倍!当企业精打细算多生产出一只豪华包装盒,被消费者转眼扔掉时,这种生产环节的节约还有意义吗?如果说企业生产中的浪费只是局部和微观的话,那么消费环节的浪费则是全社会性的和宏观的。而且,这种浪费具有不可逆性。因为不刺激消费企业就不能盈利和利益最大化,甚至要破产。  

   除了消费环节的浪费,在生产环节,市场经济也存在着严重的浪费。乱采乱挖,乱砍乱伐,发自己的家,断子孙的路。国家的资源,不挖白不挖,一处没挖完,尾矿一扔,蝗虫般又扑向另一处。许多矿山严重污染,寸草不生。老百姓承担着乱挖的成本,(政府治理归根结底是老百姓买单)无良官员和老板们却享受着乱挖的成果。为了百分之三百的高额利润,资本家是不怕上断头台的,何况政府根本没打算让他们上断头台。相反,因为增长了gdp,还会请他们当座上宾,上主席台。三十年了,挖的差不多了,储藏量在世界占比最大的稀土,也快挖到尽头了。以后还挖什么?这种表面的繁华能维持几年?精英们是不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如何保存下来而不受到追究。  

   这些惊人的浪费,计划经济是很容易避免的。计划经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而市场经济则是短视的,不可持续的。  

   也许会有疑问:许多国家不都是实行市场经济吗?怎么是不可持续的呢?要知道,除了那几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成为发达国家以外,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三世界国家哪个富起来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哪个不是靠海外掠夺,殖民扩张完成的原始积累?就是今天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离开了对别国的经济的和军事的侵略,离开了全球为他提供资源,要维持今天的生活水平,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点,奥巴马看的很清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世界各地不断挑起事端,阻挠别国发展的原因。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不可克服的矛盾。资源的有限性和过度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市场经济不可克服的矛盾。  

那么,能不能通过科技进步来满足这种消费需求呢?理论上似乎说得通,实际上做不到。科技进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今天看来,它的进步速度远远赶不上过度消费的速度,人的欲望膨胀的速度。如果科技进步快于或等于过度消费的速度,帝国主义就不用侵略掠夺了,一心发展科技不就行了吗?所以,只有实行计划经济,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和消费,正确,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延缓资源消耗的速度,也就等于增加了科技进步所需要的时间,使科技进步与合理消费达到相对的平衡,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争夺资源而发生战争。可以设想,如果中国长期坚持市场经济,等待她的将是两种选择和结果:一种是因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与其他国家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盖因于此。一种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的绞杀下,逐步殖民化,沦为西方的屠宰场,储藏间和加工厂。今天的状况不加以改变,出现第二种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和平崛起”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和一厢情愿,但西方不答应。和平可以,“崛起“不行。不崛起的“和平”只能是屈辱的“和平”。  

二,再看计划经济就是“铁饭碗,大锅饭,养懒汉”。我们实在搞不懂,铁饭碗有什么不好,人民群众有个铁饭碗,无后顾之忧,不恰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吗?市场经济的选择,几千万职工下岗,财富集中到极少数人的手里,昔日的国企厂长一夜之间成了私企老板,对几千万下岗职工群众来说,它又好在哪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不端铁饭碗,而资产阶级端铁饭碗,金饭碗(掌握生产资料),是何道理?难道人民群众天天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才有优越性吗?  

建国后的前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帮“懒汉”干出来的。不说两弹一星,就说几十万国有企业,也是“懒汉”们干出来的。没有“懒汉”们的这些业绩,资改派们要改革,连改革对象也没有,只能改空气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北大荒冰封的雪原上,一群工人“懒汉”吃着土豆,住着地窨子,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献身精神和英雄壮举,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这群工人“懒汉”的精神被誉为“大庆精神”。河南省林县的一帮农民“懒汉”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人造天河红旗渠。这条渠干渠支渠全长共三千里,如果计算土石方,一米高,四米宽可以从哈尔滨排到广州。这群农民“懒汉”的精神被誉为“红旗渠”精神。懒汉是辛勤劳作的工农群众,还是不劳而获的富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养懒汉”问题之所以被精英们如此郑重地提出来,则有更深一层的目的,那就是为私有化造势。  

市场经济调动了谁的积极性?是农民吗?应该说是。农民,这个与几千年私有制社会相生相伴的群体,虽然是受剥削,受压迫最为深重的社会最底层群体,私有观念却是根深蒂固的。包产到户,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农民的私有心理。也可以说,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问题是,几千年的土地私有没能让农民富起来,今天,这种小生产也照样不能使农民富起来。于是,人们看到,包产到户初期的农民积极性很快释放完毕,成效也很快见顶。前三十年水利设施的红利吃的差不多了,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农民种地根本无法养活他一家,于是,他们放弃土地,纷纷跑到城里打工,他们的处境如何尽人皆知。小岗村开农村改革之先河,连血手印都按了,农民应该富起来了吧?三十年过去了,小岗村还是没富,还累死了一个党的优秀干部。岂止小岗村没富,凡是当年集体财产分光分净,以后不再发展集体经济,不再把农民组织起来的村,几乎没有富起来的。相反,富起来的村,都是那些保留了集体经济,或者后来发展了集体经济,或者把农民组织起来的。  

工人有积极性吗?在制造环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效率还是高的。这也是精英们吹嘘的地方。但是,这绝不是工人积极性提高的结果,而是资本家对工人压榨的结果。实行了三十年的作为主人翁标志之一的八小时工作制,如今,对大部分中国工人竟又变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昔日的主人翁成了弱势群体。他们往往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保护,工人福利更是奢望。工人因公致伤致残者每年几十万人,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往往被厂方给几个钱打发了事,有的甚至被赶出大门,分文不给。如果把这说成是积极性,倒不如说成是为了生存而被迫卖命。工人的低工资,低福利,造成了产品的低成本,造成了大量的 社会财富,造成了资本家的高利润。这样的高效率是带血的,残忍的,非人道的,这样的高效率除了能维持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是必须维持的,否则廉价劳动力从哪里来?)工人还得到了什么?被社会道义认可了吗?工人是幸福还是痛苦?精英们为了化公有制为私有制,说可以调动职工积极性,真是天底下最大的忽悠。  

调动出最大积极性的是那些人呢?是一些老板,无良官员和精英们。为了攫取财富,无良资本家和贪官相互勾结,相互利用,使出浑身解数,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精英们为了分一杯羹,摇唇鼓舌,颠倒是非,招摇撞骗。他们绝不是“懒汉”,是“勤汉”,超级“勤汉”。他们的“勤劳”得到的回报是惊人的,他们是快乐并幸福着的群体。  

三,关于企业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供求脱节。有句古语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会不了解市场动向吗?计划经济的决策者在制定计划时会不了解市场动向吗?当市场发生变化时,市场信息就不能反馈给决策者?精英们可能会说,三十年前改革初期的时候,企业与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的,所以要改。好啊,今天信息对称了吧?你为什么不改过来?  

精英们热衷于市场经济,根子在于热衷于私有制。有一种说法,叫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这里,首先要分清计划和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有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有市场不等于市场经济。这一点必须弄清楚,决不能混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就不是手段,而是经济体制和机制了。在毛泽东时代就有市场,产品也是商品,但市场不起主导作用,总体上其经济的性质是计划经济,并不因为它有市场而影响它的这个本质。它是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紧密相连,也只能是和公有制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但总体上其经济的性质是市场经济,同样也不因为它有计划影响它的这个本质。它是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连,也只能和私有制紧密相连的。  

计划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它要求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生产的主导是政府。由于是公有性质,企业生产的目的也只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他不需要,也不能破产。他没有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见利忘义,损害消费者的理由和内在动力。在这里,市场竞争,丛林法则就没有了意义。公有制没有市场经济生存的土壤,因此,市场经济不可能产生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国家只是用市场手段作为补充,进行适当调节。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一个个独立的企业,他的经营行为是不受政府支配的。由于企业生产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市场经济的目的也是利润最大化。丛林法则就成了市场经济的最高法则。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善良的人们想不出来,没有不法商人干不出来。这就是经济领域一切丑恶现象,怪现象的根源。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丛林法则才能发挥作用,私有制适合市场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市场经济只能产生于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国家有计划也只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补充手段。  

计划经济(不是指计划)和公有制是孪生兄弟。市场经济(不是指市场)和私有制是孪生姐妹。私有制搞计划经济搞不成,公有制搞市场经济也搞不成,这里没有中间道路。因为二者的生产目的和动力截然不同。今天我国的模式,也绝不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杂交。在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市场化和私有制是成正比的,私有化程度越高,市场化的程度也就越高。要想高度市场化,必须高度私有化,要想彻底市场化,也只有彻底私有化。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市场经济的缺陷:1,不仅仅在生产和消费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浪费,而且这种浪费还无法靠自身加以修复。2,作为私有制的双胞胎,它对工人的压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造成贫富差距的根源,势必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3,由于利益的驱动,损害消费者利益不管程度如何,都会成为常态。计划经济的缺陷:1,制造环节存在浪费现象,效率偏低。2,群众的劳动热情因觉悟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持续不断的思想教育和一定的激励,惩戒措施是必要的。相比而言,市场经济的缺陷是体制机制本身的问题,无法克服或难以完全克服。而计划经济的缺陷不是体制机制本身的缺陷,而是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因而是可以克服的。用长远的可持续的眼光看,从站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看,计划经济有其独到的优越性。至于它是少数人一夜暴富的巨大障碍而被反对,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