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人口三大隐患的短板效应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她的人民而为的,人民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口问题。换言之,执政党的每一项重大政策都是从人口出发的。这就是设立世界人口日的意义。
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总人口数是:1370536875人。因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个数字一般而言应该是低于实际数字的;也就是说,我们说中国有14亿人是并不夸张的。
社会多一个人,就会涉及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涉及治安、犯罪、公共交通、公共食品卫生安全、生态环境等公共利益问题;涉及文化、娱乐、休闲等社会服务问题;离开人,什么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中国人口基数大,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是:1031882511;也就是说在强制性节育政策的30年内,我国人口也增加了3.。4亿人口,相当于半个欧洲总人口;按理论计算,这30年中国少生了近四亿人!我一贯主张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经济发展能够有今天之盛,强制性节育政策是幕后的无名英雄。独生子女家庭贡献最大。试想,如果现在中国多出4亿人口,中国社会和经济会是什么样子呢?
世界现有人口总数为70亿。据测算,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达90亿,世纪末达100亿。当今全世界每增加100人,就有97人来自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贫穷依然是与多生的导因。30年的强制性节育,中国的农村人也已经认识到“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发展经济)是一个真理。但是,强制性节育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人口在得到比较有效控制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人口矛盾和隐患。
一,人口老龄化。1950年全世界平均十二个适龄劳动者人供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现在是七人供养一个,到2050年将可能减少到仅三人。中国老年人已达到1,8亿,中国是出了名的“未富先老”型老龄化社会。中国的预期人均寿命是73,5岁,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走高趋势。中国的80后一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5年之内,他们基本上会面对421家庭模式的1比2的养老窘境难题。同时,80后又自然形成生育高峰期;与老龄化并存现象又会使社会走进人口(劳动力)红利衰绝期。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社会问题。
2050年以前,我国老年人数量将创最高峰,约4亿人,也就是说每四个中国人里面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届时,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满眼俱是白头翁”将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看美女,趁现在。
二,社会进入人口低生育率期。80后遇上一系列社会转型期矛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子女教育支出高、本人收入低,双方父母进入老年的混合型矛盾。独生子女政策已经不用宣传教育了;晚婚晚育已经在整个社会上蔚然成风;婚后保持一个时期的“DK家庭”也非常普遍。低生育率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全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1.07%;即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年均增长率降低了0.5个百分点。
人口进入低生育率期与其说是80后的觉悟高,不如说是民生时艰的影响所致。低生育率对国家发展利大于弊;对家庭稳定则是弊大于利。二权相衡,长远的看仍然会是弊大于利。有人说继续强制性节育好(人口总量增加速度小于经济发展速度);又有人说保持人口众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依靠国内市场拉动内需);我认为,这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上是不负责任的。万事万物都具有二面性,都是利与弊的较量;执政的艺术就是不断地在熊掌与鱼之间进行明智的取舍。法学、行政学和管理学都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放弃强制性节育政策显然不是智者之为;但是,分类指导性的调整强制性节育政策却是明智之举。比如,不论城乡,经济较发达地方可以采取递进式逐步开放二胎;对欠发达地方的一胎困难户则实行补贴;对富翁的超生实行按收入比例重罚,三管齐下,必有好的显效。
经济学家用GDP来衡量经济生态,人口学家一般采用总和生育率来分析人口生态;即育龄期内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总和生育率在2.1被公认是维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常人口更替水平,过与不足都不好。超过2.1人口逐渐增加,低于2.1则人口逐渐减少。 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远高于2.1,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尽管学术界对中国目前的人口更替水平各持己见,但预计在1.5以下应该说是一个共识。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1.5,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将会变得积重难返;世界上所有已经步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国家,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新回到人口正常更替水平的先例。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是一把双刃剑。生育率过高或者过低都是灾难性的,尤其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更是这样。三,男女性别比失调会长期持续。事实上,男女性别比失调是强制性节育政策的伴生物。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潜伏着。由于我们的认识缺失,导致各种政策调整措施的滞后,使得这个问题在失控条件下滋生蔓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情况显示,我国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80年代初就随着强制性节育政策开始走高且持续上升;从1982年的107.1上升到2000年的116.9,2005年达到118.6,2007年达到120.2。总人口性别构成方面,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6.74下降为105.20。
此次普查数据显示,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是118.06,虽然比2005年和2009年人口抽样调查的性别比略有下降,但仍然大大高于正常范围。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水平应在105~106之间。换言之,当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值比正常值高出12~13个百分点。通常的说法是男性比女性人口多出4000万左右!在强制性节育政策的高压下,重男轻女这种“旧”思想不是用男女平等的简单说教能够解决的。即便是在当今“女儿走俏”的经济压力下,年轻父母的心底仍然希望自己最好生一个男孩,让别人去生女孩吧。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直接社会后果是:1,婚姻家庭关系不稳定;2,性关系更趋紊乱;3,性传染病更趋恶化;4,同性恋现象会剧增;5,在收入二极分化的情况下,买卖婚姻,甚至娃娃亲、指腹为婚、童养媳都会死灰复燃。事实上,当下,变相的买卖婚姻已经昨日重现,而且是公开的。门当户对的朋友之间的娃娃亲和指腹为婚现象,不管是开玩笑还是认真的,也已经屡见不鲜了。
过去有一句话说,不要只管埋头拉车,要抬头看路。中国的GDP是“车”,中国的三大人口隐患是一条阻碍发展之“路”;这条“路”不看清楚,GDP这辆“车”要想走得好,跑得快,难!
为人民服务这个最根本的宗旨,从人口学的角度讲就是为人口服务。
(作者是省政府计生领导小组特聘专家组专家)